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诊断及防治
2018-07-13
(泗水县畜牧兽医局,山东泗水 273200)
胃肠炎有着高传染性特点,一旦某一头生猪感染该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传染所有猪群,严重影响养殖户经济投入。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中应时刻观察生猪异常行为,一旦发现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应进行科学临床诊断,及时防治,从而避免病菌扩散。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理分析
1.1 临床表现
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潜伏期较短,一旦感染14~120h即可发病,新出生幼崽感染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粪便成乳白色;伴随着病情的变化逐步呈现绿色、黄色病并带有腥臭味。患病生猪会出现脱水、体重下降,幼崽成活率较低。由于新生仔猪身体各项机能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差;若得不到良好的养殖环境与方法通常发病一周后死亡。不过,伴随着生猪日龄的增加,其死亡率也会降低。
1.2 病菌传播
不同年龄生猪都可能感染胃肠炎,生猪粪便、乳汁、空气都可能成为病菌传播途径。健康生猪和患病生猪粪便、污染空气接触,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哺乳期母猪乳汁传染至幼崽。传染性胃肠炎集中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对生猪养殖造成威胁。
2 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诊断
由于传染性胃肠炎有着高发病率并传播迅速,患病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表现、粪便内带有消化的乳凝块。伴随着病情的加重继而出现脱水,患病生猪食欲减退,病情较轻的3周龄生猪可能自行恢复健康,不过容易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根据该病病例诊断,生猪脱水、胃肠道带有乳凝块、胃黏膜底部充血、出血基本可以确诊传染性胃肠炎。此外,根据组织学变化转为小肠绒毛微缩变短,肠上皮变性显著,出现细胞浸润问题。基于临床角度分析,发病生猪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幼崽粪便内无凝块。经过对已经死亡的生猪剖检发现,空肠绒毛为无边际性萎缩,初期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
另一方面,病情诊断时也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法与RT-PCR诊断,免疫荧光主要是通过实验室诊断得到病猪空肠、回肠长壁刮取物制备涂片展开荧光染色,经过显微镜观察若呈现荧光色表示为阳性。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以迅速得到诊断结果。而RT-PCR则是进行粪便病毒检验,同时能够诊断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对扩增产物展开测序进而区分各种类型病毒。
3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潜伏期短,做好疾病控制与预防应从疫苗注射、圈舍管理、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一旦发现生猪患病首先应隔离,其次对症下药,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此,笔者就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方法进行分析。
3.1 疫苗防治
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对生猪进行定期疫苗注射与防治,这也是防治生猪感染胃肠炎的有效预防方法。首先,弱毒冻干疫苗。该种疫苗针对孕期母猪的保护,避免幼崽受到影响,可以为母猪注射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其注射时间应在母猪生产前25~30d,抑制病菌扩散,保护幼崽健康出生;有效达到预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幼崽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病毒可以为幼崽注射疫苗,在幼崽身体形成保护。其次,二联灭活疫苗。该疫苗也能够有效达到预防作用,还可以达到杀菌作用,预防腹泻。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将接种对象分割,提升生猪抑制病毒水平,保证健康生长。
3.2 做好新进生猪观察
因为胃肠炎有着较大传染性、病情扩散迅速,不管是疫区引进的生猪或是其他途径引进,都应先隔离喂养,紧密观察生猪有无呕吐、腹泻症状。若出现生猪疑似病症并做好隔离与消毒工作,通常隔离时间应在45d;换季时做好保暖工作,防止温差较大影响生猪养殖。养殖人员也要做好圈舍清洁、消毒工作,消毒剂为29%石灰乳、1%来苏水、3%福尔马林。此外,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风与环境卫生,确保生猪健康生长。
3.3 传染性肠胃炎治疗方案
若生猪确诊感染肠胃炎首先口服药治疗,灌服,保证肠道吸收。因为该病具有病毒性,不尽早治疗极容易导致继发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对此,建议使用抗菌物防止继发感染问题;若条件允许,对生猪做药敏实验,对症治疗保证生猪健康生长。也可以选择霉素、头孢类药物。使用生物药剂治疗或是使用注射健康猪血清,口服外用同时治疗,通常在3d后就会有好转效果。在治疗时,应根据病猪年龄与身体条件科学治疗,在养料内加入适量的白头翁散;对于患病严重的生猪可以通过头孢、穿心莲采取肌肉注射。治疗阶段还应防止生猪脱水、后续感染问题,可以补充葡萄糖补液治疗,防止脱水现象。
4 结语
伴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疾病预防与控制也得到了重视。通过对生猪成长时期观察,尽管猪传染性胃肠炎和其他疾病特征相近,但疾病的发生对生猪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如不得到及时治疗将引发死亡。猪传染性肠胃控制应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一旦发现应及时隔离并做好治疗工作,防止疾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