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2018-07-13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外北乡农牧站,四川会理 615100)
奶牛养殖中,养殖人员时常在疾病防治上缺少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而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奶牛疾病防治过程中应遵循相关临床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科学用药,从而保证奶牛疾病控制达到理想效果。
1 经产奶牛常见疾病防治
通常初产母牛结束第一胎妊娠、产犊后23--25月龄叫作经产母牛。部分奶牛分娩后有10个月的泌乳潜力,之后产奶量将持续减少甚至停止产奶。产犊是产奶的前提,已经产过牛犊后的奶牛适时再受胎、产犊后才有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通过这样循环得到该奶牛应有的终生产奶量,繁殖更多新生犊牛,养殖户收获更大经济效益。
1.1 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也叫乳热症,是高产奶牛和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易发生的一种营养不平衡的严重钙代谢机能紊乱,代谢障碍性疾病。通常发生在产后12-72小时,且发病率高,临床特征为四肢瘫痪、消化道麻痹、低温等。该病主要因为奶牛身体中钙含量减少,分娩后大量产奶导致钙从奶汁中流失、血钙量不断减少。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补充高钙饲料。治疗时重点是强心,补液,补钙,调节电解质平衡。
1.2 乳房炎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严重疾病之一。导致奶乳营养成分降低,影响经济效益、奶食品卫生及奶牛的利用年限。病因多由机械性刺激、病原微生物侵入及化学物理性损伤所致。在预防上,要定期监测奶牛乳房健康状况,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保持奶牛圈舍环境及奶牛自身体表的卫生,保证挤奶卫生、坚持乳头药浴,挤奶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乳头和乳房,尽量坚持乳房按摩。加强奶牛干乳期隐性乳房炎的防治,在奶牛干乳期,最后一次挤乳后向每一个乳区内注入适量的抗菌药物,可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2 奶牛养殖疾病防治临床用药原则
2.1 对症用药
第一,奶牛疾病防治用药科学诊治是根本,例如:养殖场寄生虫防治,定期分析是否需要防治用药,一旦发现出现感染寄生虫疾病应及时用药,没有出现寄生虫病时免除防治用药。第二,在用药量上也要遵循一定原则,药量过少难以达到防治效果;而药量过多也会产生副作用。以经产奶牛为例,针对生产瘫痪可以采取钙疗法。选择20%-25%硼葡萄糖酸钙溶液或20%葡萄糖酸钙溶液500mL与10%葡萄糖1000mL,融合后采取静脉注射。如果12h后药效不明显可以重复注射,但不可超过3次,持续注射容易引发奶牛中毒死亡。如果奶牛体重较大可以一次用量700-800mL,为避免钙剂不良刺激,可以使用等量的10%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
2.2 整体防治
奶牛疾病防治用药还应立足于整体防治,科学用药。第一,兽医人员对药品生产日期、出厂信息等有全面掌握,避免药品过期使用及滥用,给奶牛健康生长带来影响。第二,对奶牛身体状态与药品治疗效果有全面了解,例如:可以口服药物则无须肌肉注射,秉着标本兼治原则,例如:患病奶牛临床表现会出现较早,这就需要兽医人员对奶牛临床现象有科学诊断,对引起该临床现象的疾病展开整体防治,避免疾病加重。如,经产奶牛乳房炎,全身治疗,可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1.65万IU,土霉素10 mg,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头孢先锋)0.05~0.1 ml,磺胺二甲嘧啶70 mg。
3 奶牛疾病防治用药注意事项
3.1 药品产生的副作用
结合病理学相关内容能够了解到,药品配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不过一些药物配合使用也会容易引起毒副作用。所以,兽医人员在奶牛疾病防治用药时应掌握各类药品配伍禁忌,例如:葡萄糖与磺胺配伍会形成结晶,用于奶牛治疗后会形成结石;或是各种药物的配合使用会影响药效发挥,例如:阿莫西林与多西环素配合使用将降低疗效。
3.2 注意用药方法与时间控制
畜禽养殖时,药品使用也讲求技巧性;通常条件下口服药品与注射药品对比,口服药品对奶牛影响较低,不过从治疗效果方面来说注射药品更好。各类药品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类型,还需要有关人员做好用药方法、时间控制。例如:寄生虫疾病中,吸虫、绦虫等治疗的药品不同。同时,也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选择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用药,因为该时期的寄生虫对奶牛影响较低;寒冷天气会降低寄生虫体外繁殖率。杀虫用药可以选择口服形式,减少对奶牛影响,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驱虫工作。
4 结语
奶牛疾病防治临床用药中应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避免错误诊断及不科学用药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而科学用药包含:药物治疗效果、适用症状、副作用等,还需要有关人员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