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8-07-13张金涛杨玉齐李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肺静脉体外循环肺部

张金涛,杨玉齐,李群

[1.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脏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3.0%[1-2]。出生后早期就会出现发绀及心力衰竭的表现,如不治疗80%患儿可在1岁内死亡[3]。随着超声诊断和手术技术的进步,TAPVC患儿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死亡率仍然较高。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APVC患儿的临床资料予以总结,并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APVC患儿102例,排除单心室、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及心内膜垫缺损等复杂畸形,所有患儿行双心室纠治手术。其中,男性57例(55.9%),女性45例(44.1%);年龄1~12岁,平均(4.5±3.1)岁,体重2.5~8.5 kg,平均(5.3±2.1)kg。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绀,末梢血氧饱和度为(84±8)%;所有患儿入院后完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75例行心脏CT造影明确诊断,了解肺静脉发育情况,评估有无血流梗阻及合并其它畸形,肺静脉梗阻的定义为血流速度<2 m/s。根据Darling分型,患儿心上型51例(50%),心内型44例(43.1%),心下型4例(3.9%),混合型3例(2.9%)[4]。合并畸形:房间隔缺损85例,卵圆孔未闭26例、动脉导管未闭35例及室间隔缺损4例;肺静脉梗阻8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预充加大胶体用量,对预充库存血先经过洗涤;采用含血心肌保护液或康斯特心肌保护液,根据手术视野的显露情况采用浅或深低温,3例体重<3 kg的低体重患儿采用深低温停体外循环手术;心内型将冠状动静脉窦的顶部切开至肺静脉共汇处,切口边缘用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防治出血及血栓形成,用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共汇隔入左房,冠状静脉窦隔入右房侧;心上型采用主动脉-上腔静脉路径,平行切开肺静脉共汇前壁及左房后壁,7-0 Prolene线将左房后壁与肺静脉共汇吻合,房间隔缺损予以关闭,垂直静脉予以套带,停体外循环之后如循环稳定予以常规结扎;对于肺静脉分支及共汇狭窄的采用Sutureless手术;心下型手术方法与心上型基本相同,垂直静脉一般予以保留。混合型3例,肺静脉有两支汇入右房,两支在上腔静脉接近右房处汇入上腔静脉,用心包补片将肺静脉开口均隔入左房,上腔静脉近端缝闭,远端与右心耳吻合(Warden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影响因素用单因素或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临床资料

患儿体外循环时间(83.5±2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2±24.6)min,住院期间共死亡9例,死亡率为8.8%。其中,心上型5例,心内型2例,心下型2例。6例为术后严重低心排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术后多重耐药菌的肺部感染,低氧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气胸5例,需延迟关胸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1例切口愈合不良需清创缝合;3例需放置临时起搏器;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腹膜透析4例。术后常规复查床旁心脏超声吻合口流速0.7~1.1 m/s,无吻合口梗阻;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63.6±27.3)h,监护室时间(11.2±5.5)d,住院时间(20.3±7.4)d。术后随访1~84个月,1例出现频发房性早搏需用药控制,1例出现肺部感染再次入院治疗;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心脏功能良好,房间隔水平无残余分流;3例吻合口血流速度2 m/s左右,心脏功能良好,无临床症状,门诊随访观察。

2.2 TAPVC术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可能导致TAPVC患儿死亡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体重、肺静脉梗阻、解剖分型、急诊手术、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为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对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中影响患儿近期疗效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水准为0.05,排除水准为0.10),肺部感染、解剖分型、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体重分级为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 2。

表1 TAPVC术后近期死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TAPVC术后近期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TAPVC的手术死亡率逐渐下降,早期死亡率在<20%[5-10]。但由于TAPVC患儿往往较早就会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一般状况较差,缺氧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抑制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组织脆嫩,手术视野狭小,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时体重较低,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经过对本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肺部感染、解剖分型、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体重分级为影响TAPVC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提示术前肺部感染为影响术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本组患儿中有3例术后因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难以控制,低氧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均为术前需机械通气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儿,其中1例为孕36周的早产儿,出生后因新生儿窒息行气管插管,肺发育较差又合并肺部感染,呼吸机撤离困难,遂转入本科急诊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肺部感染难以控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对于术前肺部感染的患儿应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充分改善肺部情况,尽可能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多个研究结果表明,TAPVC的解剖分型是手术死亡的明确危险因素,与本研究数据一致[3,9,11]。在本研究中,心下型死亡率高达50%,远远高于心上型、心内型及混合型。分析原因可能与心下型的解剖及病理特点有关,心下型由于肺静脉通道较长导致肺静脉阻力较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梗阻,肺动脉高压重,出现症状早,往往需急诊手术治疗;共同静脉干位置较深,游离难度大,手术时需将心脏抬起,手术暴露困难,增加了难度和风险;肺静脉共汇呈垂直状,肺静脉切口与左房切口容易不匹配,导致吻合口扭曲引起术后吻合口狭窄。NAKAYAMA等[12]提出,混合型TAPVC是术前患儿在院死亡的明确危险因素,由于混合型TAPVC的解剖变异较大,加之发生率较低,其相关性仍需更多患者进一步随访才能确定。

体外循环过程中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特别是主动脉阻断之后心肌完全处于无血、缺氧状态,虽然采取了灌注含血心肌保护液和物理降温等措施,仍然避免不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以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出现,肺部感染概率增加,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增加手术的风险。本研究提示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TAPVC近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与YONG和SHI等的报道一致[10,13]。

低体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1个独立危险因素[5-6,9,11]。李晓华等[14]报道体重 <3 kg 的患儿手术后死亡率增加近3倍;低体重往往意味着患儿生长发育受限,组织器官不完全发育,手术视野小暴露难度增加,共同肺静脉腔小操作困难,易出现吻合口梗阻。同时延长了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大,监护室的停留时间长,增加了术后死亡率。

TAPVC手术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术前尽可能的改善患儿的一般状况,控制肺部感染,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术中简化手术步骤,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并扩大吻合口,低体重患儿在新生儿期实施手术风险依然较高。

猜你喜欢

肺静脉体外循环肺部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冠状切面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心房颤动患者左右下肺静脉共干合并左侧房室旁道一例
DSCT肺静脉成像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