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学工作对接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2018-07-13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是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可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在工作中有责任心、职业操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高校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挖掘新的市场,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机会,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高校团学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联系
1.服务的对象一致
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学生是高校开展工作的中心,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学会某专业的技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可以帮助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辅导活动,既能很好的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能够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创新创业实践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人成才,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好的想法、好的创意可以咨询老师得到专业的指导,学校的老师应当充分的关爱学生,促使每个学生能够很好的发展。
2.工作开展的理念相同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创新的号召,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创新的思维,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工作中去,进而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教育创新是高校工作开展的核心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要从思想的源头出发,先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高校为实现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的计划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创新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全面的发展自我。学生工作模式上的创新、教师教育方式上的创新都能够很好的起到创新的效果,两者的工作开展理念一致,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3.目的存在一致性
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工作和服务工作。近年来,一直提倡各行各业发展“创新”理念,教育改革工作也是围绕创新的理念进行,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精神,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只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要将自己的知识层面不断的拓宽,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训练。比如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小组之间有一个好的想法,可以在合理控制的范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实践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创新创业的魅力。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要思考如何培养,将培养的目标加入创新的理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4.具备探索的意识
为了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之间对接社会,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能力,高校工作的开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未知性,想要实现教育改革就必须要有探索、尝试的精神。国家在号召创新创业的时候,给予了很多政策方面的帮助,一些地方企业也有资金方面的帮助,积极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为了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高校的教育模式,国家在一些实验地区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摸索,掌握工作技巧,比如在举办大型活动中怎样快速组织学生,如何去控制整个现场,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相关的经验。
二、高校团学工作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常见问题
高校团学工作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之间有很多联系,都是以学生为服务的对象,工作开展的理念相同,活动的目标、价值观一致,都具有探索性。根据这些相似、相同的特征,能够很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两者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长期进行的,需要一个理论体系去支撑,学生工作时间短,工作的范围窄,且学生的流动性大。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缺乏衔接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战略是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共同完成的,它是高校的一个重点培养对象。目前,各大高校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的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并且完善自己的项目。整个系统的教育中,学生在其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学生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缺少衔接的地方,学生在其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得到发挥,运作的流程缺乏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工作不能很好的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服务的对象一致,理念相同,但是缺乏学校的重视,没有很好的做好衔接的工作,舍得两者之间的资源没有的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资历非常的重要,很多的老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有的甚至是由学生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人才的培养,不止要有理论知识的辅导更要能够结合实际操作。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不足,会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缺乏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工作人员帮助教师辅导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理念,职业素质也需要加强。
3.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较扁平化
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存在专业上的限制。理工类的专业也有创新创业的项目,偏于技术方面的支撑。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只针对某个环节或者某种方法,应该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工作的队伍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很好的资源,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整个培养的体系中,学生工作队伍和教师团队不能很好的合作,可以调动的资源又很稀少,使得整个培养过程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高校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4.学生缺乏一定的创业经验
经过讨论有了创业的项目,但是学生缺乏社会上的一些资源,没有创业经验,不知道如何规避风险。大学生处于发散思维最强烈的阶段,但是相对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业的经验,这些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学生对于项目的可行性缺乏评估,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意见,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经验,为学生的项目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三、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对接的路径分析
1.加强双方的沟通
由于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工作有很多的共通性,双方及时的沟通,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学生能够及时的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比如老师在讲授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时有一些互动的环节,在游戏中体验创业的乐趣,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准备道具,并且帮助老师完成课堂活动。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学生能够反馈给老师问题,同时搜集上课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使得老师讲课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培养师资力量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的阶段,缺少专业的老师对高校学生进行辅导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这给教学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然而,国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补助,聘请外部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鼓励师生共同创业,使得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承担全部的风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业,规避一些风险,同时还能够总结创新创业的经验,积累经验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例如,对于在职的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在教育,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实现对教师教育水平的再次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还要培养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工作队伍能够深入的接触学生、辅助学生,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从旁协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能使教学的质量有保障,双管齐下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