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风亭》在扬剧与晋剧表演中的差异性
2018-07-13
一、戏曲《清风亭》的基本概况
《清风亭》是一出较为传统的戏曲剧目,也是一部道德伦理悲剧。早在焦循的《花部浓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今村中演剧,《清风亭认子》”,焦循是乾嘉时期的人,也是乾嘉学派的一位代表。在当时以雅部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清风亭》作为民间喜爱的花部,被焦循所记录,可见焦循对它的认可。戏剧冲突中最单纯的基本道德伦理引发了百姓心中的共鸣,一出能演入观众心底的好戏,受欢迎程度可想认知。焦循在描述百姓观看《清风亭》的状态时,就曾记录:“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鐃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足见从古至今,百姓观看这出戏,都是激愤非常,情感真挚的。而焦循的《花部浓谭》只记录了10种民间戏曲,都是伦理教化剧,其中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赛琵琶》(也就是后来的京剧《铡美案》),焦循认为好的戏剧要比书本更具教化作用,更加深入人心,在谈到雷击张继保的虚构环节时,他是大加赞赏,认为这样震撼的舞台效果是极佳的。
据《花部农谭》记载,《清风亭》本事起源记载于《北梦琐言》,唐张仁龟是张尚书庶子,为嫡所不容,后被送与张处士抚养,张仁龟成人知道原委后,离家赴考,张处士抑郁而终,张仁龟得知后自缢于清风亭。
二、《清风亭》扬剧与晋剧的情节对比
简短叙述《清风亭》的历史背景后,就要说到正题。由于《清风亭》是一出传统剧目,很多地区都有自己剧种所改编的《清风亭》。那么以地域的差异性来看南腔北调的《清风亭》可以辨别洞悉不同地域下,同一剧目的差异性。扬剧是典型的南方剧种,而晋剧则代表了北方剧种的激情与高亢。两个剧种的《清风亭》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仔细对比之后,不同剧种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清风亭》由清代流传至今,剧情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剧情上,两个剧种也有很大差别。扬剧《清风亭》,薛家大夫人嫉妒妾周氏所生的儿子,故让仆人将孩子丢弃,仆人将子丢弃在清风亭,后被张元秀夫妇捡起抚养,13年后大夫人死,二夫人掌权,在当初丢子仆人带领下找子。她找到孩子后,带回京城,后此子高中,不认养父母,养父母双双悲愤而死,张继保被雷而击。
而晋剧讲的是,周氏的丈夫进京赴考,怀孕的周氏正月产子,被狠心的婶婶赶出家门,周氏在绝境中,将孩子放置清风亭,并用自己的半摆罗裙写下血书,希望好心人收留孩子。后来,周氏丈夫在京做官,而周氏在进京途中,偶经清风亭,难免触景生情,对亭感伤,结果误遇亲子,故事此后的情节与扬剧大体相似。
从丢子的情节来说,我倒觉得晋剧的更合理一些。在封建小农经济社会,为了谋夺家产,违背亲伦的事,时有发生,比如《白兔记》、《杀狗记》。但多是兄长害弟弟,叔嫂害侄媳,以达到独霸家族继承权的目的。而扬剧中,大夫人害妾,那么老爷回来可以直接休弃大夫人,寻找亲子,何苦等十三年呢?如果另有隐情,那么扬剧在这里也没有交待清楚。
在认子方面,两者也有不同,扬剧中,是张继保因为不满父亲学狗换衣,并知道非母亲生后,负气离家,并渴望寻找生母,结果偶遇周氏,周氏发现这个孩子与自己儿子年纪相仿,长相也与自己丈夫相似,且通过肩膀的胎记,以及当年的箩筐认出张继保,并且在与张元秀说明原因后,带走了自己的儿子。
晋剧中,是张继保因为不满同学嘲笑他家穷而逃学,母亲在了解情况后,支持儿子不再去念书,而张元秀晓以大义,让儿继续读书,孩子不肯,父亲要打儿子,母亲不让,溺爱娇惯儿子,结果一棒打在母亲身上,儿子趁乱逃跑。张元秀追子到清风亭,偶遇周氏,周氏忙着劝解,发现这一对父子年龄相差巨大,旁敲侧击后,发觉张继保原来是自己的亲生子。这出认子的戏,晋剧表现的张弛有度,当周氏问张元秀你这么大岁数,怎么能生子时,张元秀的一段词充满了科浑味道,他说:“古竹临崖生嫩笋,老牛临终产麒麟,苍天不灭张门后,七十八十尽管生。我家婆儿,想生,爱生,能生,会生,与你夫人何干?”张继保补道:“人家都说我不是我爹生的!”张元秀啐道:“谁家娃娃是他老子生的!”戏谑之后,周氏直接切入正题,说到自己丢子之事,以真情实感打动了张元秀。此时的张元秀虽让张继保认了生母,却不让孩子跟周氏走。周氏用金钱来换子,被张元秀直接骂回,就在僵持之时,周氏的丫鬟站了出来,对张元秀说道:“你捡儿,养儿,难道就不盼儿好吗?”此话一出,可以说对张元秀是有巨大震动的,为了孩子的前程他是甘愿牺牲,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都一样。最后丫鬟提出让孩子自己选择跟谁,权贵与物质生活巨大的吸引力让张继保选择了生母,但他拜别养父时,还是深深不舍,被母亲强行带走了。可以说这出认子,有喜有悲,张弛有度,是十分不错的。
之后的场次,扬剧增加了《训子》一出,而晋剧没有,扬剧的《训子》是比较出彩的一出,因为周氏教育孩子的话语义正词严,深入人心。但是,我对这出戏是持否定意见的,它显然对全剧的结构有所破坏,不符合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结构第一”与“密针线”。这出戏中,周氏对张氏夫妇的态度是积极的,她要求张继保寻觅当年养父母,将张氏夫妇带回家中抚养。既然她有此心,为何当初不将张氏夫妻一同带走,反而现在才接?而张继保在这里则被彻头彻底地写成一个坏人。我觉得晋剧不加这一出是有道理的,在之后的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但一定对张继保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使他变成了一个只为自己仕途考虑的冷血的人。或许,正是在薛家的生活,改变了张继保的轨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元杂剧《怨家债主》里,当贾仁的养子贾仁寿看到自己贫苦的亲生父母时,会不认,这是受了贾仁守财奴教育的影响。而将仕途当做全部的张继保,这样的思维恐怕与自己宦海沉浮的父亲有很大关系。所以,不加这出戏反而会更好些,适当的留白,更符合剧情的逻辑性,增加了之后的剧情发展与冲突的神秘性与突然性,使全局高潮过渡自然。当然,扬剧也很可能是为了突出一下青衣的戏份,所以加了一出。晋剧中,在张继保走后,张继保的养母得知儿子走了,大病不起,张元秀变卖家产为妻治病,最后,被迫讨饭,而张元秀的妻子因思子过度,哭瞎了双眼,先是打骂将孩子放走的丈夫,后又与丈夫抱在一起,哭作一团,感念他照顾自己,不离不弃。同样具有很强的舞台震撼力,将夫妻间的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贫贱夫妻百事哀”刻画地淋漓尽致,戏剧此时重点突出的是老旦的表演。
当然,扬剧的《清风亭》也有加戏好的地方,比如张元秀为子甘愿放弃尊严,学狗换袄,张继保不识父母心,将袄子丢弃,痛伤张氏夫妻心肺的剧情,这还是很好的,将父母爱子之情的深厚,儿子不懂事,勾画地很真实动人,赚取了笔者不少眼泪。
最后,在清风亭《认子》一出上,扬剧与晋剧也有些许不同,但都很出色,合理。扬剧是,二老在认子失败后,养母气死,养父撞柱而死,张继保被雷劈死。而晋剧是,张元秀的妻子向自己的丈夫表达愧疚之情,责怪自己未给其生下一男半女,并表达了不能再拖累丈夫后,触阶而死。而地保与张继保的手下都将棍子递于张元秀,让他痛打不孝子。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聊斋志异》里的席方平,地狱里的小鬼也是被席方平感动,没有锯他的心脏。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搪。”而作为“小鬼”(衙门里的小吏)都被主人公感动,可见主人公的对立面有多么的伤天害理!张元秀痛打不孝子,作为小生的张继保表演了甩发与躲棒,两人的技法表演很有看点。最后,张元秀气绝身亡,天雷劈死张继保。
分析完剧情后,再谈一下,两剧在情节细节上的表现。扬剧中,用一大段篇幅表演了薛家仆人二黑丢子,晋剧是直接放一个孩子在清风亭。我觉得,晋剧处理的更巧妙。原因有二,第一,使剧情充满悬念,埋下伏笔,使人好奇丢子原因;第二,不会重复拖沓,扬剧前面通过二黑讲了丢子原因,周氏后来再讲,难免拖沓,而晋剧前面不提,后来由周氏自我讲述,正好前后呼应,揭示谜底。此外,扬剧中,表现张元秀送子时,其妻在场,而晋剧中,张妻不在,后痛骂丈夫丢了他的孩子。显然,晋剧的处理是不错的,女人一般感性,如果张妻在,是断然不会让孩子走的,而孩子也会舍不得母亲而留下。并且在最后《认子》一出里,扬剧的台词有些表现宿命的感觉,比如张元秀说:“定让雷打了你这逆子!”而且张元秀在舞台上临死之前的表演也有点拖沓,张弛度有些欠缺。
三、《清风亭》在扬剧与晋剧中的艺术特色
扬剧的《清风亭》在身段与念白方面借助了京剧的手法,比较精致,还保留了一定数量的的湖广音,张元秀夫妻间的彼此称呼就是典型的湖广音。而晋剧,在念白方面,和京剧的念白相去甚远,晋剧主要表现地方语言特色,方言味儿很重。身段也与京剧不太一样,没有京剧那么精致,比较粗犷与豪放。
在艺术表现上,晋剧有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就像《桃花扇》一样,由副末开场,地保作为讲述者,来穿针引线,让整个剧情顺利进行,且也是由他收尾。全剧经常会放一首画外音的曲子:“一段故事,讲述了多少年;一曲宫商,弹断了多少弦;一本老经,为什么常常念;一壶老酒,为什么喝不完!”
在人物塑造上,两剧也有很大不同,扬剧的张元秀夫妇表现的是一对疼爱,溺爱幼子的老夫妻,当然这是很合理的,俗话说:“娶妻不娶没娘的长女,嫁汉不嫁没子的老儿。”所以,扬剧中,张元秀唱道:“举棒未打泪夺眶!”日后他们自酿溺爱儿子的苦果,是可悲与可怜的。
晋剧中,张元秀夫妇套用了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严父慈母,这个当然也无可厚非,可以使人物更立体,后来看张父训子,张妻溺子;张父舍子,张妻痛哭;张父打子,张妻触阶是十分自然的。
张继保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两剧最大的不同,扬剧的张继保是把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底的坏人,坏的可恨,但也不真实,哪有一个深受儒家教育的人,没任何征兆就坏的这么可恨,就像《铡美案》的陈世美。所以,天津京剧院的新编京剧《香莲案》就一改以往,《香莲案》的陈世美在旅店见过香莲后,回去被公主得知,在公主威逼下,被迫杀妻害子,相对真实可信。而晋剧中,没有叙述张继保走后在薛家发生的事,留给了观众无限想象,但他最后确实变了,变得自私,变得泯灭良知。当然,两剧塑造的张继保,最终舞台效果都是一样的,让观众恨到骨子里。
两剧的科诨、人物场面调度是也是南北差异十分明显的。扬剧中该戏的科诨与晋剧比,要相对少一些,多集中在了地保与张元秀身上,以当地方言交流取笑,动作、表情没有晋剧中那样夸张。晋剧《清风亭》代表了北方剧种,特别是偏西北剧种的粗犷与豪放。所以,剧种张元秀夫妇与地保之间的插科打诨特别多,而且话语特别通俗,还带有明显的方言特色,动作夸张,比较热闹。在场面调度上,晋剧是相对单一的,重点突出的是张元秀夫妇,即老生与老旦的表演,而扬剧则是面面俱到,老生、老旦、青衣、小生都有不少戏份的表演。
清风亭,就像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一样,见证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是全剧不可缺失的道具,它已紧密融合到剧情中了。几十年来,它见证了张元秀夫妇的淳朴善良,见证了张继保的泯灭天良,见证了善恶昭昭终有报!
该剧的教化作用很大,从张元秀夫妻那里来看,告诫人们不要溺爱子女,溺子如害子。看到他们两夫妻,突然想到了莎翁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阐释了这样一条公式:夫妻关系>父(母)子关系>情侣关系。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是人世间最真挚与最珍贵的情感。从张继保那里,告诫人们不可泯灭良知,知恩图报。所以,一出里戏所包含的这些价值观,大概也是它广为流传,被人喜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