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命线”理论对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2018-07-13李宁
李宁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①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社会的稳定繁荣。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展现出了新特点,出现了新的问题。“生命线”理论起源于党对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后一直贯穿于高校思政工作始终。新时代下,“生命线”理论依然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命线;高校;意识形态
1“生命线”理论发展逻辑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把政治工作比作红军工作的生命线。这个论断是基于当时国内革命形势使然,大革命失败后,党从战略、思想高度探索和论证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这个战略判断下,军队建设成为党的重要工作,党对政治工作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政治工作尤为重视。由此,开创了党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先河。
党在革命时期将军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毋庸置疑的,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是党直接面对的首要问题,军队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必要保障,没有了军队,党也就失去了武装斗争这一法宝。因此,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官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性为保证革命军事斗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成为党的中心任务,搞好经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中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中明确指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牛鼻子,就是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2.1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同外国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西方文化及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渠道蜂拥而至,大量传入中国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师生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值得我们警惕在这些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如一些西方文化“通过文献出版物、以大学为主的各种讲坛(论坛),各种研究机构(包括学会、研究会)主办的学术讨论等几种渠道或方式传播”,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入到我国高校,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2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单一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误导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普遍存在着各个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主要表现为:(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往往会被一些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教师)加以消解;(2)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体现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辅导员队伍,大多只关注业务工作,而忽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3)高校党团组织日常工作的任务化、形式化,也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3 “生命线理论”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3.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是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保证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航向。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内容。在教育内容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态度,做到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的积极部分有效结合;
3.2积极利用好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捍卫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一是校园网络传播要立体化。积极利用好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各种传播媒介,坚持分门别类,泛与精相结合,聚焦对准广大师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及现象,跟进回应牵涉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和制度,让校园网络传播充满立体感和深度感。二是校园网络传播要充满正能量。始终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校园明星集体(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宣传校园中发生的引领社会风尚的点滴小事,让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始终占据校园头条。三是校园网络传播要更接地气。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式传播的特点,变自上而下的说教为自下而上的认同,联系师生的现实生活,加大文化产品创新和服务供给,编创师生喜闻乐见的经典故事、传统艺术、精彩案例,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传递作用,使广大师生在理性与感性的交互作用下坚定信念、确立价值、养成道德。
3.3建立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
一是提升高校师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师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来评析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坚持贯彻落实中央 59 号文件精神,不断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使用、教师教学科研、宣传阵地管理等规章制度。二是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建立起时间上定时排查与动态调研、空间上全面覆盖与重点管控、人群上全员筛查与个别监督的三级预警链,实行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第一时间”“零报告”制度。三是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力度,坚持舆论传播审核制,完善报告会、研讨会、接受基金资助等活动的“一讲一报一批一备案”机制,建立起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动态报告、舆情研判、科学引导、危机化解的一体化防范体系,绝不给错误思潮理论提供阵地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