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与社会学学科交叉的必然性
2018-07-13王安清清
摘 要:由于民族音乐学在研究有关民族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时,必然要涉及音乐、音乐生活与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的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族音乐学与社会学学科交叉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常常为民族音乐学参考和借鉴,其研究方法也常常为民族音乐学所吸收。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社会学;文化;民族器乐;实证性
1 从社会学研究成果方面
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孙文本先生将社会的构成要素分为四类,即:(1)以气候和地形为代表的地理要素,它系“社会成立的基础”。(2)以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代表的生物的要素。(3)以社会态度等为代表的心理的要素,因为“社会成立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而个人与个人间的行为的情况,须视各个人的心理特质及当时环境的状况而定。”(4)以文化物质和模式为代表的文化要素。他认为:“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要素,无文化即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具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的特产,亦即为人类不可或离的要素。”由此可见,在以上四个要素中,文化的存在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文化常常意味着社会文化(socio cultural)一样,社会与文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即社会——文化体系。在这里我们讲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的创造物,它包括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高层次”精神和物质性的东西。文化因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它无法游离于社会,要靠社会来承载,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的一个构成要素。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可见,这两种分类标准中的“文化”要素和“意识形态”要素,其实都是论及了文化存在对整个社会的作用。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孙文本先生也强调:“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要素,无文化即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具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的特产,亦即为人类不可或离的要素。”由此可见,文化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因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它无法游离于社会,要靠社会来承载。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与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
既然音乐与社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么,民族音乐学和社会学也同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例如,2004年10月21日,旅美著名作曲家谭盾指挥来自世界各地的乐手,在湘西古城凤凰举行了一次独特的“国际音乐行为艺术节”。他带着诞生于湘西的《地图》 这一最新交响作品,在世界转了一圈,完成了民间音乐世界之旅后又回到了这里,将西方交响乐演奏给近万名当地农民听,同时把中国古城的民间音乐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正如谭盾所言:“中国有着最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它不应当只是静态地被保护或留在博物馆里,而是要通过多媒体、高科技的手段,令它与现代音乐进行‘对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既是寻根,也是创造。” 社会学关于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有关理论、学说,对民族音乐学认识和探讨某一民间传统音乐品种、音乐活动在某个社会历史阶段为何兴起、繁荣和衰退、消亡,及如何保护、发扬,具有重要的指導意义。
这些关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音乐文化同特定社会状况之间的结构同源性关系,也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而存在的必要性。
2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过程来看
在 19世纪的欧洲,各种文化项目都是一定社会身份的表现。而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出现了重大变化。多少世纪以来,音乐是欧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在集市和酒馆里演唱的“大众音乐”,有在富裕人家客厅里演奏或演唱的古典音乐,供资产阶级和贵族人家欣赏。此外,还有古老的教堂音乐。这三种音乐的不同,比今天这三者之间的不同要小。因为贵族化的大歌剧院以及教堂音乐,其曲调往往来自民间,宫廷乐曲的曲调也往往可以在街头人们吹的口哨中听到。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民间音乐社团组织继续进行职业活动,同时,新的职业社团组织继续出现。如创建于 1776年的光裕社,在1926年举办了 150 周年的庆祝活动;而 1912 年成都川剧艺人的社团组织“长乐班”、“宴乐班”、“翠花班”,合并为近现代西南地区影响力极大的民间艺术社团组织“三庆会”。“三庆会”在组织上改革旧制,在艺术上探索进取,并组织了“精研社”和“改良戏曲工会”新的组织。这些社会团体性质的戏班、乐社、歌队进行的活动,正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沿革的。
进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中,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语境,呈现出相当不同的特质和面貌,但同时仍具有内在的学理关系。
社会学关于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有关理论、学说,对民族音乐学认识和探讨某一民间传统音乐品种、音乐活动在某个社会历史阶段为何兴起、繁荣和衰退、消亡,及如何保护、发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拿我国的民族乐器为例,它们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已感受到节奏的作用,在庆祝丰收和胜利时人们便产生了对节奏律动的要求,于是石块、木棒以及劳动时的工具,成了最简易的节奏乐器,乐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音乐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随之出现了新的乐器。因此说乐器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并和一定的生产劳动方式相适应,它经历了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定音高到固定音高,由单音乐器到旋律乐器,由打击乐器到吹管到拉弦乐器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民族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石磬演变成编钟,这在石器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后,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参考文献
[1] 李芹 .社会学概论 [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2] 陈铭道 .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M] .赵复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安清清(1994-),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