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的新思考

2018-07-13杨亮

高教学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案例教学

杨亮

摘  要:文章针对2018年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从必要性、生活性和示范性三个方面强调了未来继续加强案例教学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注意案例的选取要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应围绕学生不同背景展开以及必须重视校园生活中的案例选取三种案例组织策略。最后对目前案例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的两大误区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为本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教育;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4-0113-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new ed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in 2018,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unceasingly strengthen cas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necessity, life and demonstration. Meanwhile, it proposes three case organ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 cases selection: it should have a typical era features, should focus o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and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life case selection. Finally,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wo major misunderstandings that are easy to appear in the current case teaching activities is carried ou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university educ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1]。那么面对“2018版”新教材的指导精神,我们在进行大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更能实现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呢?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和学生工作一线老师都对思修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早在2009年,学者徐曼就提出使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创新维度,并以“问题式”、“设计式”、“讨论式”三类教学方法的创新,希望能够广泛地调动同学参与性和积极性[2]。也有学者对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又更进一步,总结梳理出十大原则,如目的性、即时性和学生主体性等[3]。还有其他学者更看重案例教学方式中,教师角色的重要作用。[4]

很多专家学者都十分看重案例教学对于思修课堂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实践笔者也认为案例教学是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在新时期的思修课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 从教材到教学”——思考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方面需要掌握的概念的高度总结与梳理,“2018版”的语言体系更是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如何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习近平治国思想的丰硕成果以及描绘中国精神、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章节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化的案例进行表达。教材是教学体系的基石,具体化的案例是丰富教学体系的必要载体。

2. “从课上到课下”——观察案例教学的生活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来说,注重的是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兼顾大学生活适应引导、德育培养、政治素养提升、法治思维训练等诸多方面。成绩导向、学分导向,都不是本教育课程的本意,更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但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果只受限于課堂,而缺乏对大学生生活的引导,并没有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那么将妨害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课本上照搬照抄的“抽象概念”,是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亟需要借助生活之手,来解决理论与实践存在反差、脱节的问题,进而在实践中得到思想上进一步的反思和梳理。

3. “从校外到校内”——拓展案例教学的示范性。我们面对的是“00后”一代的学生,这一代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网络,甚至接触的信息来源很大比例来自网络信息,这种成长经历决定了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对于他们的思考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更容易频繁地接触到各类不同观点,可能这也是目前思政类课程遇到的最大挑战。那么时代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成一统”,而是要勇于营造思想平台,不断向外辐射,与社会的各类信息渠道争夺青年人思想的引导权,解决好“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同时,我们不仅需要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关注的法律新闻热点,还应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够通过既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又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案例选取,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分析讨论,如果学生忽视了或者对身边的校园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束手无策,那么说明我们的教学效果还未能真正起到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那么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进一步将教材中简要呈现的内容从理论、历史、现实的角度,再作更加丰富的展开,这个展开过程,即可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积极推动。案例教学并不是新鲜事物,非常多的学者意识到单单依靠理论知识的填充是不够的,依托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授课效果,引发学生兴趣,面对新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如何能够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立德树人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学生在知行合一上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落实,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思考目前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重点环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当代大学生受其成长经历与环境的影响,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理解消化[5]。尽管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会注重对于案例的挖掘收集,但基本上是基于不同的任课老师对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即便能够找到具体的案例或者一些具有法律意识背景的新闻报道也与校园生活不够贴近,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案例分析与汇总。如曾有辅助教材选取2004年冠生园食品破产案件,虽然在当时引起轰动,但在“00后”学生群体中对于老字号食品企业的认知较为淡漠,所以几乎很难带来预期的课堂效果。这些案例本身是有很大研究价值的,但是在高校课堂上是否能够起到足够的教学效果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兴起,信息技术革命给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社会事物以及社会关系也不断涌现,而大学生常常困扰于如何妥善处理身边发生的种种矛盾纠纷几近毫无维护自身的权益的基本能力。所以课堂案例选择的口味既不该一味迁就学生的“趣味”,也不能“任性”于教师个体的成长经验,而是要看其是否带有足够的历史借鉴意义或者典型的时代特征。

2. 思政课程的授课对象专业背景通常非常广泛,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点不同。比如大学新生关注的是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者如何协调处理个人利益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工科背景的同学对知识产权保护可能非常关心,而农学的同学对于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有自身的心得体会。医学背景的同学对于医学领域的道德伦理必须有更为专注的认知,这也是对于道德问题进一步细化。如在医学伦理中的道德原则结合案例剖析,能够激发医学生参与兴趣指导其专业思考,那么如何运用这些道德原则以及在原则发生冲突排斥的时候如何选择,将是这些学生今后在整个专业学习乃至职业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6],如果我们的课程案例面向学生时更有针对性,必须涵盖到所有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课时非常有限,而道德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如果能适度地从学生每天能够接触到的学科专业背景出发进行调整,思政类课程的课堂教育将更为活跃,其教学意义和思想引领效果将更容易从课堂延续到其他领域,各类观点的影响力将更为持久,思想育人的工作更多是依靠切入角度,而非依赖于僵化的文本。

3. 必须重视校园生活相关案例教学的展开。近些年来,我们经常感受到校园欺凌事件和校园贷的泛滥,让校园稳定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有学者曾研究梳理出当今大学生犯罪类型广泛到几乎涉及到刑法分则除特殊主体(贪污、渎职)之外的所有犯罪类型[7],给校园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将目光向身边的校园生活之中聚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年学生群体本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是充满朝气和极为活跃的,但很多学生尤其是“00后”学生一方面更加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意识观念却非常淡漠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多学者建议加强实训环节,如参加庭审或观看庭审录像、研究当前的法律热点案例等可取之处,笔者认为确有借鉴可取之处,但是受限于课堂时间与地域局限以及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可能需要寻求更为广泛普适的、特征稳定的课程模式。思修课程如果能与校园的安全稳定教育工作相结合,或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提高道德水准,甚至弘扬正气维护法治,积极主动秉持正义精神。

当然,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要避免陷入两个误区。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主流导向,如果频繁用负面案例来提高“抬头率”,课堂教学只完成了吸引人的工作而未能实现塑造人的效果,那么就失去了从现实回归到理论的路径,失去了教育方向上的“初心”,这是对案例教学的曲解和背离。其次,案例教学应该有完整的教学方法步骤:对应理论案例提出、案例分析与深入思考、案例总结回归理论,案例本身应该足够具有典型意义和讨论空间,只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才能对理论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所以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子”,更不是“案例满堂灌”,案例内容本身仅是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它必须和课堂的小组讨论,交流反馈等过程紧密配合,只有在案例铺陈与反饋中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真正凸现案例教学的价值,让思修课真正成为一门为广大学生所喜爱的课程。最后强调,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从理论到现实的具体呈现,能够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最终能够重新回归到理论规律中去,加深学生对于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与思考,实现引领教育青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导向。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22-27.

[2]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与现代化,2009(02):18-25.

[3]郑小明,蒋代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十大原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S3):59-61.

[4]朱清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8(03):40-43.

[5]冯翠平,高东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的路径分析——基于“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0):67-68+81.

[6]肖健,严金海,吕群荣.医学伦理决策中的道德原则冲突及其排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02):64-65+67.

[7]傅江浩.大学生犯罪问题与高校法制教育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59-62.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案例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