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浅探
2018-07-13曾怡华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娄底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本文通过调查,总结了娄底市文化产业开发现状,对娄底市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重要抓手。如何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之中,是娄底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深挖的课题。
一、娄底市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娄底市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以紫鹊界秦人梯田、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梅山文化,以富厚堂为核心的曾氏十堂、曾氏家庙和祖坟为代表的湘军文化,以蔡和森纪念馆、罗盛教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龙山为代表的中药文化,以双峰甘棠镇嘉祥村和相邻的香花村就有集训堂、绍子堂、家训堂、松翠堂4处晚清古民居等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世界锑都锡矿山和涟钢薄板工程为代表的工业文化。2016,娄底市大力挖掘市场旅游潜力、创新经营模式、文化旅游经济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全年接待游客2856.66万人次,同比增长23.31%;实现旅游收入201.12亿元,同比增长22.77%,旅游业继续领跑全市主要产业型态,对娄底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娄底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娄底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好,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龙头产业不突出,缺乏专业规划。虽然娄底市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但尚未出台专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娄底市文化种类虽然多而杂,主要有梅山文化、湖湘思想文化、蚩尤文化、耕读文化、广场文化、药王文化、洞穴文化、女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但没有龙头产业,没有特别有影响的文化,形成了五色而眼盲的效应。(2)资源较分散,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一是娄底市文化旅游资源点多面少,每个县市区都有,新化的紫鹊界、梅山龙宫、三联洞,冷水江的波月洞,涟源的湄江、龙山风景区,双峰的曾国藩故居等,没有统一整合,没有形成互通的文化旅游链,呈现散、弱、小的状况。二是缺少部门联动机制,文化和旅游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分管,两者之间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没有真正形成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3)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不够高。没有形成统一的宣传机制,宣传经费得不到保障,没有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效果,全市文化旅游业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窄。(4)文化保护不力,部分资源自然损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保护不力即将失传,甚至被毁。新化县上梅镇的青石街很多年前已成为历史;水府庙旅游区里的水府宫,相关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已岌岌可危;涟源、双峰的许多古民居大部分已年久失修,面临倒塌的危险,有的已只剩下断壁残垣。部分资源的修复和抢救不够及时,过去一段时间的人为损坏不少,在规划的部分旅游景区内的工业项目的开发对资源本身的破坏,新建房屋及非旅游建筑物与周围景区的极度不协调,无形中又破坏了文化内涵的充分展现。(5)文化人才紧缺,深度挖掘不力。娄底市没有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的专门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组织结构,民间组织湖湘民俗文化研究所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激励措施不力。因此,娄底市文化人才对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出现了有心无力,有力无钱,有钱无才,有才无台等现象,。因此,对娄底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目前暂停留在学术上的研讨阶段,无法深入。(6)文化传承断裂,价值取向转变。当前,大量的青中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对文化传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外出打工者接受外来文化的思想侵袭,对当地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对当地文化或漠不关心,或根本不懂,使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受市场经济影响,大部分当地人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他们更关注物质层面的东西,对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关注不多,文化氛围日渐衰退。
三、婁底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一)政策支撑,区域联合
一是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制定保护性和开发性的统一、专业规划,寻找品牌资源。扶持民间文化研究,形成梅山地域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塑造文化品牌。二是由政府主导,建立联合协调保护开发机制。首先,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设立联合协调保护机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梅山地域内市县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开发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区域整合,着重加强娄、益、邵行政区域联合,创建梅山文化地域板块,确定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客源互换的具体条款,建立无障碍文化旅游区。三是出台扶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激励机制。激发文化旅游资源投资商的开发热潮,激发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景区百姓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及配合景区建设的热情。四是加快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整合行政权限配置,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旅游区发展实际、建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统一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实施旅游集约化开发经营与管理战略。
(二)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
有专家指出:目前娄底的文化旅游具有地域独特性和思想性,但大多还只停留在资源阶段,就像一幅没有完全装饰好的零散的珍珠项链,主题文化就是项链的主体,而那根线就是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装饰就是强有力的旅游营销。培育和打造品牌,首先,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民间文化和旅游的专家和组织,引导各级政府、专家和民间文化研究会提炼两者之间的文化共性,提炼出有娄底市的共同文化价值核心理念(如:血性教育、尚武思想等),搞好文化旅游专业策划,提炼能反映全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口号,并利用主流媒体使核心价值理念和形象口号深入人心,开展核心价值理念的大讨论、大征文以及各种配套文化活动的开展,引导全民共同参与,全社会心灵共鸣。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以文化增强旅游的竞争力,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逐步打造6条精品文化旅游线:以曾国藩故里、女杰之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蔡和森纪念馆、锡矿山中共第一支党支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紫鹊界秦人梯田、大熊山为代表的梅山蚩尤文化游(或叫文化遗产游);以龙山为代表的药文化游;以世界锑都锡矿山、涟钢薄板观光线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游;以洛阳湾古建筑群、杨氏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民居文化游,打造出具有娄底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竞争力。
(三)加快文化型人才培养,让文化贯穿旅游发展始终
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就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予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四)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督执法力度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执法监督力度,深化体制改革,要实行资源开发、保护权分离,正确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监督二者的关系。同时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体系。首先,要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特别是重大涉危文物古迹的抢救保护工作,努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并积极研发各类文物古迹类旅游纪念品。其次,要防止旅游开发对文化资源所带来的破坏。再次,要防止工业建设或新建民居对文化型景区或资源的破坏。第四,开展专题研究,量身定制文化旅游品牌注册商标保护方案,实行个性化保护。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曾怡华,1976年生,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在省部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管理和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