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研究的力作

2018-07-13王真慧

三峡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侗族变迁现代性

王真慧

中图分类号:C955;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115-02

近日,有幸读到龙运荣博士新作《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研究》。该作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31万字之巨,于2015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出于对少数民族现代化变迁研究共同的兴趣,特意细细研读了其中一些重要章节,并对湖南少数民族侗族和浙江少数民族畲族的现代性变迁进行初步的比较,竟然发现一些颇让人意外的收获。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现代性研究体现时代特点

目前,学界对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异质文化等方面”来探讨“传统/现代”一元对立和“单线式”的社会进化、“大传统”与“小传统”再建构等,涉及传统文化、乡村社会、民间信仰、宗族等变迁、文化重构、民族自觉诸多问题。其中,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性建构研究的主要有:庄晓东将网络媒介及其激发的社会文化变迁置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理论背景下考量,从三个不同的向度——作为媒介使用者的少数民族族群成员及相关社会文化变迁,虚拟世界的真实文化话语建构,民族地区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现代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现代性效能,展开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分析。[1]海阔从关注历史不同人群的视角来探究大众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现代性的关系问题。[2]李春霞从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了彝族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3]陆汉文的《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4]钱春莲的《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5]。田中阳的《双轮:本土与现代》[6],等等。

龙运荣博士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变迁的研究则更加关照当下的新媒体对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影响,因此显得更具时代性。新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类型,新媒体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巨大,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亦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的效能到底有多大,还没有客观和全面的考察。该研究通过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社会学量化分析的方法,就新媒体对侗族社会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影响不仅进行了深度的田野民族志描写,还全面考察新媒体影响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探索新媒体对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途径、规律和特点,总结其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策略和措施。因此,就其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来看,不仅有微观的探微,而且有宏观的考量。如书中指出,新媒体影响下侗族传统文化現代性建构呈现“后发”、“失衡”“建构方式复杂多元”等特点。这正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变迁中因各种复杂因素相互纠葛的后果,无论是湖南的侗族还是浙江的畲族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如此。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短板”,只有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才是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二、首次总结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特点

该书对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是当前关于媒体与文化研究中少数比较有创新的尝试。

龙运荣博士指出,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类型,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影响更具隐蔽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其意识形态作用更显著;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媚俗已成国民的一种集体意识;作为一种消费符号,炫耀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许多人对当前一些人的炫富、媚俗行为颇有诟病,却不知是何缘由。如果从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来看,的确如此。20世纪90年代后,新媒体在我国蓬勃发展,因为发展过于迅猛,许多机制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力,分辨不清,一些人不明就里地跟上了所谓的“社会潮流”,表演了各种社会丑态,丧失了文化自信,混淆了社会视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将深刻影响到媒体与民族文化发展,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把好舵”“指好路”。

三、首次系统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情况

该书还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情况,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为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时代湖南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依据,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这对于正确认识媒介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也为传媒与文化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为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现代性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不断发展的概念,对于现当代文化的研究始终绕不开现代性这个话题。而我国目前现代性研究多沿用西方的研究模式,注重于对宏观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的研究。但不少学者指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人类现代性并无统一的模式,各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建设自己的现代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地理区位、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其现代化发展程度和途径各有差异。因此,该书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研究,可以丰富现代性的内涵与特点。可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可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借鉴。

注 释:

[1] 庄晓东:《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海阔:《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性:一种传播人种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 李春霞:《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与变迁——电视对彝族乡村传统的影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4] 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 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6] 田中阳:《双轮:本土与现代》,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刘冰清

猜你喜欢

侗族变迁现代性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重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