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蒙养正,古今融合,积淀文化底蕴

2018-07-13王欢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

王欢

摘 要:对于童蒙养正,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之一。文章以《养正讀本》第七讲——“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为例,古今融合、联系实际,让学生长期积累,深入体会,以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童蒙养正;古今融合;文化底蕴

《养正读本》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及系列丛书。养正就是涵养正道。童蒙养正,说的是幼儿阶段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教人向善,以养正气。什么是善?《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

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可上溯较久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一位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如果把韵文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再现,古今融合,就容易得多。以《养正读本》第七讲——“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为例,笔者将和大家探讨自己的尝试。

一、现代诗文切入,自然而然

在遇到烦心事时,教师写了首小诗鼓励自己。

《静》

让浮躁的尘土落定,

渗出阳光,

开出花儿来。

遇到烦心事,人们容易怎么样?大家议一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七嘴八舌地讨论。自然带入,情绪起伏。然后,朗读上面的小诗,深入体会、理解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遇到烦心事,人容易心浮气躁,如果不想被这些外在的事物所左右,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让内心的美好得以透彻,保持美德,内心丰盈、满足,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你们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写写字,让自己安静下来。避开喧嚣与尘土,让沉静的美好过滤凡尘的杂念,向善向美,这样就不容易偏离自我,进而守住本真。

这就是这首小诗的意思,同时小诗的意境也与《养正读本》第七讲——“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异曲同工。

二、由此及彼,探究内涵

根据上面那首小诗,进入意境,尝试理解韵文,教学难度逐渐降低,教学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1. 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古今融合,体会韵文的形式美,进而体会韵文的内在美。

2. 详细解释,理解韵文

“性静情逸”说的是修行五常后,人的心性会沉静下来,心情也会随之安逸、悠闲;反之会心动神疲,心念浮躁、动荡,精神也就会困倦、疲劳。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的纯真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这样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一门心思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心就会被外物改变,人的意志也会随之改变。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心不能安定下来,心随外界而转,人的意志就会被转移、被改变,最终让我们身心疲惫。性静,心不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动性,才是修身养性的根本。

3. 欣赏诗文,明晰道理

笔者出示诗文诸葛亮《诫子书》,读文理解,结合上面的小诗深入领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读《五常洪氏家族》,了解古人做人的基本,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为学生带来正能量。

4. 明辨深意,创设对话

(1)结合反腐。一些政府要员追求私欲,贪得无厌,不爱惜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仁爱之德。

(2)结合自己。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仍与其他同学攀比,让父母苦不堪言,忘了父母的辛苦不易,丢了为人子女的仁孝之心。

5. 课堂小结,深刻反思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学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自己的性静美德影响、感染身边的人。

三、日积月累,积淀文化底蕴

熟读成诵《千字文》,在平时的学习中增加诗文欣赏内容,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创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爱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论是古韵今音,还是读书修身,都是美不胜收。远离纷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积淀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对学校和家庭而言,意义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叶艺芳. 童蒙养正[J]. 文学教育(中),2012(3).

[2]顾秋红. 童蒙养正 立德树人:小学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J]. 基础教育参考,2015(11).

[3]童亚鸣. 童蒙养正 寓教于行:小学低段国学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J]. 求知导刊,2016(3).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
浅谈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浅析电视娱乐主持人的素养
川剧丑角精妙绝伦
中国传统元素在新中式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文化底蕴对舞蹈创编的影响分析
中学教材中的又一悲剧形象
如何让中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