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打好“四张牌”战略与对策
2018-07-13冯大力
冯大力
[摘要]所谓“四张牌”战略,是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习近平同志视察河南时的讲话精神,提炼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个相互联系的战略组合。近几年来,河南省在“四张牌”战略的指引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优化这一战略的执行效果,首先,需要厘清并强化“四张牌”之间的互动机制,其中基础能力建设是基本保障,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是动力源,产业结构优化是链接器,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载体。其次,需要构建建良好的市场主体区域协同机制,执行协同是“四张牌”协同机制的核心,构建公平的市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是执行协同的关键,降低制度遵从成本是提升协同效率与效果的必然要求,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重要的协同手段。最后,为加快推进“四张牌”战略的实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工作中心,系统、整体、有机地认识并协同推进“四张牌”战略;二是准确界定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四是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培育河南发展新优势;五是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人民群众需要的载体。
[关键词]河南省;“四张牌”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F1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120-12
一、引言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古称“中原”。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位于中西部省份之首。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时提出,要求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河南省委将其提炼、浓缩、概括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通过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河南实践。“四张牌”战略遂被河南省确定下来,以“四个强省”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百城提质工程为推手,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現代化水平;以人为本,探索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五型”的城镇化路径。
一、河南省“四张牌”战略的实施情况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比较分析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三次产业比例为8.6:39.8:51.6,河南三次产业比例为9.6:47.7:42.7。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笔者整理计算得到如下数据:2016年横向比较,河南省第一产业居全国第2,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增速排第9;第二产业居全国第5,与GDP一致,增速排第13;第三产业居全国第7,增速也是全国第7。河南省第一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4个百分点,总体产值是上升的,但比2015年下降了1.1%;第三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8个百分点,但比2015年上升了1. 8%。
从各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以增加值指数为例,2014年居全国增速第13,2016年居第9。这个变化证明了河南的“四张牌”战略正在发挥作用,但第一产业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产业,广东占GDP比重为42. 8%,江苏为44. 73%,山东为45.4%,浙江为44.8%,河南是47.6%,在五省中最高。从增长情况看,河南从2014年开始,由2012、2013年排在20名之后,到2014、2015年排第14,2016年又前进一步,进步比较明显。目前,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尚不如第一产业,却占有最大比重,说明进步较大,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2016年河南省的占比是41. 8%,比2015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但是,与北京、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市相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差距非常大,与全国平均水平51.6%相比,差距也很大,即使与邻省湖北比较,差距也是明显的。这说明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内在潜力有待挖掘。显然,就整体发展水平与产业协调程度而言,河南产业结构仍存在着较多问题。
(二)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河南省的创新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2014年,河南省会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2016年4月,国务院确定在河南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批准河南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验点;2016年河南还建设了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增16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1000家;2017年河南省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数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国第4位。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的创新发展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近年来,河南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工作都取得长足进展,智能终端、智能家居等高端产品及传统产业中高附加价值产品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全年申请专利119243件,比上年增长26%;授权专利55407件,增长12. 7%。有效发明专利28615件,增长26. 6%;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量3.0件,增长25%。
但是,河南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2016年,河南省申请专利数为94669个,仅占全国的2. 89%,专利申请授权量为49145个,仅占全国的3. 05%;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科研活动)项目数为12562项,仅占全国总量的3. 48%;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为10385个,仅占全国总量的2.65%。河南省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顶层高级人才及相应平台,全省仅有一所211大学和双一流大学——郑州大学。在人才软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河南省近年来实施人才引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中原学者、中原学派,河南思想家群建设,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未能充分显现,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的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后,高层次人才仍不能满足河南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果用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自主创新能力,与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上海、山东、江苏等)相比,河南省还不足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河南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另外,政府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多但协调度不够,政府对企业相关财政支持的评估过分注重企业的历史成果而不是发展前景,财政支出过于分散,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河南省基础能力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在互联网及其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河南省积极实施宽带中原战略,不断加快推进光线宽带和4G网络建设。2016年,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正式进入国家综合试点,河南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在利用现有的地理与环境优势方面,河南不断强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构筑现代交通网络,提升物联网基础能力,践行中央对河南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在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建成并投入使用“南水北调”“疆电人豫”和“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完成新一轮农村网络改造升级,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能力。
然而,在基础能力建设的财政投入方面,河南省资金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虽然解决了河南的部分用水问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仍有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水不能到田与水资源粗放利用等情况均存在,从而影响了集约型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绩与遇到的难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河南省整体成绩突出。全省4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方面,新郑市改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对随迁子女实行普通高中教育免费;二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方面,禹州市将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3500套保障房,占全市保障房数量的80%;三是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方面,新郑市以股权划转、资产注入等方式为国有投融资公司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推动地方国企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四是拓展农村融资渠道改革方面,兰考县为农户提供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产业发展信用贷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已发放3000笔贷款,共计4亿多元,带动8700名贫困人口脱贫。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全国性难题。土地流转方面,一是“非粮”现象难以遏制,即土地流入方在得到土地使用权后,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擅自改变土地的用途,从事“非粮”活动;二是非法流转问题难以禁止,不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而私下流转与违背土地承包人意愿强制流转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力转移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且就业时平均年龄较小,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比较差,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继承方面,在逐利诉求下,一些地方的一些古建筑、庙宇、古树等珍贵文化遗产被拆除、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优秀文化展示舞台逐渐消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优秀文化传承机制遭到破坏。此外,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三、厘清并强化“四张牌”战略的互动机制
基础能力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城镇化是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有机组合。“四张牌”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所统筹与引领的实践活动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方面。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将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四张牌”战略的质量。因此,要优化“四张牌”战略执行效果,就必须厘清并强化“四张牌”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基础能力建设是“四张牌”战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强化“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其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能力,是河南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提升是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转换器。
培育并提升区域创新系统,完善政府的支持制度与政策设计,合理筹划河南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是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完善河南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环境需要。通过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加强地方财政管理能力建设,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保障。县级政府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河南县级财政要发展本地经济,就需要拓寬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是“四张牌”战略的动力源
自主创新体系具有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是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力量。自主创新体系使创新项目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在区域内形成创新合力,带动与创新项目有关的上下游甚至整个供应链的聚合,形成新型产业或者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创新发源地周边的产业结构优化。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虽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开始从政策、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引起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主创新推动基础能力建设不断进步。无论是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任何一种自主创新模式都需要较多的创新资源投入,这些投入终将从理论到实践改变人们的认知与习惯,颠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的内容与方式,衍生新的生产与生活的内容与方式,对基础能力的建设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自主创新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自主创新不仅能够改变市场的供需结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成为促进生产与生活不断交互提升的内在动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是“四张牌”战略的链接器
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提升,能够提升产业收入、加速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产业与资金支撑。在减税降费的大环境下,2018年第一季度河南财政收入仍然在增加,这是与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分不开的。
基础能力建设的作用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果来体现,产业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产业结构优化为自主创新提供实践支撑与联动机制,可以说,产业结构优化链接着其他“三张牌”。第一产业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产业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中心产业,给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工业产品;第三产业则不断丰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满足其在生存和发展以外的其他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的集聚与创新要素的集聚将相互促进与拉动,人才与技术将相互融合与促进,科技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速度和深度将会倍增,创新能力将在不断迭代中增强。
(四)新型城镇化是“四张牌”战略的实现载体
与传统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有产业支撑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城镇化,是基础建设现代化的城镇化,是为实现国家战略、完成河南省承担的战略任务的城镇化,也是面向未来的城镇化。衡量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否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否面向现代化以及面向未来,是否能承载国家的战略任务。总之,新型城镇化是“四张牌”战略的实现载体。
“四张牌”是“一把牌”,是一组战略组合,无大小与轻重之分。打好“四张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组合,把握好出牌的节奏与时机,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拓展更大更广发展空间的同时,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构建“四张牌”战略的协同机制
“四张牌”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结合河南省实际的宏观决策,必须且只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步实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但市场经济的效率依赖于市场主体的协同。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协同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与内在要求,自利是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共赢是市场主体“不得不”的选择。河南省要实现“四张牌”战略目标,就要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主体区域协同机制: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平衡兼顾各市场主体的诉求;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与制度,降低制度遵从成本;三是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兼顾长短期利益。
(一)执行协同是“四张牌”协同机制的核心
产业结构优化要求要素整合与产业协同的同步性。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协同解决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文化传承与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自主创新要求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的协同;基础能力建设需要资源禀赋与创新发展的协同。这些协同,必然涉及市场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固有格局及重新调整。各市场主体的利益,既有交叉,也有冲突,往往是竞争性的。协同过程就是资源重新分配、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主体能否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寻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約数,直接关系着“四张牌”战略的实施效果是“1+1+1+1>4”的倍增效应,还是“1+1+1+1<4”的内耗效应。
减少内耗效应,实现倍增效应的关键力量是政府。尽管政府也是市场主体之一,且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与强势资源分配权,但是,在执行协同过程中,政府首先应该尊重市场规律,能够约束“有形之手”,使用得当,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为基本诉求,以给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优良服务为指针,尽量减少单纯的财政增长诉求,减少对其他市场主体的过分干预,为其他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环境,提供好制度资源。政府无疑是市场中的强势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及权益边界,也直接影响着各市场主体的执行协同效果。如果政府既能够自我约束,又能够适时创造并输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制度资源,执行协同就能够顺利地实现。
(二)构建公平的市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是执行协同的关键
“四张牌”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市场主体的执行协同,市场主体的执行协同建立在各自的权利均能够得到公正安排与保障的基础上。要构建公平的市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能力建设,要顺应市场的需要,既不能亦步亦趋,亦不能想当然,求面子。创新能力建设,既要注重夯实基础又要务求能够落地,既要注重长远需要又要能够满足当前需要,既要追求高度也要能够可行。新型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结果,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信息时代的城镇化,而不是人为强推的城镇化,不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城镇化或者工业文明时代的城镇化。第二,政府依法行政,透明行政,适度行政,尊重其他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抑制用政策代替法律的冲动,给其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第三,政府以外的其他市场主体亦必须依法活动,既能够从市场中竞争得利,又愿意承担市场风险,而不能唯利是图,不守规则,不讲道德。
(三)降低制度遵从成本是提升协同效率与效果的必然要求
从现有协同的基本方法上看,政府指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内在机理仍受制于人为因素,制度完善过程中,较大的成本支出与变革成本妨害了具体制度的执行效果。政府内控建设,企业内控规范与内控审计,都将产生制度成本,这些成本还会随着制度的细化不断增加。控制多于建设,会限制创新发展。过多的制度遵从不仅会降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而且会不断加大制度成本。
制度安排,既能够提升市场效率又可能降低市场效率,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也可能产生新的交易成本。制度遵从成本则主要包括:不恰当的制度安排带来的成本增加与市场效率的降低;制度本身的路径依赖带来的摩擦成本与习惯成本;制度变革带来的改革成本与适应成本;激励制度制定者变革旧制度的补偿成本。
这些制度遵从成本都是在市场主体的横向协同中产生的。要提升市场主体的协同效率与效果,就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上述制度遵从成本。降低制度遵从成本的关键,仍然在于政府简政放权,把平衡权力还给市场,把自主权还给市场主体,顺应市场规律构建有助于市场效率提高的法制环境,把政府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同时,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不能没有边界。
(四)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重要的协同手段
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环境下,河南省要打好“四张牌”,就必须顺应市场规律优化配置财政资源。实际决策过程中,发展战略的多样化是财政资源配置中回避不了的课题,有限的财政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资源需求。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按财政项目、功能项目的划分,并不是围绕“四张牌”战略进行,也不可能仅仅围绕“四张牌”战略进行配置。
当前功能性财政支出的分类方式重在解决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往往忽视了战略协同中的长远规划。“难则退,易则进”的财政资源配置习惯,不仅基于成本效益原则,而且还基于政绩与民生的需要,是政府必然的、合理的选择,无可厚非。然而,易事往往更集中于短期利益,难事往往基于长远战略,结果导向往往会倾向于将更多的财政资源分配给较好地完成了前期任务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导致长远问题的搁置与战略协同的不足,削弱了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战略执行过程中,主体取向的“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决策原则是财政资源协同配置的内在要求。战略协同却要求政府决策必须权衡经济增长与战略方向调整问题、权力分配过程中的权利与责任分担问题、城市与乡村的量化分配问题以及财政政策选择中应当多支或是应当少收的问题。因此,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权责对等分担”设计,优化经济增长与战略需要的资源配置决策;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群众监督”设计,优化权责跟踪管理,检验权责分担机制的有效性;三是利用随机调查与重点抽查的研究方法服务于民,提高财政资源城乡量化分配的合意性;四是将“税费减免”纳入政策资源管理,以善用少收政策,降低制度成本。
五、实施“四张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工作中心,系统、整体、有机地认识并协同推进“四张牌”战略
“四张牌”战略,既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社会进步战略,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战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着力点是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政府作为实施“四张牌”战略的领导者与责任人,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服务社会时,必须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系统、整体、有机地认识“四张牌”战略,以“四张牌’’为引领,协同其他市场主体一起拓展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系统而不是割裂、整体而不是个别、有机而不是孤立地认识“四张牌”战略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并把握“四张牌”战略的内部联系,协同推进“四张牌”战略,而不能顾此失彼。作为有机的战略组合,某个方面的突进或者局部的优势,有时不仅不能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可能降低协同的效率,妨碍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准確界定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正确界定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一是准确把握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二是准确界定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只有做到了“两个准确”,才能以优势产业为主导,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管理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构建新的产业结构。
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现代化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加工业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之一,如牧原股份的现代化养殖业,鄢陵县的现代化花卉产业,豫北的现代化小麦种植业,双汇集团的现代化农业加工业等等。其他的产业,比如,以郑州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为依托的现代交通业与现代物流服务业,煤炭资源挖掘业与加工业,石油资源勘探开采与加工业,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品制造业(如富士康等),以航空航天、铁路、轴承、机械设备、盾构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产业,以及根植于河南省厚重文化的文旅资源,以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与阜外华中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为引领的医疗业,等等,这些都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依托和主导。政府作为“四张牌”战略的领导者,在准确界定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辅以适当的政府行为,给予恰当的服务,推动优势产业升级,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在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例如,河南省政府可以通过南阳市、漯河市、许昌市三地政府主动了解牧原股份、双汇集团、鲜易公司的发展需要,遵照市场规则撮合三家企业的上下游产业整合与配套,帮助它们打通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工-物流-商业”贯通的完整产业链,降低生产周期波动的风险与生产销售脱节的风险,降低物流成本、资金成本、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在此基础上,鼓励三家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同业资源,运用“互联网+”搭建饲料交易平台、生猪交易平台、肉制品交易平台与B2C服务平台,进而鼓励它们跟郑州商品交易所或者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推出生猪交易期货。这样,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其他优势产业的优化与升级路径,与此大同小异。
(三)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需要。技术需要创新,产品需要创新,营销需要创新,政府激励方式也需要创新。河南省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要立足实际激励创新,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更不可能空中起高楼。
一要把创新交给市场。市场经济环境下,不管是基础研究的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其创新成效最终都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创新的生命力是市场赋予的,而不是企业宣传的,也不是政府决定的。只有鼓励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市场主体围绕市场需要而不是政府的号召搞创新,创新才有方向,有动力,有回报。政府要依法保障创新的成果及权利由创新者享有,旗帜鲜明地保护知识产权,坚决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二要着力培育创新环境。政府要运用政策、资金、媒体、服务等手段鼓励创新文化,号召社会宽容创新失败,尊敬锲而不舍的创新者,法律、社会都要宽容“不故意为恶”的创新,法律、政策不能成为创新的桎梏,而要成为创新的保护神,减少体制阻力与政策成本。创新环境的塑造,只有政府能够胜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创新环境作土壤,提供营养。
三要使用财政资金予以适当地引导、支持创新。研究表明,在创新过程中,虽然非政府资金、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高于财政资金的产出弹性,且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最高,但是,发明专利的技术创新需要长期的投入,报酬递增效应高于技术模仿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创新,财政資源的适当支持有利于减轻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方式主要是专项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成效是显著的。但是,获取财政支持过程中,专家评定标准的书面化,审核过程的材料化,也导致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部门审批权的利益平衡、企业对政府公关的非生产性工作等方面,从而降低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部门要利用现有的工商、税务等数据,简化申请材料,注重筛选考察,辅以专家评审和第三方评估,使省内资源要素配置更为科学。
四要把培养、引进、支持本省高素质人才与跟外部高素质人才合作相结合,把支持河南省科研院所的发展与跟外部科研院所的合作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跟市场需要相结合。
(四)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新优势
基础能力建设,既包括传统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住房、金融等方面,也包括现代的人才、科技、文化、物流、资本市场、生态、法制、互联网等方面,涉及面广,资金、人力等资源需求量大,建设难度高。是否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人才使用与资源利用方式,直接关乎基础能力建设的成败。政府是基础能力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引导,推进基础能力建设。
资金供给与需求方面,防范金融系统风险、限制政府债务规模、土地财政逐步消失,都给财政带来了压力。PPP模式成了利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源进行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式。从目前的入库清单看,大多数的PPP项目都是关于基础能力建设,包括道路、学校、河流整治、市政管网、创业孵化、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圈等等,能源与信息相关的项目相对较少。所以,创新挖掘社会资金的新渠道、新方式,是完成基础能力建设战略目标的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方面,河南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了河南信息管理与运用的基础能力。电子政务网络、指挥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备份中心、政府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一网、一平台、三中心、多应用”体系,正在为河南积累信息能力建设的经验。灵宝、许昌、舞钢、济源、洛阳新区、漯河、新郑、郑州等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智慧城市建设如何与区块链技术的使用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课题。河南要进行区块链应用的设计与试点,以保证河南能够在区块链3.0时代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能源开发与使用方面,河南风电、光伏发电能力不断提升,传统能源燃气、煤等在工业领域的使用不断减少,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为河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与先进地区比较,河南这方面的差距仍然不小,能源结构改善的进度与保护环境的需要仍有差距,河南要加大能源工作改革力度,论证发展核电的可行性,积极调整能源结构。
(五)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与长远需要,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人民群众需要的载体
人的需求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也是多样性的。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城为本”或者“以物为本”;在于有产业支撑,能够满足人民的就业需要与发展需要,而不是城大产业虚;在于有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高楼大厦与灯红酒绿;在于城市、城镇、乡村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能够跟着时代起舞,又能够留得住乡愁;在于城市服务于人和人在城市的幸福生活、能力提高、认知提升,而不是把城市变成“人物园”;在于城市能够帮助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而不是把人变成他要改造的世界的工具。这6个方面的“新”的内涵,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标准与方向,也是政府主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标准、任务与考核依据。政府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应该把这6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化为指导思想、工作标准与政策措施。新型城镇化,既要脚踏实地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又要面向未来预测人民群众的潜在需要,城镇规划、建设要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