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综述

2018-07-13谢嘉梁胡祖凤吕世杰

邓小平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谢嘉梁 胡祖凤 吕世杰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认真回顾与扼要梳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状况以及理论成就,探索与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基本精神的迫切需要。在新时代,学术界应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在全面梳理和准确把握前期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有序地展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服力和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定位;现实运用;践行路径;研究评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5-0146-08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及研究概况

历史经验深刻启示我们,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想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思想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执着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取得的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思维的集中体现。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地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008年9月~2010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3月11日,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郑重地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我国学术界、理论界有关“发展观”问题的自觉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并展开全方位的深度理性研究,始于21世纪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10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大量有深度、有见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认真回顾与梳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状况及理论成就,探索与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是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基本精神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主要论域及成果

深度研究和整体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解读与准确揭示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蕴、理论特点、理论依据、演进历程、现实运用、评价标准和理论贡献,以供研究者学习、参考和借鉴。

(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蕴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了探索,把付出代价和抑制代价有机结合,体现了发展伦理学的求真理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把尊重自然和尊重社会、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体现了发展伦理学的求善观念;科学发展观把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和谐有机结合,体现了发展伦理学的求美理念。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传统发展观的思维模式,把发展的主体赋予了人。其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能动作用的最高肯定,从发展观的意义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动力是人民、目的是人民、成果属于人民。这一思想的形成,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指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理论准则和实践原则。它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规律,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理論和指导作用在贯彻实践中不断显现,并由此引发了自身地位的不断提升,经过短短10多年的实践便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以社会为本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其内涵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它的理念易于接受,实践成效显著,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具有创新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也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具有人文性;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整体性、均衡性和永续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中,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中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中人与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一方面要求从根本上揭示人类发展进程在现代世界中的积极展开与实现;另一方面又要求批判地把握现代世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所固有的历史前提与历史界限。科学发展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它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处于“世界历史”中的当今中国生气勃勃的实践的结果。科学发展观诉诸一种新文明类型发展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植根于对现代发展之本质、根植于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之中,是对现代性的积极扬弃。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在提出背景、目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践层面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把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全球视阈为背景,分别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个体特性、“机体”特性、主体特性、动态特性、演化特性的论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四)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

有学者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总体上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力促经济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探求政治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双百”方针,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追求社会领域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基础,其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重要依据,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精髓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思想路线,其群众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源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生产力、文化与人民的根本利益间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进步间围绕生产力形成互动关系,两者都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布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关于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外交、统一战线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处国际、国内背景高瞻远瞩,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丰富和创新了“发展观”的内涵,推动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实践,使发展观理论本身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运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又顺应当代世界潮流;既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借鉴,又是对当前中国发展的生态环境困境的积极应对。从总体上讲,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并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五个统筹工作。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做好五个统筹工作,即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再次,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方略在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研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者宏观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就相互关系而言,科学发展观是依法治国价值定位的精神本原和理论前提,依法治国的价值理念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六)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标准

有一些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标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以价值主体的价值共识为出发点,以生产力标准、制度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和社会协调发展标准为主要内容。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评价尺度出发,在当代中国评价发展的标准主要有:生产力标准,经济发展标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具体到人才队伍评价上,有学者建议要落实制度化的考核机制和手段,还必须要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政绩考评体系来看,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应该是“全面政绩”“绿色政绩”“惠民政绩”“公认政绩”;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政绩导向机制必须坚持和把握政治方向原则、科学全面与突出重点原则、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原则、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原则及实践检验原则。

(七)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当代中国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既面向世界又着眼于中国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已经彰显出其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它在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基石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在主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在重要范畴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引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必将推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这是一种构建和谐世界的发展观。

三、新时代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对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高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理解及理性认识,并且取得了大量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理论共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后续学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借鉴。然而,认真检视已经取得的前期重要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后续研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要准确把握它的时代性、实践性、具体性、阶段性和探索性特征,克服超阶级、全人类、绝对性、抽象化的极端理解。还应追本溯源,展开形而上之思,着眼人的发展,从社会人生的理论指南的高度深切体悟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意蕴。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非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总之,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人类文明史上科学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坚持、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重要指导方针”,到“根本指导方针”,到“重大战略思想”,再到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彰显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思维、循序渐进的前行方式、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哲学意蕴。

今后,学界应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秉持宏观探讨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突破单纯的思辨和宣传阐释模式,更多地采用问卷、访谈和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整合多学科视角和内容,在全面梳理和准确把握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具体来讲,接下来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对社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思想的深度研究。

第二,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学理性研究。

第三,加强对新时代科学发展观传播载体、路径及策略的研究。

第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国内认同度与国际影响力的研究。

第五,加强对国外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的整理与评介。

第六,探索总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理。

第七,深入探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科学内涵、逻辑结构、思想来源、理论特征、哲学基础、精神实质、实践基础、理论贡献、重大意义。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学术史的梳理,避免雷同观点的作品重复出现”,不断提升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服力和学术话语权,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的永续蓬勃发展提供厚实有力的学理支撑。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