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例教学:从“技术内涵”向“思维培养”的转身

2018-07-12张宝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解构表格科目

张宝峰

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技术”属性已悄然向“信息素养”转变,然而,虽然课程研究专家对“计算思维”的阐述正逐步深入,人教版、教科版、中图版以及粤教版等版本的教材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術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是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因此,从课程标准的指导到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直至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让课程从“技术”操练转身到“思维”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笔者尝试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以“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知识点为例,探寻使用范例教学策略让教学从“技术”转向“思维”的转身之道。

● 从知识“解构”到“重构”,找到“思维”落脚点

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那么,在教学中这个目标如何体现在课堂上呢?例如,在教学“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主题时,文本、表格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需要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项目。两节课间隔时间较长,加上学生操作技能不熟练,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不仅“形散”,而且“神散”。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而细小的操作技术”上,忘记该操作在相对“宏大”的项目情境中的应用背景,难以达到“应用迁移”的思维培养目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学生展示“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起点。

笔者在执教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第三章和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学案例对“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这一知识点一语带过。而在后续具体软件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练习中,教师忽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信息技术课堂难免退回到“技术”课的境地。要想突破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初就领会“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思想,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知识解构来呈现一个完整范例,展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过程。

● 范例教学,落实“思维”培养目标

范例教学在内容上,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举一反三。而实施范例教学策略,有助于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从“技术”到“思维”的转身。笔者在执教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尊重教材以认知、技术和社会三者规律为主线的编排思路,使用范例教学策略来展示信息处理的方法和过程,设计要点如下。

1.由表格计算到统计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西方学者H.G.威尔斯曾预言,“如同读写能力,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成为高效公民所必须的能力”。“统计”视域下的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的时代热词,“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以及各种大数据支持的产业已然兴起。数据统计看似高深,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本模块向学生展示使用简单的表格软件,来实现强大的统计功能。(注:使用PPT展示图片,介绍节目《你正常吗?》,这个节目中涉及的调查问题的答案来自十分钟内数百万网友的选择,以此来看你的选择是站在多数一方还是少数一方。这个环节涉及娱乐节目和明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2.链接知识与活动,解构知识点

如右上图所示,“明确任务—建立表格—分析数据—形成报告”是这个知识点的结构,其中表格的标题体现“明确任务”,将根据主题分析的结果设计表格的结构,即为“建立表格”,而表格的数据形成要通过一定的数据搜集环节,在本案例中避开了软件统计的抽象性,设计了手工统计的方式,更具体验性;在数据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使用图表展示表格数据,直观地看出“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图表,使用语言表述(任务情境中内涵的)结果,以“形成报告”。于是,实现了解构的知识点与教学活动的链接,与学生认知图式相关的情境有助于技术应用的迁移。

3.体验数据的形成过程,重构知识点

教学片段:

师:(打开已经设计好的Excel表格)先明确任务“高一某班最喜欢的科目调查表”,以此作为表格的标题。根据任务需求设计科目和人数,如上图所示。请班长协助老师进行“人工”统计。

学生在班长的口令中,依次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科目。班长将统计人数填写在表格中。学生很兴奋,发现表格中设计的求和公式自动算出的总人数大于班级实际总人数,气氛较热烈。

师:同学们发现,总人数50人大于班级的实际人数,分析原因得知有人选择了两次,这就涉及到调查中的一个“信度”问题。信度就是指获取数据的可靠程度。所以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大家可以思考相关的技术支持,如果我们使用网络工具“问卷星”“调查派”等,只能单选,则能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学生观察,随着数据填充完整,表格中百分比数依次呈现。

师:对于统计的数据,我们通过计算百分比进行量化统一,得到了黄色区域的结果。(为学生展示Excel公式的计算方法)请比较最受欢迎的前三个科目。

生:这么多,不太好比啊。

师:演示制作“柱状图表”。那现在请直接说出最受欢迎的三个科目。

生:哇,最高的三个是……

师:(引导分析,挖掘数据信息)班主任教什么科目跟这个结果有相关性吗?你喜欢的科目是最受欢迎的科目吗?我们班是理科基因还是文科基因?……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气氛较活跃。

师:请看屏幕(设计幻灯片动画,依次呈现箭头),刚才在我们的互动中,依次经历了“明确任务,收集数据→建立表格→计算分析→形成报告”,这是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一个“关于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些步骤,我们就可以完成接下来项目的学习……

● 思考与启示

“激趣—连接”在教学中无疑是最重要的,选择一个既有统计属性又有娱乐特性的话题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连接学生的内在认知,能推动学生认知图式的整合和顺应。笔者通过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体验为目的呈现完整案例,也是极其有效的。教师应积极有效地为学生设计从“解构知识”出发,以“建构知识”为目的的范例教学,重视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实现信息技术课堂从“技术”到“思维”的转身。以上述“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这一知识点的突破为例,范例教学策略的实施还要注重“范例”“体验”和“前导”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和落实。

1.范例

(1)范例引入必须适切,才能起到激趣和连接的作用。“教人未见其趣,永不乐学”。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连接,就是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的话题,与学生心理建立连接。高一学生正值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他们有强烈的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意愿,对世界(以及同伴的想法)充满好奇。通过一个叫做《你正常吗?》的基于调查和数据分析的节目引入本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和大多数人对某个观点的看法,可以提高学生“用数据说话(说明问题)”的意识,这与表格数据的计算、分析、形成结论等主要学习内容具有一致性。

(2)范例的活动环节与知识点的解构导图搭配使用,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江苏省使用的信息技术(粤教版)教材中设计了“每章扼要回顾”环节,以树型导图的形式展示知识要点,范例的作用就是以鲜活的“情境”,将“知识导图”变成学生可感知的“思维导图”,其中范例的活动就是促发转化的催化剂。本例中,根据江苏省高考方案,笔者执教的学生将在高一下学期确定选修科目,进入不同的选科组合,这意味着高一的学习伙伴因为选择的不同而被分到不同的班级,也预示着在未来的两年中他们将因为自己的选择而经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挑战。在此情境中,笔者设计当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的活动,来解构“明确任务,收集数据→创建表格→计算分析→形成报告”的知识点,活动与知识解构一一对应。

(3)范例要典型,真正有助于学生迁移。范例选择典型,活动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首先,本例中数据来源于学生的当堂反馈,学生亲历数据的产生过程;其次,12门学科选项,48个学生参与选择,具有足够大的数据量,使用Excel软件的计算功能成为必然,12个选择项的对比并不简单,使得利用图表直观呈现结果更有必要;最后,利用学生“对同伴的想法”好奇的心理,来理性(挖掘)分析同伴的选择呈现的信息。

2.体验性

把握知识的特性,设计合理的活动,体验会真实、具体。互动是教和学的目的,在和谐的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过程,而深度体验则促发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和应用迁移。在本活动中,对学生而言数据本身就是个抽象的概念,使用类似“调查派”“问卷星”等网络工具固然可以实现数据快捷、准确的收集,但这一过程因为借助软件而“悄无声息”,不利于学生具体而深刻地體验。因此,笔者以互动的方式更外显、更“热闹”地统计人数,让“数字”进入表格形成“数据”的过程成为解构知识的亮点。

3.前导性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思想是项目式学习的指导和引领,是学生探索“宏大”项目学习的启明灯,确保项目式学习“形散”而“神不散”,鲜活的“知识解构”式的教学范例必须呈现在项目学习之前,发挥教学引领的前导性。

猜你喜欢

解构表格科目
还原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组成语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履历表格这样填
高考“新科目”
表格图的妙用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