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TOPSIS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实证研究
2018-07-12纪江明
纪江明
摘 要:为了科学地评估长三角两省一市科技创新政策现状,本文构建创新政策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82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MATLAB软件计算2014年两省一市的科技创新政策熵权TOPSIS指数。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两省一市的熵权TOPSIS指数均大于05、小于1,说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 科技创新政策 评估指标体系 熵权TOPSIS指数
在知识经济盛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科技研发、应用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文将在分析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评估。
一、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发展现状
自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政策。经梳理分析,发现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初创阶段的政策扶持偏弱。在企业成长初期,政策的支持面和支持力度都较弱,而处于这个阶段的科技企业却是最需要政策扶持的,科技企业盼望科技创新政策能够雪中送炭,不只是锦上添花。有些科技创新政策的操作流程过于复杂,政策的申请成本比较高。
2政策落实力度有待加强。有些政策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而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有些政策设定的条件不够合理,申报时间太短,申请成本太高,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及其执行效果。例如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受理、服务、咨询中,企业反映申报时间太短,难以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
3政策的效应有待提高。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充分,信息交流不够通畅,有些政策难免存在交叉,出现了一些企业在不同部门重复享受政策,导致政策的效益度不够高。但另一极端却是,有些企业不关心政策,对政策不了解,因此从来不申请享受政策,导致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作用体现不出来。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将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进行实证评估。
二、文献述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新政策研究已发展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美国和西欧,创新政策研究形成了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和学术团体,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西方学者一般把有关创新领域的政策分为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Lundvall B A,BorrasS,2005)。在创新政策评估方面,世界银行发布的《创新政策》(Innovation Policy)考察了支持創新者的政策、法律法规政策、研发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等四大方面。John R 等学者在将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创新政策进行比较时,将分析框架分为有关创新政策管理结构和主体的政策、创新政策战略等七大方面。2012 年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和 Kauffman基金会首次发布《全球创新政策指数》,选取自由市场和 FDI 政策、科学和研发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七大核心创新政策领域。近年来,由国家主导的评估也日渐增加,如芬兰每3年就要进行一次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评估,英国、挪威、瑞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都进行了创新政策评价(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2)。
在我国,近年来有关创新政策及评估的研究方兴未艾。彭纪生等(2000)、王淑华(2001)、聂鸣(2003)、陈向东等(2004)、李伟铭等(2008)、李国平(2009)、李晓春等(2010)、王秋菊(2010)、江静(2011)、吕燕(2012)等人对科技创新政策及评估进行了跟踪研究。有关长三角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研究,石忆邵等(2006)从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对上海市科技政策绩效进行了研究,吕明洁(2009)通过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政策DEA分析,分析了上海市政府针对高技术行业的自主创新政策效率及影响因素;车维汉(2010)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DEA方法对上海市13个主要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潘晓燕等(2013)针对上海创新型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效果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创新型企业对以下几个方面需求较高: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服务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创新服务体系的投入等。
综上所述,在国外,关于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创新政策的内容更加广泛、创新政策和R&D;政策的分离更加清晰;创新政策的评估机制成为发展重点、创新政策的全球化日益加强等。我国关于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在发展中,就长三角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来说,有关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将予以完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三、研究设计
1核心概念界定。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关创新理论,对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多维评价,包括科技创新政策的经济绩效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科技创新的结构内容合理化程度、科技创新政策与当前经济、制度环境相适应程度、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综合效果等。
2理论依据。瑞典韦唐(Vedung E,2006)的政策评估模型,包括专业模型、经济模型、效果模型,为本文制定评估框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还将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产业集聚理论、演化经济理论、创新系统理论等理论作为学理基础。
3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借鉴政策评估、科技创新、创新系统、科技创新政策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原则,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流程。(2)系统性原则:遵循点面结合、以面统点、以点证面的系统思维,对创新政策进行系统评价。(3)开放性原则:将采取多阶段渐进,从综合性、系统性、大范围的评价走向多样化的特殊政策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不断收集、补充特定政策领域的主客观信息,完成综合评价。
4研究方法。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方法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确定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三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四、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形成
结合各类评估理论、实践,投入使用的评估指标,以及未来所要侧重的研究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有选择性地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最终确立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体系、22个二级指标体系、82个三级指标体系(见表1)。运用熵权TOPSIS方法,确定三级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方法详见后文。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Reliability)。信度的测量方法,包括重测信度法、复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及a信度(Cronbach a)系数法。在本次调查分析中,采用a信度分析方法:
α=kk-1(1-∑ki=1S2iS2x)
k:量表中题项的数量,
S2i:为第i题得分的体内方差(i=1,2,…,k),
S2x: 全部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a系数评价的是量表中各题项得分间的一致性,属于内在一致性系数。a系数值大小与其可信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本次调查中,a系数(Cronbach,s Alpha)是α=0947。这表示,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十分可信的。
2效度(Validity)。效度包括內容效度、表面效度和建构效度。在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上,本文指标体系构建首先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对评估实践结果的吸收,经反复研究讨论作出的初选。再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增删和修改,删除内容模糊、缺乏理论依据和必要性的指标。最后确定所有指标符合评估需要,以此来保障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而在建构效度上,由于各一级指标内各个次级指标之间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计算过程略),所以该问卷的三级指标内部建构效度较好。
(三)用熵权TOPSIS法确立三级指标的权重
TOPSIS 的全称是“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是Hwang 、Yoon 于1981 年提出的一种适用于根据多项指标、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的分析方法。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无量纲化处理,建立包含n个属性m个方案的决策矩阵。设由n个属性构成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m个方案的优劣,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值为yij,可以得到各个方案的特征值矩阵为:Y=(yij)m*n。对于给定的j,yij差异越大,则不同评估对象间指标值的相对差距越大,指标对评估对象的比较作用也越大,携带和传递的信息就越多。
2用熵权法确定属性权重。按照熵的思想,人们在决策中获得信息的多少和质量是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计算出的熵权可以作为属性权重,熵权越大,权重越大,对应指标属性就越重要。
第j项指标的熵为 :
Hj=-∑mi=1dijlndij
(4)
计算指标差异度:
Kj=1-Hjlnm
(5)
计算熵权:
wj=kj∑nj=1kj
(6)
在本文中,计算出的权重系数见表1。
3用向量规范化的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通过下面的公式把决策矩阵Y=yij转化为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
zij=yij/∑mi=1y2ij
(7)
篇幅所限,规范化决策矩阵暂略(可备索)。
4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每一属性权重与其对应的矩阵中元素进行相乘,表示为下面点乘的形式:
X=(xij)m×n=[wj·zij]m×n
(8)
篇幅所限,加权规范矩阵暂略(可备索)。
5确定正理想解x+和负理想解x_。设理想解x+的第j个属性值为xj+,负理想解x_的第j个属性值为xj_,则
xj+=max(x1j,x2j,…,xmj)j=1,…,n
xj_=min(x1jx2j,…,xmj)j=1,…,n
(9)
6计算各评价方案与正理想解、负理想解的距离。
Di+=∑nj=1xij-xj+2,i=1,…,m
Di_=∑nj=1xij-xj_2,i=1,…,m
(10)
7、根据2015年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环境保护统计年鉴、经济年鉴、信息化年鉴、工业年鉴等统计年鉴,查找、收集所需数据,计算各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数,按综合评价指数由大到小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
Ci=Di_/Di_+Di+,i=1,…,m(11)
根据相对接近度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值越大,表明该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越好;反之,综合评价就越差。
依据上述方法,首先计算二级指标取值,然后计算一级指标的取值,最后计算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熵权TOPSIS指数:上海为07781,江苏为5580,浙江为06611。
熵权TOPSIS指数的最大值为1,本文所计算的上海、浙江、江苏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熵权TOPSIS指数是均大于05,小于1,这说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五、研究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三级指标体系,以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政策效果等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对应有四到六个二级指标,最终形成了包含22个二级指标、8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利用2014年各类统计年鉴数据,计算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熵权TOPSIS指数:上海为07781,江苏为5580,浙江为06611,均大于05,小于1,这说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讨论
为了增加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逐步增加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增加高校创新能力和科技园区孵化作用力的评价指标,体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联动过程;应明确技术收入指标构成,鼓励技术开发。
(三)政策建议
1构建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才队伍,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一是在科技管理部门的内部,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政策评估、政策执行的职能分开,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专门职能,并辅之以外部的、独立的民间评估组织,发挥民间评估组织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朱水成,2001)。二是要加强专业評估人员队伍建设,以绩效和工作满意感为衡量标准加强对其考核、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其对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质量。
2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评估,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培养成熟的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主体,实现政策参加人员、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多元化评估取向。二是积极吸收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各类主体,政策参加人员了解政策制定的动因、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专家则可以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政策进行实质性研究和分析,公众是政策发挥作用的直接推动力量,使其对政策做出满意性评价。三是根据不同主体的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赋予其相应的自主权,鼓励其独立、自主、积极地参与政策制定和评估并给予评价。
3制定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标准,促进评估的规范化。在明确政策评估目标的基础上,注重科技政策评估的效果,明确科技政策评估的价值判断就要使评估内容标准化,以便对不同的科技政策做出宏观评估。一是要将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结合起来,制定评估标准时,既要考虑政策的政治标准、生产力标准、公益标准及社会实践标准,也要注重其成本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和效应标准,还要注意评估主体的价值观、利益观及其兴趣偏好等主观标准。二是制定具体的标准细则,效益标准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充分重视科技政策目标实现的充分性及其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和可能出现的负作用;效率标准要求关注科技政策的成本、单项科技政策的投入产出、科技政策的全部成本与总体产出等三个层次(江静,2011);而效应标准则要关注科技政策的公正性和回应性两个维度,注重科技政策对科技事业作出的公正评价。
4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法制建设,促进评估机制制度化。实施有效的评估就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评估制度。一要完善监督机制,根据政策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等修订和调整政策,通过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评估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加强各评估主体与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公众的联系,形成政策评估的监督机制(吕燕,2012)。二要健全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构建评估的双向反馈机制,即评估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撰写评估报告和材料,作为有效资料存档和向公众解释的依据,增加评估的“透明度”。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将评估目标、范围、程序、途径、方法等运行环节纳入法律轨道,公开政策的规定、界限、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的活动,以法律的手段巩固政策评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彭纪生,刘廷建完善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2000(4).
[3]王淑华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J].兰州学刊,2001(4).
[4]聂鸣,杨大进从目标导向到能力导向: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进方向[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
[5]陈向东,胡萍,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效用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
[6]李伟铭,崔毅,陈泽鹏等,技术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
[7]李国平,陈福明,仇荣国等地方科技政策法规绩效评估与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
[8]李晓春,黄鲁成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文献述评与分析:主线焦点和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
[9]王秋菊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发展趋势[J].科技成果纵横,2005(5).
[10]江静公共政策对企业创新支持的绩效——基于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比较分析[J].科研管理,2011 (4).
[11]吕燕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12]石忆邵,汪伟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分析与对策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2006(2).
[13]吕明洁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DEA分析——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经济论坛,2009(20).
[14]车维汉、张琳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基于分行业数据的DEA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
[15]潘晓燕,魏喜武上海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华东科技,2013(3).
[16]CL Hwang,K YoonMethods for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Berlin:Spring-Verlag,1981
[17]朱水成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