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劳模精神的孕育传承和发扬光大

2018-07-12孙凡

理论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红色基因任务

孙凡

摘 要:劳模精神孕育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其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的重要任务是:传承红色基因,为弘扬党的精神财富做出切实努力;强化问题意识,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坚定理想信念,补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精神之“钙”;树立理论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讲好劳模故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

关键词:红色基因;劳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任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5-0018-04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铸就了伟大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进一步升华,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劳模精神孕育于中央苏区时期的“劳动竞赛”或“革命竞赛”,形成于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革命战争时期劳模精神的孕育和形成

劳模精神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苏区时期。1932年以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保卫红色政权,改善苏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劳动竞赛”“革命竞赛”等活动。193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出通知,号召全党以最大努力“发动群众积极性,用组织模范队和革命竞赛的新方式”“转变全部工作”[1]。临时苏维埃中央政府也发布号令,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生产竞赛,乡与乡赛,村与村赛,家与家赛,团体与团体赛”[1],并制定了有关竞赛的评比标准和奖励章程。苏区广大翻身农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加以春耕、垦荒和冬种等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

在农业领域劳动竞赛的影响下,苏区广大工人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劳动竞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积极响应临时中央政府“一切为着革命战争,为着前线的胜利”的号召,组织“生产模范队”“生产突击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勞动竞赛”“革命竞赛”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劳动模范,比如罗吉昌、赖祥瑞、陈嫩娣等。毛泽东充分肯定了这些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为了争取苏维埃工作的质量与速度,使工作做得好又做得快,革命竞赛的方法与突击队的组织,应该在各乡各村实行起来。”[2]张闻天也指出,劳动竞赛已经成为苏区人民“创造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自觉的、愉快的活动”“成为苏维埃区域内群众生活的一部分”[3]。

中央苏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在其他苏区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广和实践,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促进了苏区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劳动群众的生活,对于支援前线的军事斗争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到了延安时期,“劳动竞赛”“革命竞赛”的做法得以延续和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延安特色的“劳模运动”①,到1937年下半年渐成规模,后来与大生产运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运动达到高潮,形成了伟大的劳模精神。此后一直延续到1950年边区政府停止工作为止,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生产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身体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劳模运动的推动和劳模精神的鼓舞下,祛除了劳动人民心中“劳动就是吃苦”“劳动下贱”的封建腐朽思想,并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劳模运动的健康发展,扩大了劳模精神的影响力。陕甘宁边区能够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包围和封锁,使边区经济极端困难的局面得以改善,使整个社会面貌大为改观,焕然一新,与劳模运动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在一批劳模先进事迹的影响和教育下,一些流氓、地痞实现了质的蜕变,有的甚至脱胎换骨,被评为新的劳模,比如二流子田二鸿因改造出色被评为劳动英雄,后来还当了模范村长;二流子刘生海改悔自新成为运盐模范,在1943年的《解放日报》上曾经分别作过两次报道[4]。这深刻说明了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巨大的感染力、改造力和影响力。

在延安时期的劳模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吴满有、赵占魁自不必说,典型代表人物还有党世传、马丕恩马杏儿父女、贺文高、石明德、王德彪、陈德发、张振财、贺保元、刘玉厚等人。在农业战线和工业战线上还分别出现了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劳模运动,这就是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成为当时劳模运动中的两面旗帜。劳模运动由肇始时期以农业生产为主,随着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发展,逐渐涵盖了农业、工业、文化卫生、军事、合作运输、金融贸易、行政司法等各系统各行业。边区劳模运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边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特别是生产的发展,不但极大改进了边区的社会风气,还极大改进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劳模的三个积极作用:“第一个,带头作用。这就是因为你们特别努力,有许多创造,你们的工作成了一般人的模范,……第二个,骨干作用。……你们已经是群众中的骨干,群众中的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第三个,桥梁作用。你们是上面的领导人员和下面的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下去。”[5]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没有旷日持久的劳模运动,没有在劳模运动中形成的伟大劳模精神,很难想象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下是怎么生存下来的,是怎么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全国最先进的抗日模范区的。总的来说,劳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产生的创举。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在劳模运动中孕育形成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成为新时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

二、新中国成立后劳模精神的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

革命时期孕育形成的伟大劳模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大力号召和倡议下,不断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祝词中,赞扬劳模“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6]。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在党的领导和工会的帮助下,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工业部门的职工群众中都涌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和革命骨干,他们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7]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锋。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贵品格。他们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8]。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人民群众,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社会风尚,充分发挥劳模的骨干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9]2013年,习近平同志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10]

受此激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劳模群体,从时传祥、王进喜,到倪志福、李瑞环,从李素丽、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李银环等,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至今,已经表彰各条战线上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8000余人次。应该看到,每一时期的劳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就是劳模精神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

隨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模精神也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劳模精神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劳动精神要求不一定人人都成为劳模,但必须树立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宣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勤劳致富的新风尚,这些与劳模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工匠精神重在追求执着专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极致和卓越。总的来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而又有所区别、各具特点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以劳模精神为统领,以劳动精神为基础,以工匠精神为制高点的关系。而且,从广义上来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劳模精神、践行劳动精神、培育工匠精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迸发出时代活力,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11]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12]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社科界在研究、弘扬劳模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是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尚有差距。这与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好劳模精神的积极作用不太相称,所以构建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凝练研究方向,推进劳模精神的时代化、系统化研究,是我国政治生活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十分必要和迫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积极开展工作。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为弘扬党的精神财富做出切实努力。邓小平曾经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告诉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过去。所以,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培育的伟大劳模精神,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社科界相关研究领域的任务,就是搭建平台,汇集资源、协同创新,利用各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大力传承弘扬劳模精神,让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重温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经常接受劳模精神的洗礼,以劳模精神连接历史和现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溯源、找根、寻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源头活水,永葆生机活力。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补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精神之“钙”。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把其比作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他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11],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四个自信”。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冲击,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之“钙”流失严重,得了“软骨病”。这种情况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必须从补“钙”着手,补党员干部之“钙”,也要补人民群众之“钙”。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劳模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补钙”功能,要像当年那样用劳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打扫思想灰尘;要像当年那样用劳模精神凝聚人心,点燃激情,在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潮流上有所作为。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工作,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地方,成为革命青年和先进分子向往的圣地,持久开展的劳模运动和在劳模运动中培育的伟大劳模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的不少做法并没有过时,仍然可以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和启迪。我们的任务,就是深入总结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开展劳动竞赛、劳模运动的成功经验,充分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努力实现劳模精神研究由文章向文件转化、由对策向政策转化、由谋划向规划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树立理论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潮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劳模精神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它“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11]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树立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的理论自觉,就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讲好劳模故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开展劳模精神研究,弘扬劳模精神,要以劳模史研究为基础。这里既包括革命时期的劳模史,也包括建国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劳模史,万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在理论上兜圈子。而劳模精神具体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人物身上,讲好劳模故事,才能传承弘扬劳模精神。以讲好劳模故事为手段,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接受劳模精神的滋养和洗礼,才能让劳模精神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遵循。我们的任务,一是整理、挖掘劳模人物的文献资料,用平凡而生动的劳模故事感染群众,增强劳模精神的说服力,来弘扬劳模精神,放大劳模精神的正能量。二是深入社会生活,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搜集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予以宣传报道,推出货真价实的“劳模”后备军。目前我们没有很好掌握的劳模故事还有很多,要做及时的发掘和整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劳模史研究,讲好劳模故事,进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劳模文化是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修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本来,才有未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深入开展劳模精神研究,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新时代开展劳模精神研究的重要性,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模文化提供有利条件,让劳模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增色添彩,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① 现在我们所讲的劳模,狭义上讲是劳动模范的简称,当然广义的劳模可以理解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但是延安时期的劳模,在称谓上有所不同,是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两类先进人物的统称。

参考文献:

[1]蒋自饶,刘仲英.中央苏区的劳动竞赛[J].江西社会科学,1991(6).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3] 張闻天.从强迫的劳动到自由的劳动[J].斗争,1934(52).

[4] 杨忠虎,张用建.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述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9)∶101.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14.

[6]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5.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4.

[8] 从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抓党建重要活动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09.

[9]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7.

[1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1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ZK)]

【责任编辑:梁 钧】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红色基因任务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