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7-12马京京

时代金融 2018年29期
关键词:实训金融院校

马京京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市场迅猛发展

自2014年始,“互联网金融”已连续四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法律的形式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鼓励金融创新,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互联网金融更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对于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义,显示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信心。

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75亿。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监测数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一共有1.9万多家。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在政策支持下,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这方面人才缺口规模日益扩大。业内人士预言,未来数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将达300万。

一方面,国家缺乏人才储备,国内各大高校很少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导致互联网金融人才稀缺,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储备从源头来说就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需求,有别于传统金融,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着,而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金融专业对金融行业的新发展不够重视,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不能吻合。而新兴的市场中,更迫切需要将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进行融合,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与传统金融专业相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提出了知识的多元化,更加强调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营销意识和风险意识的综合素质。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也由单一技能型人才向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转变。

(一)人才培养方向滞后与保守

1.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目标是院校金融专业的大纲,主要解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它是高职院校专业的大纲,总领全局,关系到课程的设置是否能与行业的发展相一致。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部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定位仍停留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的柜台和营销岗位。许多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但是绝大多数从事的都是金融行业的营销岗位,晋升空间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岗位技术含金量不高,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并且大企业大公司较难进入,也阻碍了学生开拓视野,形成了发展瓶颈。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金融业务,产生了大量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出现了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高职院校如果仍然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导致金融类人才培养目标与金融行业发展的脱节,学生就业困难。例如互联网金融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数据,而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大多需要数据支持,这就催生了金融数据分析师的岗位出现,然而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这一岗位设置专业和课程,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2.课程设置滞后。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课程大多围绕传统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体系陈旧,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而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较高,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上,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融入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搭建全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的热情,建立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手段简单与传统

1.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按照“宽基础、厚理论”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较少的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导致填鸭式教育,缺乏主动学习。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热爱金融事业,有较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高技能金融人才。

2.实践实训不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实践实训,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实践和实训教学模块相对封闭单一,实验教学方面很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实质,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实践实训环节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金融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银行,一般不欢迎学生实习,所以实训基地建设签约少,即使签约也限定实训学生数量,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另外,在学校环境中很难让学生接触到来自企业的真实的大数据,仿真数据、虚拟数据以及节选数据、训练数据都无法满足培养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才的需要。

(三)复合型人才缺乏

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互联网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因此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学科”行业,单纯懂一些金融知识根本不够无法满足互联化金融行业的需要。既要懂金融又要懂互联网技术,行业对具有金融知识背景与互联网技术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互联网金融行业由对项目、资金的需求,转向对人才的需求。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产品和服务差异越来越小,人才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瓶颈。

(四)师资队伍对新兴金融研究不足

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讲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出现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高、有专业资格证书,但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的状况。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可见,现阶段金融专业严重缺乏既具备的广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多为双师型,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从业经验,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较好结合起来。但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全新的业态,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业务。

三、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在金融管理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实施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实践金融技能的同时学习互联网等专业知识,建成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培养“懂网络、精金融、强实践、会管理”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提高专业人才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构建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实行错位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市场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构建符合市场要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切实保证人才本身的技能性,以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为前提促进整个金融教学的发展。

我们建议在现有的基于培养传统金融业务人才的目标上,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增加对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风险防范能力,实行嵌入式发展,并根据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定期加以修订,甚至在未来,逐步淡化传统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避免和本科院校同台竞争,专门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实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错位培养。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开发互联网金融课程

大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是按照培养传统金融行业所需的柜台和营销人才来设置的,已多年少有变动,过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行业的新发展,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反映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材建设也落后于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专业课教材却是多年不变。

因此,应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调整,要让学生既掌握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也要能够进行网络金融存贷业务、产品营销、客户理财等的业务操作业务技能,另外,可以增设互联网金融相关课程,如互联融资、信贷与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和新兴融资方式与操作实务等,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等形式。

(三)创新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对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产品创新能力。同时建立灵活有弹性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才能更好地契合互联网金融发展。

另外,金融专业现有实践条件较为局限,校内实训项目较少,校外实训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实训课时较少,实操能力不够强。在金融实训室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模拟平台,让学生熟悉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结合市场发展动向,大胆提出并设计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深化校企合作办学,试行嵌入式培养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目前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而高职院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跨界人才的形式。第一,企业可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材的编写,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积累经验,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第三,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态,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加强实践与引入,打造互联网金融教学师资队伍

近些年来,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要让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感受与学习行业的最新发展,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避免教师队伍偏理论而轻实践,同时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做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等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互联网金融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实训金融院校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