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概念的意义建构
———《平均分》教学与反思
2018-07-12胡浙燕
胡浙燕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凤凰小学)
【教学内容】
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过程】
一、分析对比,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图片。
2.学生尝试:分一分,画一画。
3.分类对比,揭示“平均分”。
师:你能看出这些图片是怎么分的吗?
生:一共有12个萝卜,分了6份,每份都有2个。
生:把12个萝卜分成2份,一份只有2个,另一份有10个。
师:如果要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生:分得一样多的为一类;分得不一样多的为另一类。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并出示定义)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平均分。
【设计意图:从分萝卜的童话情境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日常分东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经验。把分物的结果分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两类,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继续拓展,突出平均分的本质。
师:把12个萝卜平均分,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你再来画一画,说一说,看谁得说又对又好。
生∶12个萝卜,3个 3个分(师:每份分3个),可以分4份。
生:我把12个萝卜分成1个1个的。
师:你能不能这样说一说:一共有( )份,每份分了( )个,可以分( )份?
生:一共有12个萝卜,每份分了1个,可以分12份。
生:一共有12个萝卜,每份分了4个,可以分3份。
(教师整体呈现每份1个、2个、3个、4个、6个平均分的图片)
师:仔细看看,它们都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它们都是平均分,因为它们每份分得一样多。
师:一起读一读:每份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继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熟悉其中的数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范式。整体对比,概括、凸显平均分的本质。】
(1)小练习:判断“平均分”。
师:苹果和正方形的图为什么是平均分?
生:这两幅图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共有()个,每份分了()个,可以分()份”来说一说?
师:珠子的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生:数量不一样,一份是4颗,一份是5颗,还有一份是6颗。
师: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那你们有办法让它变成平均分吗?
生:把最右边的一颗珠子移给最左边。
师:移过去以后有什么变化?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5颗,就是平均分了。
【设计意图:把不是平均分的转化成平均分,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也为日后学习平均数等知识预留经验。】
(2)总结说明“平均分”。
师:学到这里,谁能说说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是把一堆东西分成一份一份的,每份一样多。
二、活动操作,体会“平均分”的方法
1.分牌游戏。
2.小组反馈。
师:你们组是怎么平均分的?
生:我们组有4人,我们按每人1张,1张1张地分,一共分了11次。
生:我们组认为牌比较多,所以先每人分了10张,还剩4张,每人再分1张,每人共分得11张。
生:我们组先数了一下,一共有44张牌,那每人分11张,正好分给4个人。
3.视频反馈。
师:我们再来看看各组不同的分法,注意体会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视频一:每人1张,分了11次。
视频二:每人2张,分5次;剩余4张,每人1张。
视频三:每人10张,剩余4张,每人1张。
师:现在谁来说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后都是每人分到了11张,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有的组是按人数,1张1张分的;还有的组是1份1份分的,正好分给4位同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平均分时,根据分的条件不同,有时我们1个1个分,有时我们1份1份分,以后我们还要深入去学习。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设计了“分牌”游戏,展开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一种是确定份数,一个一个分;另一种是确定每份数,再一份一份分——这两种方法其实分别联系着等分除和包含除。】
三、变式练习,感知“平均分”的结果
1.把15棵青菜2棵2棵分、3棵3棵分……用1个点子代表一棵青菜,有哪些分法?
师:请检查,下图这位同学做的对吗?说说他是怎么分的?是不是平均分?
生:15棵青菜,每份3棵,有5份,这幅图是平均分的。
师:谁能说说第四幅图?
生:15棵青菜,每份6棵,有2份,还剩3棵,不是平均分。
2.对比结果,感知“有余”。
师:我们来看这四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图分完没有剩余,有些图分完有剩余。
师:你们分的呢?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分东西,有时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等分15个点子的练习,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主设定每份的数量,进一步熟悉除法的结构;此外,很自然地出现分后无余和分后有余两种情况,也联系着“整除”和“带余除法”的学习。】
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师:今天的平均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说说你对平均分有些什么新的了解?
生:平均分有时是一个一个分给别人,有时是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来分。
生:平均分可以按“一共多少个,每份分几个,分了多少份”说。
生: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和强化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真正在活动中生成、从过程中体验、在反思中建构需要精心去设计和组织相关的活动。
一、任务目标清晰
本课一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分萝卜,主要从一般分物情况中区分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活动二:分牌,主要亲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方法;活动三:分青菜,了解无余和有余的情况。这些活动,既一脉相承——知识上,都是平均分;方法上,都是分类和概括,又各有侧重,有整体突出平均分本质的,有深入分析平均分内涵的,为除法意义的各个侧面做好准备。
二、材料精心准备
准备材料是操作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材料,充分预设学生思维的走向,有利于学生通过材料感知数学内容,聚焦本原问题。本课中的“分牌游戏”,我们通过预测学生的反应,做了一些“加减法”。1.加。增加纸牌的数量,增加1张1张分的可能性。(牌少的情况下,学生更倾向于应用乘法基础,计算出每份数,这就无法体验平均分过程的差别)2.减。降低纸牌的修饰度,取出大小王,避免无关因素干扰。学生自主操作以后,我们又特别录制了典型分法的视频,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反思分的过程,体会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及其联系。
三、活动反馈到位
活动只是感性认知,要从活动中升华出经验,特别是能作为理性学习基础的经验,还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交流和反馈。本课的反馈始终抓住两条。其一,设定相对统一的句式说说单幅图像的数量结构,在这种反复中让学生体会到总量、每份数和份数的存在及关系,为建构除法模型做准备;其二,整体观察,作出比较和概括,在这种反复中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方法,指导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