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7-12张鹏翔李克超
张鹏翔,李克超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东北经济的影响也使得美术学等艺术类专业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本科就业统计表明: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急需校企合作的助推,尤其是设计类专业学生执业技能的提升。[1]
长春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以行业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近几年学院自身条件的建设和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对校企合作单位的吸纳,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渐趋向于完善。通过企业实训使得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立足吉林省,面向东北亚,辐射到全国”的“教学—就业”保障体系。
2 吉林省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模式现存的问题
经过多年对吉林省内高校“校企一体化”模式的自身探索以及对国内外若干高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形式的参考借鉴,吉林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合作成果也日益显著。省内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层面上都一定程度地加强了企业生产实践的环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都存在深入不够到位、改革不够系统、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从目前省内高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吉林省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内教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未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助推作用。设计类企业每年所需的专业性人才面向的人群绝大多数是对口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然而,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仍坚持存续多年的老一套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张学科体系大而全,没有紧跟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大胆改革,往往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缺乏。专业课程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而忽略实践层面的重要性,甚至很多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也稍显欠缺,以至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够完全胜任未来的职业需求,高校未能很好地完成对学生就业工作的助推作用。
(2)校企合作方式过于单一、合作往往流于形式。目前,评价高校校企合作的水平主要是以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为依据。正因如此,导致很多高校过于注重书面的校企合作形式,但在实际的合作内容上十分缺失。有的高校虽然存在一定的校企实质性合作,往往也只是提供了实训岗位却并没有严格地按要求完成实训任务,这样的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甚至很多高校为了面子工程而追求业绩,存在盲目追求企业合作数量的问题,忽略了企业资质的审核,缺乏强有力的资质监管,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校企一体化合作成果难以得到保证,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2]
(3)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动力不足。在校企一体化实际合作上,校企双方还远没有形成科学的、深层次的、良性的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在实践基地、工作室地址的选择、资金投入的比重、合作的形式上都有各自的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更是双方都较为看重的部分。合作成果与效益难以让双方都满意,校企双方在实际合作中也往往是高等院校较为热衷,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4)校企合作的动机复杂,双方存在博弈行为,缺乏信任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技术及创新的资源互补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投入的质量好坏是双方有无话语权的重要依据。校企双方在合作之初就应当选择与自身有一致价值观的合作对象并相互信任,避免文化、利益的冲突,实现紧密、和谐的校企合作。
3 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模式的对策研究
(1)优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艺术设计类教师的实践水平。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大多还都存在学历水平较高、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往往因硕士、博士一毕业便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而导致缺乏实践、实验教学经验的现象。正因如此,高校主管部门应合理安排一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进行阶段性、周期性的实践进修活动,通过顶岗等多种形式的能力提升方式,积极打造出本校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本校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水平。[3]
(2)优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方式、积极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还是分为将设计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导入课堂、工作室和将学生引入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的两种相对典型形式。各高校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负责人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优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方式,构建“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能力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应以企业实际用工需要为指导,通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优化,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实现人才输出与用工需要相结合,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训条件、促进校企文化融合。通过共建校企共享资源平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互补共享。企业可选择优秀的高校人才进行项目研发与合作,通过合理利用高校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研发,通过对校内学生的实践指导,可提前了解校内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逐步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亦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可选择性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进入高校进行授课及讲座,将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提前向学生进行讲授,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适应性十分受用。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实践场所,能有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拓宽教学与办学视野、减轻高校实训场所资金负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校企双方的文化交流,校企双方可通过联谊活动、技能竞赛、教师讲座等活动加强校企双方的文化融合,促进合作意识、管理意识的沟通交流。
4 结 论
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模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艺术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优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高校应以加强自身技能为重点,推行项目驱动、任务驱动为引导的教学改革,着力于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助于上岗有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对口输出。
[1]甘玲.基于人才评价体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2-44.
[2]孙秀丽.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1(7):81-83.
[3]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9(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