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2018-07-12张帅帅
东 方,张帅帅
(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1 引 言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新网络平台和服务背景。“互联网+”计划的出现,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业务与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升级的途径提升了产业经济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必将深度融合。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物流行业进行深度的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物流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通过改造传统物流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从而提升物流效益,提高物流经济的发展动力,并促进社会总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对物流产业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优化物流产业生产要素、更新物流体系、重构商业模式以及经济转型和升级等,物流产业将从此进入到一种不断创新和自我提升的新常态中。
物流产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地位越来越高,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受到国家和各行各业的关注。专业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任务由国内高校承担,所以高校物流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我国物流教育较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要晚,因此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以探索性为主,注重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而忽略了企业的真实需求,造成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指数增长,现有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已不能满足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物流人才缺口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高校教育必须承接好提升我国物流人才质量的工作,承担起相关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的责任,为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创造更加深远的空间环境。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至今已经超过40年。随着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逐渐拓展,现代物流等现代产业发展水平得到加速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发展空间得到不断更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经济已经完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物流及其相关经济产业的壮大发展使得其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2.1 企业对于高层物流人才的需求
我国物流企业对高层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占企业招聘岗位的10%以内,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物流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物流的整体目标,负责统领全局,位于金字塔顶部。高层管理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这对高层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一般为本科及以上。在我国,每年都存在着较大的高层物流人才缺口,缺少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一直都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企业对于中级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于中级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占企业招聘岗位的40%左右或更少,一般要求工作经验3~5年,一般的经理和主管都属于中级物流人才,比如物流部经理、运营主管等。物流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负责企业物流项目的策划、通知和指挥等具体实施工作,处于金字塔中部。中层管理从业者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及其运营过程,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合理、有效,此外,还必须具有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能力,使得整个物流项目运作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应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一般应掌握物流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经济管理、应用统计、决策分析、外语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层管理人才的学历要求稍低于高层管理者,一般为专科及以上学历。
2.3 企业对于基层操作人才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市场需求约占到招聘岗位的50%左右,他们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物流企业中的基层操作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处于金字塔最底部。对于基层操作从业人员的要求主要是能接受一般的操作能力训练,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工作偏向于体力劳动,所以对于从业者的学历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本工作,这类人才在物流企业中并不缺乏,而且供应多于需求,但基层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推进,先进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得到推广和应用,对基层物流操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备受关注。但是我国物流业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校物流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
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导致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物流概念是从国外引进,在国外,物流产业已经相当完善。因此,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置了物流管理相关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设置。国内物流产业较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但国内大部分教学内容贴近于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实践案例和物流设备等,导致我国物流管理培养体系目标模糊,物流人才的培养存在较大的缺陷。
3.2 高校物流人才供应低于市场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物流产业不断扩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物流人才缺口量达到需求量的1/3,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以中高层管理者物流人才为主。基层操作从业人员工作偏向于体力劳动,所以对于从业者的学历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此工作,这类人才在物流企业中并不缺乏,而且供应多于需求。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对于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比较高,我国物流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导致这两类人才严重稀缺,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加之国内高校物流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培养目标模糊,培养出的一部分物流专业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也有部分专业的物流人才最终从事了其他不相关行业,使中高层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市场中存在较大的缺口。
3.3 高校物流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物流自3.0时代以来就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型,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物流更是得到迅速发展。物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人才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教师的缺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物流教育教师专业单一,优秀教师凤毛麟角,教师企业实践积累经验较少等。多数物流师资来自市场营销,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与物流管理相近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方面,多数教师自物流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完全是传统物流理论课堂,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工作经历。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高校对市场认识出现偏差,培养出的物流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
3.4 缺乏基础教育设施和校企合作基地
物流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操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多数的物流人才在培养时缺乏实践操作,给物流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压力。然而,随着物流实验室加入教学,极大限度地缓解了这种压力。物流实验室能够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物流操作流程,通过演示、实际操作等训练,让学生了解物流的操作方法,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及运作技巧,并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现代物流实验室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成本都比较高,而且更新换代速度比价快。因此,高校对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存在较大缺口。
相对于传统理论课堂,物流专业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一是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对物流理论认识,加强对物流流程的理解;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物流流程运作的真正含义,在日后的学习中着重学习可以应用于工作的知识,加强这方面的锻炼。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产业得到快速成长,各大物流公司对于物流人才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在校学生进入公司实习没有较好的优势,出现学校方面对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实习存在极大的热情,而物流公司出于对公司利益的考量表现得很冷淡。致使这样的一个校企合作模式处在一种的尴尬的局面中。
4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战略分析
4.1 产学研合作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一般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旨在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实践经验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物流技术等。科研院所可以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进行研发和创新,高校可以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物流管理知识传授,企业可以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经验积累的机会。这样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最大化提高物流人才的工作能力水平。因此,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将成为物流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4.1.1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指由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定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教育机构的现有资源进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入职。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物流人才培养战略主要形式。物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物流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大大减少了企业因招聘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指高校所培养出的物流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从入职到熟悉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从业人员基本上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反而因为培训和薪酬会有一部分支出。物质成本指企业对物流人才所进行的招募与选拔成本,在招募和选拔过程中支出的广告、接待、资料、面试以及测试等各种费用。
4.1.2 加强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设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进行转型。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撑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应得到及时的更新。这就需要科研院所和物流专业老师共同对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研究,摒弃过时的理论内容,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构建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物流理论体系。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物资水平,提供相应的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能够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物流操作流程,通过演示、实际操作等训练,让学生了解物流的操作方法,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及运作技巧,并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
4.2 高校师生培养战略
4.2.1 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现有物流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和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是复合型物流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创新、线上线下高度结合、注重专业素质和战略思维。因此,培养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要有一个完整的物流课程体系。物流管理是集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一个综合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摒弃和吸收一些新的内容来矫正和充实课程体系的发展。关于物流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校企合作和高校物流实验室的引入可以大大缓解这种境况。
4.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在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或者大部分物流专业老师由相关专业调任过来,缺乏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因此,高校要加大对于物理教育老师的培养。第一,可以派遣教师进入知名高校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培训,加强与其他院校的物流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第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进入当地物流企业顶岗挂职,这样可以弥补教师工作经验缺乏的不足,深入物流产业内部,了解物流流程的真实状况,提升对于物理管理专业的实际认识,提高教学水平。第三,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性论坛和交流会,加强与专业物流人士交流,把握物流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学水平。第四,国内物流发展借鉴于国外,国外整体水平远超国内。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联系,为教师提供到国外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可以较快提高我国的物流教育教学水平。
5 结 论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概念越来越深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需要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代物流人才。但不能否认高校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其实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确定培养战略,制定培养目标和提供物资保障,才能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1]潘瑞玉.物流相关概念的综述[J].物流科技,2009(6):11-13.
[2]何明柯.物流概念研究——概念、术语与定义[J].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28-29.
[3]戴军.互联网+视域下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7(2):175-177.
[4]方刚,李飞凤.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的物流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12):110-112.
[5]郭丽娜.新常态视角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管理工程师,2016(3):58-60.
[6]高智琛.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