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课外学习策略研究
——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学与文化类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为例

2018-07-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外文学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210000)

一、 开设英语文学文化类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及其课外学习的意义与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而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借助英语语言工具,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1孙云英2指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的交际技能,文化教育应当始终贯穿在包括第二课堂教学在内的全部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比较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接触外国的文学作品,使其视野得到拓展、语言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些都有利于对其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是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除了开设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不少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还设置英语文学和文化类选修课,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等作品,系统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将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例如,笔者就职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美国文学概况”、“英国文学概况”、 “西方文学经典”、“当代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数种课程。然而,大学英语课程种类多、总课时数量有限,文学文化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其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以笔者执教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一般一周2课时,一学期上8或者16周,1到2个学分。文学和文化类课程涉及大量文本阅读、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课堂时间无法承载学习任务。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目标下,改革由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建构课堂内外相辅相成的大学英语文学文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2007年7月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既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其它语言交际活动”,即开展英语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以下简称课外学习)。国内众多学者如戴炜栋3、何其莘4、束定芳都强调要重视课外学习5。因此,除了抓住课时有限的文学文化的课堂教学,还要把大量的文学和文化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学习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补充、拓展甚至依托显得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英美文学的语言魅力和文化精神。

虽然课外学习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实践中却“是个很薄弱、很不受重视、收效很不理想的环节6”。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被认为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课外学习则“可有可无”的无序化状态,无论从教师、学校管理还是学生角度,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文学文化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缺乏设计,形式单调,收效甚微。针对大学英语课外学习的现状,本人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学文化选修课的课外学习活动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与专家同仁们商榷。

二、文学文化类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开展课外学习的策略

1.利用网络多媒体创建开放的沟通和学习平台

中国高校目前基本实现了网络多媒体覆盖。网络技术环境信息传输速度快、密度大、信息新、选择自由灵活,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文学与文化的原文和翻译阅读文本、图片、学术论文、音频和视频资料等。同时,网络学习突破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跨时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师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现有的网络平台,或者聊天软件如QQ、微信等进行沟通。笔者给自己的所有班级都建立QQ群发布作业信息、传递文件、答疑解惑、在线调查、聊天或留言、发布学生活动照片、表彰优秀同学等,同学们也可以借助QQ互相交流思想、分享学习资料和信息、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弥补课堂沟通不足,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并为课外学习乃至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而将情感与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2.采用任务型模式,开展输出和输入性活动相结合的课外学习

孔子曰: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教师一厢情愿式的教学没有效果,只有学生自己主观上要学想学,才能学好。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从而保证课外学习的效果。

制定学习任务时,教师避免自行主观做出决定,应该做好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如研究大学英语和文学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文献,向前辈们取经等,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则是接触学生,如让学生做调查问卷、进行深入采访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这样的调查最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便教师不断作动态的调节。笔者通过自己建的班级QQ群进行“投票”活动,了解学生到大多数学生希望“上课多介绍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四分之一的同学希望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学文化方面的活动,因此笔者也对课堂和课外教学安排不断进行相应调整。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在课外英语学习中,大学生们更多倾向于采用听、读、看等输入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愿主动进行输出式的说、写、表演等学习活动。即使在输入式的课外学习里,比如阅读,情况也不理想:学生的文本阅读量较少。很多同学没有通读过一本完整的英文小说原著,甚至连中译本都没有完整的看过,往往只阅读了片段,甚至只是读了梗概介绍、亦或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视频材料。学业繁重、学习时间有限,英语表达水平限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引、方法指导,缺乏平台提供资源、监督机制约束等多种原因,再加上网络时代娱乐化习气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冲击,课外学习收效甚微。因此,笔者安排课外学习任务时除了“阅读”、“朗读”这输入性的课外活动,还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输出型的课外学习,内化学习内容。例如,经典作品阅读和就某话题做小组陈述、撰写阅读报告等任务“打包”发送,类似输出任务还有就文学作品语言、内容、主题等作相关讨论、辩论;表演经典戏剧或者小说精彩章节,给电影配音、演讲等。通过充足的课外学习的积累和准备,大量的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受到良好的效果,并促进学生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一轮课外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3. 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英语课外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除了适当指导,其余则退居幕后,留给学生必要的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文学文化课的课外学习形式多样,有必做或者选做项目,有个人或者个人自由组合、或者小组形式报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时间等因素自由选择“美文朗读”、“辩论赛”、“戏剧表演”、就某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陈述”活动。作为重头戏的必做活动“小组陈述”,教师会预先发布下节课需要进行研究的话题,由各小组自行决定何时(when)、选择什么话题进行陈述(what),组长和组员自行决定如何分配小组陈述的各项工作(who),如PPT内容安排和排版制作、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决定哪位或哪几位同学上台代表小组演讲等。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找到课外学习的方向进行自主课外学习,无疑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导性和创造性,使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 趣味化和监督机制并存

课外活动有别于限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学习,其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安排,因此,英语文学文化类的课外活动,其项目和方式可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外活动中来,如邀请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进行交际实践、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答、英语短片展播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活动。笔者工作的学校常年有外教每周举办英语角、赏析英文经典电影、晚餐文化沙龙、带外教参观介绍当地名胜等活动,中国或者外籍教师也经常举办“美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一类的讲座,组织学生听外籍教师的相关课程,如“莎士比亚戏剧”、“从中美影视作品看中美文化的比较”。笔者利用午休时间在多媒体教室举行“午间影院”、周末在QQ群里上传英文经典影片开展“周末影院”,学生表演戏剧或小说精彩场景、英文歌曲演唱等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做好课外学习的监督,以督促学生落实课外学习,检测学习质量、为更好地计划组织课外学习提供参考。监督可以终结性评估为辅,形成性评估为主,如点评、交流,或者在课堂上、通过QQ等网络平台安排知识点检测、课堂提问、同学互评,根据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监督机制给学生施加适度的压力、同时也提供动力,促进学生进一步改善课外学习质量。

三、结语

设置文学文化类大学英语课程有助于实现教育国际化目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文学文化课的特殊性,“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构成课内课外学习内容的立体交叉”7是文学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教学管理部门到教师、学生各方面需要高度重视课外学习,并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开展课外学习。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一些课外学习策略。首先,建立和依托网络平台,为师生提供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学习资源,这是课外学习得以开展的基础;采取任务型模式制定学习任务是课外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建立融洽、真诚、开放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英美文学的学习环境”8,安排多姿多彩富有创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阅读佳作、撰写论文、观看电影、表演戏剧、聆听讲座、合作互动等生动多彩的立体化文学语境。另外,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是保证课堂学习落实和质量的必要手段。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切实抓好文学文化类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课外学习环节,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能、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为我国改革开放走国际化道路输送合格人才。

注释:

1.王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院信息素质的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45-847.

2.孙云英.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课堂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3):77-79.

3.戴炜栋.关于深化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9(4):18-24.

4.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5.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9.

6.黄源深.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于课外——英语教学谈之三[J].外语界,2007(6):12-14.

7.董洪川,蒋显菊.厚基础重能力——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

8.矫威.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学生课外学习空间的拓展,2009(2):152.

猜你喜欢

课外文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需要文学
小满课外班
《大学》
我的“课外老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