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的浓情

2018-07-12

城市地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血缘格局

文+

读《乡土中国》里“血缘与地缘”“差序格局”这些章节,我更能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更加感受到中华子民的乡土情浓。

地缘思想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血缘这个词,也许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关键词之一。欧美国家是不会谈什么家族和血缘的,他们的眼中只有界限鲜明的家庭。家庭这一概念,对于成年人仅仅包含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对于未成年人则只囊括了父母。不止家庭,西洋社会常常由若干个人组成一个团体,谁是团体里的,谁是团体外的,绝不能模糊。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精神不仅体现在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也在团体格局的人伦关系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中国,不仅仅是血缘家族关系,处处都呈现出以个人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推进的差序格局。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北辰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众星”是不同的。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很多人通常羡慕风度翩翩的英国人很有绅士风度,不苟言笑的德国人独具理性精神,但我却更喜欢街坊邻里时时处处渗透着的浓浓人情味。

和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机械化、快节奏相比,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饱含人文情怀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使在今天,乡土的人情味仍然贯穿与渗透在安土重迁的地缘思想和差序格局的私人关系里,并在社会变迁中更加顺应了时代潮流。乡土性,不仅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更成为了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过程中,不少人离开乡村走进了城市,是不是就没有了乡音乡情,乡土文化是不是就渐行渐远了呢?我看不是。乡愁不只是一位老母亲、一个小山村,它泛指家乡、故土、家园,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乡愁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净土,是对自己家乡的绵绵思念,让离乡的游子魂牵梦绕。乡愁是每个华夏子孙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是对我们祖国的深深热爱,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乡愁,既是那根风筝线,也吸引着各类人才投身热土建设。

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看似朴素,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把炎黄子孙的心系在了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国家命运。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情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浓浓乡土情中,实现“中国梦”。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血缘格局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非血缘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