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运河畔的书场
2018-07-12文
文+
“常熟评弹团。六月十六日。陈燕燕。开讲。《彭公》。下午一时半。”——用红蓝墨水写有如此信息的白报纸,贴在正对桥堍的书场门口的石灰墙壁上。两旁毗连着民居、烧饼店和馄饨摊的书场,门面类似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许多乡镇都有的那种水泥礼堂的形制,只不过大大缩小了,因此显得特别。
一张暗旧的木桌,摆在浑浊的门内,一个很高很清瘦的、临近暮年的男子坐在桌子后面。他的身后,是水气腾腾的老虎灶,潮湿的地面,靠墙放满了锈迹斑斑的热水瓶。
书场可容百人左右,略呈倾斜的场地上,是一排排固定在地的铁架构木靠背翻转椅,每排椅背后面,均附设一条窄窄的木托,供后排听客放茶杯等物件。头顶共有六只吊扇在缓慢旋转。绿漆的铁窗棂。两侧高墙上偶尔被风吹动的旧换气扇,积满了油腻尘埃。一个中年跑堂伙计,沉寂无语,却又异常忙碌、灵活地提着大吊子,穿梭于座位间给听客续水。
白炽灯泡微红的光照亮讲台。一张课桌模样的台子覆了一块暗红布匹,朝向听客一面,绣有“和平书场”四个金黄色的字。台上计有:一把景德镇白瓷茶壶、一只兰花玻璃杯、一条白毛巾、一块醒木、一柄白纸折扇。台前有两支落地话筒对准讲台,台侧,是一架笨重的长脚电扇。
苏州评弹分评话和弹词两种。评话只说不唱,俗称“大书”;弹词有说有唱,俗称“小书”。评话多为一人独说(单档),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有传统长篇书目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等的,称“短打书”;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一般书目篇幅较弹词为长,有逐日一回可连说八九个月者。
灯泡红光里的说书者愈发显得浓妆艳抹。这是一位中年发福女性,有着柴油桶般的浑圆身躯,很大的耳坠,随着她某些夸张的动作而闪闪发亮。“墨赤黑的夜里,两个人勒房间里厢吃酒。七杯酒落肚,小赤佬醉了,小姑娘不醉,面孔只一滴滴红……”这是残存于中国南方的口语(方言)艺术,它特殊的魅力在于兼有逼真的具象性和本质的抽象性。它首先是具象的,说书者淋漓尽致的叙述、议论和栩栩如生并有着精微变化的绘状摹声,让听者恍入其境,极具感染人的力量;而诉诸听觉的语言终究又是抽象的,但这抽象却奇异地更扩展了每一位听者的意愿空间,因此,在一百个听者那里,有一百部各不相同的“书”……
在书场,我的周围,后面白头发的老妇垂首,已经睡着;旁边,那个一直仰着脖子的老头,还在剪他下巴上的一根极短的胡子;更多的男女老年听客,则完全忘了摆在自己面前的瓜子、茶或香烟,表情略显麻木地深深沉浸于“书”中世界。那个女艺人此刻也已经完全忘我,古旧浑浊的书场内部,回旋着她那鲜艳糯脆的苏州方言——这是沉寂蒙尘的《海上花列传》《九尾龟》或《海上繁华梦》等南方吴语小说的精魂,在运河畔的书场,在21世纪某个下午的一次重显,或是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