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巢青年现象及引导方法
2018-07-11谢立帆
摘 要 最近,“空巢青年”这个词横空出世,进入大家的视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空巢”现象开始出现在中国青年群体中,它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独居的生活方式及焦虑的心态,是青年主客矛盾与自身价值实现需求的缓解。本文认为通过网络集群行为对“空巢青年”现象进行了解,对青年群体的“空巢”心态与集群行为之间的映射效应深入分析,有利于青年群体健康心态的有效培育和有效预防、引导这种现象。
关键词 空巢青年 评价 原因
作者简介:谢立帆,南京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64
以前人们用空巢来描述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而长期离家后,中老年夫妇会因为独守“空巢”出现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深,空巢老人已经是引起人们重视的普遍问题。但是这一次成为“空巢”焦点的却是在城市中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过着一种自主选择却身陷被动的独居状态,远离交际和人际关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交际、闲暇安排和家庭关系进行自主的选择和安排。
一、空巢青年现象的解读
(一)空巢青年简介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廣等大城市远离家乡打拼的父母不在身边、朋友不多,独居又单身的年轻人。目前,在我国有超过五千万年轻人处于单身独居的生活状态。其中,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独居青年已经高达两千万人。面对城市物价高、房价高等问题,他们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在生活中有强烈的孤单和寂寞感。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单身独居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总觉得自己孤身一人被所在城市排斥。
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我国单身的成年人数量在2015年已经超过2亿人口。而我国单身人群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珍爱网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重庆、东莞、长沙十个城市是全国单身人群最多的。由此可见,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了单身人群聚集地,对于寻找伴侣的需求量远高于二三线城市。而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单身青年都都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普遍比较“宅”,他们比起社交更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空间控制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不会去主动拓展自己的圈子,在现实中还是建议他们主动多走出去,来结识一些新的朋友。
为了了解“空巢青年”,美国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写的通俗社会学读物《单身社会》是必读的,克林南伯格对此认为,独居或者空巢是大势所趋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实,年轻人在从步入社会到结婚成家的过程中,出现短暂的空档期是十分正常的,这个过渡时期生活的重心将会发生变化。“空巢”或许也只是年轻人的一个过渡阶段,但是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生活状态那就值得注意了。针对“空巢”问题,年轻人更应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的沟通技巧、社交技巧等,成为更优秀、更勇敢的自己。
(二)对空巢青年的评价
对于“空巢青年”现象中国媒体的态度不一,有的表示肯定也有人表示担忧,对此持乐观态度的媒体认为空巢青年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象征着这些青年从自己原有的生活中脱离出来,远离熟悉的家乡生活、家庭关系、集体生活,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寻找更好的自我,开拓出属于自身的生活方式。而对此持消极态度的媒体却认为空巢青年不过是北漂、蚁族的另一种形式,是被多种社会问题(如大城市高消费、高物价、阶层固化)所压迫的结果,是中国城市和社会发展中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
日本的社会高度个体化,他们比起孤独更愿意认为独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日本有名插画家高木直子的画册《一个人住的第五年》中和高人气日剧《孤独的美食家》的故事中,都完美的展示了独居的快乐和美好。然而不论独居这种生活方式有多么美好,作为一种社会处境“空巢”的未来却并不容乐观,年轻人可能遇到疾病、失业、贫穷等多种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年轻人们独居生活的危机。在很大的程度上空巢青年的经济条件都不乐观的,单单是房产这一项就表明了现实社会对他们的局限。《无缘社会》这一书中也表明,人们可以轻易的开始一段独居生活,可是无以替代的关联一旦断开,事情将会恶化得难以承受。
(三)空巢青年现象出现的原因
首先,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种信息,也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也为不与外界交流创造了条件。其次,单一的物质论对价值观造成的影响。年轻一代因为社交媒体不断灌输的鸡汤而认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社交上,被告诫、教导没有把握好下班后时间自我提升就是你与成功人士的差别,告诫他们合理利用所有的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功名金钱的诱惑下,年轻人寻找人生价值十分迷茫,也因为同龄人的压力而不得不焦虑不已。最后,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如今的年青一代多半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所有期待和宠爱,从小家中没有同龄人,他们已经习惯并且适应了这种生活,父母也一直教导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同时他们也是父母唯一的依靠,他们独自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却又无法与人分担,远离家乡独自到大城市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和目标。
二、空巢青年现象的措施
(一)完善社会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和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在总体条件下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让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精力去参加社交活动。虽然有些空巢青年如今的生活方式来自于他们的主动选择,这些经济压力较小、更乐于去追求个人自由,但大多数年轻人是空巢是被动的,他们为了理想在大城市中辛苦打拼,只能把有限的精力都投身于工作中而无暇分出精力参加工作以外的活动,由于没有房子他们居无定所的生存压力比常人更大,只能忍受着孤独和艰辛,觉得自己没有精力和资本去谈爱情。
(二)发展青年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现在主要是为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对单身青年的心理状况关注较少,也没办法对他们提供帮助。社会应该更多关注年轻人的心理状况,让他们在空巢的情况下却不感到孤单,提供一个帮助这些年轻人的援助平臺,同时让更多人参与到对于空巢年轻人的关注和帮助的公益事业当中去,在广大青年中传播公益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引导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社会舆论的理解
社会舆论应该对年轻人多加理解,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从繁重、长时间的工作中自我封闭的空间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在不了解的条件下对空巢青年的标签进行无限的放大、悲情解读和恶意指责,年轻人总认为低质量的陪伴比不上高质量的独处更让人轻松,独处的时光其实也是年轻人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也希望年轻人不要封闭在眼前的孤独中,被眼前的孤独所打倒,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和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
(四)在网络中提供帮助
青年群体是网络社会中的主体部分,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拥有更宽广、更宽阔的平台去实现自己,但青年群体隐约呈现的“空巢”心态与网络中的引导和价值观迷失不无关系。因此,对待如今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造成的问题应该更为谨慎客观,深入地分析诱发在年轻人中出现“空巢”现象的根本原因,努力解决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幅度地缓解年轻人集体的心理危机,培养年轻人自尊自信、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在年轻人中传播网络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发展从而发挥出足够的有效的积极作用。
(五)对空巢青年的价值倡导
精神生活家园是人的重要精神栖息地,也是人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属地,对于人健康良好的精神状况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因此要帮助空巢青年必须要帮助他们重建精神生活家园,必须培养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北京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的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在宏观上来看,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离不开个人、社会、国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空巢青年精神生活家园的重建。从微观上来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引导空巢青年的精神生活。首先,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者,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进行有效而全面的提高,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深入理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创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条件;最后,应该与时并进,在引导方式上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倡导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条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引导情境,创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总之,通过各种途径群体组织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空巢青年”如果能在群体组织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良好。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充分地发挥政府对青年的引导作用,在社会的关怀和提升自我认识中帮助青年走出空巢的困境。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空巢”却不空心,找到自身心灵的归宿。青年应该是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群体。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激情,就拥有了青年。
参考文献:
[1]残小雪.空巢青年,在孤独里茁壮成长.中国青年.2016(17).
[2]衡洁.“空巢青年”,什么都捶不了你.新城乡.2016(7).
[3]麦嘈.“空巢青年”不是一代人的集体命名.赣商.2016(5).
[4]曾庆芬.一名资深空巢青年的自省与救赎.中国青年.2016(17).
[5]李春玲、马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人民论坛.2017(4).
[6]萧子扬. “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青年.2016(17).
[7]萧子扬.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