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中国历次宪法制定及修改的时代背景

2018-07-11杨翠婷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修宪宪法历史

摘 要 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宪法的发展过程就是新中国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的国力由弱到强,对宪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由弱到强。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更加积极地迈开步伐,向前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新中国历次宪法制定和修改的历史背景,用以说明修改宪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正所谓“观时而制法”,国家的治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推动修宪,是为了让宪法更契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更加衔接国情,这也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关键词 宪法 修宪 宪法修正案 历史 时代

作者简介:杨翠婷,法制网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05

宪法是我国最根本、最基础的一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为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从1949年发挥了临时宪法这一重要作用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201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我国经历了一次临时宪法制定,一次宪法制定、三次大修宪、五次修订的过程。可以说,每一次的宪法修改,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更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我国的制宪活动并非毫无基础。在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时期,已经有一些宪法性文件形成。这些文件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并不完备,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宪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其中的许多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也从这些文件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施政理念,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得以领导人民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都有了较大变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许多内容不再适用于这一阶段的社会实际,这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一个制定契机。

在政治环境方面,全国范围内对反革命分子的坚决镇压基本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留在大陆的剩余势力,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并逐步巩固。在经济方面,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根本性改善。这也引发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形式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几种经济形式都有所体现。在文化方面,经过共同纲领的实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制度、人民权利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理解增强。随着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一部分制度以及政策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要求。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新宪法就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除此之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还对我国提出了三次制宪建议。于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决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于1953年召开,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三、1975年修宪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初步建立,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极大地巩固,国家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54年宪法的部分条款便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再适用,需要修改。

然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主导的“文化大革命”使得当时的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砸烂公检法”等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使得我国的法制事业受到了极大地破坏。由此也可以看出,“四人帮”并没有将宪法和法律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他们却迫切要求把正在进行的反革命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政策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巩固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地位。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1975年宪法。

这部宪法是在“文革”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部极不完善又有着许多严重缺点和错误的宪法。但是由于“四人帮”对宪法和法律的无视,这部宪法也没有得到重视和认真贯彻,同时它的存在时间极短,也未起到很大的作用,是我国司法制度发展史上极其惨痛的历史教训。

四、1978年修宪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土崩瓦解,遭到彻底粉碎,中国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笼罩的十年阴霾。全社会强烈要求纠正“文革”期间的各类错误政策、冤假错案等,特别是恢复惨遭蹂躏践踏的宪法原则。

五、1982年修宪

粉碎“四人帮”后,一大批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被平反,一部分在“文革”期间混入领导班子的人员得到清理,一批优秀的干部和人才返回了工作岗位,激发了他们建设国家的热情,为进一步的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的召开,全国上下基本摆脱了错误思想的禁锢,实现了拨乱反正。同时,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宪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就被列入议程。 1982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审议了宪法修改草案报告。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上,表决并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宪法诞生了。如今,每年的这一日期已经被定为我国的宪法日,集中进行宪法普及和宣传活动。

六、1988年宪法修订

1988年4月12日,现行宪法的首個修正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内容包括,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等。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实施、私营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作为基本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成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一客观需求使得土地使用权能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繁荣经济、扩大对外开放,1988年宪法修正案将有关条款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七、1993年宪法修订

1993年3月29日,对现行宪法的第二个修正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内容正式写入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存在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实践,极好的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后,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逐步形成和发展。1993年修改宪法将这一理论写入其中,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面极其重要的理论旗帜。

八、1999年宪法修订

1999年3月15日,现行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中,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鲜明特点的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党的十四大上,经过修改和完善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其中。党的十五大再次对党章进行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修宪据此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有利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九、2004年宪法修订

2004年3月14日,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的宪法修正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并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维护人权,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应该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成这样一个党?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渐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了修改党章的决议,在党章中明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党章中。 2004年的宪法修改以党的十六大决议作为重要基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十、2018年宪法修订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2018年修宪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更加突出改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充实进宪法,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内容调整充实进宪法。把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写进宪法。充实完善了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增加了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大篇幅增加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内容。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等和平外交的方针政策。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回顾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人民群众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这也是历史赋予党的时代使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加重,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足。

十一、结语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不断被修改和完善的歷程。可以看出,我国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保持根本性、权威性、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积极吸收新的发展经验、确认新的发展成果、作出新的制度规范,从而一直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2]李蔚.新中国宪法修改的回顾与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

[3]赵冬冬.1982年宪法及修改与中国的社会变迁.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4]熊秋红.新中国司法建设六十年.新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发展60年理论研讨会.20 09.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新华社.2018-02-25.

[6]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秘书处法案组有关负责人回应宪法修正案热点问题.新华社.2018-03-12.

猜你喜欢

修宪宪法历史
宪法伴我们成长
普京:修宪不会导致寡头政治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修宪公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