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展
2018-07-11程豪杰张宁袁勤俭
程豪杰 张宁 袁勤俭
〔摘要〕通过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和“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3个方面。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类型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较少”,“一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未考虑环境变量和误差的影响”等问题。“进一步探索成员类型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采集纵向数据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提升其知识交流效果的策略”等是未来可关注的领域。
〔关键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5.025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5-0158-06
〔Abstract〕The study 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was combed,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research dynamics.Thus,it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 from three aspects:the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the work on the evalu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promotion strategies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However,based on the present work,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ed to be solved in current research,such as the lack of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membership types of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 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not taking the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errors while evaluating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 through one-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Further probes of the possible impact of membership types 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the influence on other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like research groups,on knowledge exchange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exchang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ies were the areas of concer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knowledge exchange;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的学术虚拟社区,如小木虫、知乎、果壳等应运而生,并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学界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展开了广泛研究,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帮助学界了解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展,学者们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关成果进行了述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关于学术虚拟社区概念、知识共享特征与类型研究的评述。目前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的概念主要是从技术支持、信息共享和社会关系3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界定的[1];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虚拟社区是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内容,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专业社区[2]。此外,蔡小筱等也分析了学界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的内涵、特点与类型的研究[3]。
2)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模式、驱动机制、理论基础研究的评述。
万晨曦等从知识共享的参与程度、参与形式、驱动力3个方面评述了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式的文獻[4];赵文军则从价值、认知、资本、情境4个视角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驱动机制的相关文献[6]。此外,代宝等梳理了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5]。
3)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评述。万晨曦等从行为、激励、管理、个体特征4个视角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4];蔡小筱等则从个人、人际、社区3个方面梳理了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3];还有学者从个人与环境两个维度评述了现有关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5,7]。此外,徐美凤等则从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成员构成、互动特征、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评述了现有研究[2];张敏等则评述了现有关于信任对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的相关研究[8]。
由前述可知,目前有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述评,主要是从学术虚拟社区概念、知识共享特征、类型、模式、驱动机制、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等方面回顾了现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文献。现有研究述评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虽然已经有一些有关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和提升知识交流效果策略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述评都未涵盖这些文献;二是虽然不少的述评文献都涉及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但是这些评述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有特色。从逻辑上来看这些论文对现有研究的归纳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重新构建更符合逻辑的分类体系,组织现有关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的文献。为此,本文拟在梳理学术虚拟社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和提升策略三个方面评述现有文献,以帮助学术同仁更好地把握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现状。
1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因素主要有内容特征、成员特征和社区特征。
11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丁敬达等指出,用户通过文本、符号等与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其发布内容的质量特征会影响其知识交流的效果[9]。李春秋等以科學网的博文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发现具有博主观点的、英文的、自然科学的、已经发表的博文的知识交流效果更好[10]。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文献的研究涉及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专门研究知识交流内容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影响的文献比较少,更多只是在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时提及了交流内容及其内容特征。
12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21成员的能力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能力是成员能否有效进行知识交流所需的属性(如知识、技能等)[11]。学术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成员参加社区话题讨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同专业的社区成员对应着能力等级的差异,能力等级显著影响用户参与度和话语权[2];用户对能力等级高的成员提供的知识更为关注,并积极互动[12],因为能力是成员知识交流的无形驱动力[13]。此外,程艳等通过结合社区成员能力水平等3个方面,确定了网络社区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有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发现社区成员的能力越高,其知识交流的效果越好[14]。更为有趣的是,Hemetsberger A等的研究发现,Bug的修改通常是新成员贡献的开始,对新成员来说,如果他具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容易被社区其他成员接纳,从而促进了成员间知识交流的展开[15]。
122成员的动机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参与知识交流的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如利他主义)与外部动机(如获取收益、提高声望等)[16-17]。从内部动机来看,积极的内部依附动机对学术虚拟社区归属感产生作用,引起成员的公民行为,促使成员自发参与社区,并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且不求任何的回报[18,22]。从外部动机来看,促进成员参与社区知识交流的不是其对社区知识交流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得到预期收益[19-20]。此外,互惠原则等,也被验证与知识交流效果有关[21]。
123成员间的信任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间的信任对相互的知识交流很重要[23]。当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时,成员间将会自由高效地进行知识交流[24]。王伟军等以科学网博客社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包括人际信任、乐于助人、私欲、声誉、忧虑感、价值怀疑的一个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成员间的信任有助于促进科研人员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25]。王东等也认为社区中的知识交流可看作知识发酵,信任机制是其中的一种知识酶,能够明显提高用户知识共享效率[26]。张敏等则通过知识交流主题博弈分析,发现成员间的信任关系能有效缓解静态博弈中的囚徒困境,促进社区成员动态博弈中在较小的折现因子条件下选择知识共享的策略[27]。此外,Liang C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级信任的成员的知识交流效果明显优于中级或低级信任的成员[28]。
124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成员间关系的性质、结构及强度等会影响用户知识交流的效果和效率[29]。成员间知识交流的互动关系越多,其在学术虚拟社区中所获取的知识越多,知识交流的效果也越好[30-31]。李国鑫等的研究发现,社区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对社区知识贡献的水平具有直接影响[12]。Toral S L等引入了知识交流基尼系数,对社区知识交流的不均衡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也发现高度集中的成员交互关系,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32]。此外,徐美凤的研究发现,学术虚拟社区中,成员通过对熟悉自己的成员发起话题,会引发更多关注,从而更有效地参与互动[31]。
由前述可知,目前关于社区成员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成员的能力、动机以及成员间的信任、交互关系4个方面展开的。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国外已有学者将信任分为高级、中级、低级3个层次,研究了不同层级信任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未见到国内有学者在细分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未来可以在前述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信任,从而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细分信任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此外,尽管相关文献已经研究了前述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的其他特征,如该成员是“利他主义者”还是“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对其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具体行为(浏览、发帖、回帖、转发、收藏等)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成员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13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现有文献发现,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31社区交互系统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好的交互系统,不仅能提高用户参与社区交互的效率,也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感受,从而使用户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知识交流活动。用户参与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意愿与行为受到其对学术虚拟社区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的影响[33]。社区交互设计[34]、社区的结构特征[35]、社区增长率[36]、内聚性[37]等能促进成员间有效的知识交流。
132社区社会资本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越好,知识交流的效果也越好[38-39]。Nahapiet J等从结构、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研究了社会资本对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影响,发现:结构性资本和关系性资本如互惠准则和身份认知等能促进知识交流,并正向影响学术虚拟社区内知识交流的数量和质量;认知性资本如共同语言等,通过对话从虚拟教室扩展到价值开创空间,促进知识交流[40]。
133社区激励机制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实质性激励(如物质报酬、知识产权保护、职称评定等)及虚拟性激励(如在线声誉、荣誉称号等)[11]。从实质性激勵来看,Zhang D等发现社区物质报酬和互惠关系会影响成员分享知识的热情[41]。从虚拟性激励来看,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激励形式,使成员通过知识交流获得在线声誉,如在学术虚拟社区中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提高等,能够使成员对学术虚拟社区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知识的交流[42-44]。此外,徐美凤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激励机制对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影响,对于自然科学社区成员来说,激励对于共享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是因为有效的激励在于使其提高权限以获得更多信息或资源;对人文社科社区的成员来说,激励对发帖行为有显著的正影响,是因为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其获得一定的身份与荣誉[2]。
由前述可知,目前关于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的交互系统、社会资本和激励机制等角度进行展开的。除了从这些视角研究社区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其他社区特征对知识交流的影响,如群组有可能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此外,目前部分学术虚拟社区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理应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然而现有文献都未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未来可以研究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将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产生怎样的影响。
2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目前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主要是从投入产出和社区关系两个角度展开的。
21投入产出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从投入产出角度,学界主要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等一些方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展开了研究。宗乾进等对科学网博客8个学科知识交流的效果进行求解,把学术虚拟社区的博主数量和博文数量作为投入指标,把博文的访问量和分享数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了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4个方面分析不同学科投入产出情况,结果显示:当前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整体上不理想,学科间差异较大[45];万莉则测度了人大经济论坛和小木虫论坛2010-2014年8门学科知识的交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把学术虚拟社区的用户数量和发帖数量作为投入指标,把浏览数量和回帖数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学术博客知识交流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小木虫论坛4个理科版块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人大经济论坛4个文科版块,纯技术效率低于人大经济论坛,规模效率高于人大经济论坛[46]。此外,吴佳玲和庞建刚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评价方法,以小木虫论坛2007-2016年4门学科板块为研究样本,测度其静态知识交流效率,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知识交流综合效率,研究发现论坛4个版块中,无机非金属知识交流效率最高,但4个版块整体知识交流效率较低[47]。
22社区关系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研究
从社区关系角度,学界主要采用了社会网络等一些方法,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展开了研究。邱均平和王菲菲,以科学网博客为例,从好友链的属性特点等角度探讨了学科间知识交流效果的情况,研究发现管理类综合与生命科学是其交流效果最好的两个学科[48];屈宝强则以“小木虫”论坛为例,从科研合作诉求、合作契约、合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社区知识交流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可以从资源利用和参与者两个方面评价[50]。而张赟是从某高校选取了4种知识共享的团队,运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验证不同知识交流模式的交流效果,结果显示人际网络存在结构洞,建设网络要选取联结程度高的群体,将网络连通完整,还要培养“桥”成员的知识交流方式与沟通技巧[49]。此外,Asoodar等将建构主义和社会交互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起来,使用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调查不同知识交流模式的交流效果,并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这些发现可能会影响评估对在线课程中更多合作模式,并为在线课程中学生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模型框架[51]。
由前述可知,现有研究已从投入产出和社区关系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进行了探讨。值得指出的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都只采用一阶段DEA方法,仅通过投入、产出指标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对绩效。然而,学术虚拟社区所在国家的网民数量、所用语言和学术虚拟社区类型等环境变量都会影响其知识交流效果,如果在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相对绩效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些环境变量的影响,则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此外,如果所获学术虚拟社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存在误差,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为先进的二阶段的DEA(可考虑环境变量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和三阶段的DEA(可同时考虑环境变量和投入产出指标误差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进行评价。
3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成员培育等方面展开的。
31社区环境建设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在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加强社区的平台建设,营造好的知识交流氛围,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52];第二,建立规范的社区制度和行为准则,以及使用合作契约,来规范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54];第三,加强社区文化创新和提升社区论坛发帖质量,创新的社区文化和高质量的帖子不但能促进成员间的知识交流效果,更能提升社区平台的影响力,进而促进知识交流效果[53]。第四,优化知识交流渠道和形式,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虚实”结合,提升成员间知识交流的积极性[52]。第五,提升知识交流效率,可以通过提升社区知识运动效率以及优化社区知识运动情境来实现[53]。
32社区成员培育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在社区成员培育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内容激励、等级特权激励、荣誉激励和态度激励[52]。第二,提高成员知识交流能力,提高成员信息技术水平、缩小成员知识结构差异[52]。第三,培养社区核心成员,并加强对知识求助者和个性化知识交流的支持[36]。第四,塑造团队内认同感,可以定期举办活动,塑造社区的集体意识与共同的印象[53]。
知识交流是维持学术虚拟社区发展的关键,目前从社区成员培育角度探讨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并未结合具体平台,量化所提策略能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程度。未来研究还应关注:基于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社区用户类型,有针对性地制订社区成员的培育计划。
33学科差异角度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提升策略研究
针对学科间差异,宗乾进等提出:对于知识交流较好的学科,可以与国外更为先进的学术博客比较,更好地实现技术与规模效益;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学科,应重视学术博客的内容建设,培养高水平博主;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学科,可以适当增加投入以提高产出[45]。徐美凤也对提升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提出了建议: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类的社区,都要对成员的身份进行有效控制,以促进成员间信任的形成,进而提升学术社区知识交流[31]。
由前述可知,为了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成员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事实上,社区议题的设置、成员的参与方式等也可能会影响社区知识交流的效果,因此未来可以研究它们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针对性提升知识交流的效果。此外,现有提升策略基本上都是以截面数据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的,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数据,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的有效性,还可以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提升其知识交流的效果。
4结论
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评价指标研究以及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策略研究3个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可以完善的地方:1)尽管相关文献已经研究了成员部分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但是学术虚拟社区成员的其他特征并未含盖,如该成员是“利他主义者”还是“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对其在學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具体行为(浏览、发帖、回帖、转发、收藏等)产生影响;2)目前部分学术虚拟社区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理应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然而现有文献都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3)现有从投入产出角度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都采用一阶段DEA方法,仅通过投入、产出指标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相对绩效。然而,学术虚拟社区所在国家的网民数量、所用语言和学术虚拟社区类型等环境变量都会影响其知识交流效果,如果在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相对绩效的过程中不考虑这些环境变量的影响,则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此外,如果所获学术虚拟社区的投入产出指标存在误差,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值得指出的是,该领域现存的问题给未来研究提供了契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以下方面:1)进一步探索社区成员其他特征对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2)研究其他社区特征对知识交流的影响,如群组有可能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3)研究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将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产生怎样的影响。4)采用更为先进的二阶段的DEA(可考虑环境变量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和三阶段的DEA(可同时考虑环境变量和投入产出指标误差对评价对象相关绩效影响)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进行评价。此外,现有提升策略基本上都是以截面数据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的,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数据,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的有效性,还可以研究在学术虚拟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提升其知识交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蒙,刘国亮,毕达天.多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7,(5):175-180.
[2]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67-71.
[3]蔡小筱,张敏,郑伟伟.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6,(6):44-49.
[4]万晨曦,郭东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8):165-170.
[5]代宝,刘业政.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4,(10):201-207.
[6]赵文军.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机制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5,(11):164-170.
[7]盛东方,孙建军.国外虚拟社区环境下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9):166-172.
[8]张敏,郑伟伟.基于信任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138-144.
[9]丁敬达,杨思洛,邱均平.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64-68.
[10]李春秋,李晨英,韩明杰,等.科学网博文中的学术信息资源交流现状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2):5-8.
[11]甘春梅,王伟军.在线科研社区中知识交流与共享:MOA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4,(2):53-58.
[12]李国鑫,李一军,陈易思.虚拟社区成员线下互动对线上知识贡献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0,(9):1388-1394.
[13]Porter C E,Donthu N,MacElroy W H,et al.How to Foster and Sustain Engagement in Virtual Communi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1,53(4):80-110.
[14]何一文,程艳,许维胜.虚拟学习社区的绩效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17-21.
[15]Hemetsberger A,Reinhardt C.Learning and Knowledge-Building in Open-Source Communities:A Social-Experiential Approach.[J].Management Learning,2006,37(2):187-214.
[16]Kwok J S H,Gao S.Knowledge Sharing Community in P2P Network:A Study of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1):94-102.
[17]Butler B,Kiesler S,Kraut R.Community Effort in Online Groups:Who Does the Work and Why[J].Leadership at a Distance: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ly Supported Work,2002,(3):171-194.
[18]姜洪涛,邵兵家,许博.基于OCB视角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08,(2):152-154.
[19]Liao T.Developing an Antecedent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J].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7,16(1):215-224.
[20]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3-51.
[21]Chang H 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1,48(1):9-18.
[22]Chiu C M,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and Justice Theor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1,35(1):34-53.
[23]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24]Chen C,Hung S.To Give or to Receive?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0,47(4):226-236.
[25]王偉军,甘春梅,刘蕤.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心理诱因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2,(10):1026-1033.
[26]王东,刘国亮.基于知识发酵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要素与实现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3):18-21.
[27]张敏,郑伟伟,石光莲.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主体博弈分析——基于信任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6,(2):55-58.
[28]Liang C,Chang C,Rothwell W,et al.Infl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n Knowledge Sharing in an Online Virtual Community:Interactive Effects of Trust,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d End User Computer,2016,28(4):15-32.
[29]张敏,蔡小筱.虚拟社区中基于熟人关系的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5,(2):2-10.
[30]Sapienza R E A H.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 Based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587-613.
[31]徐美凤.不同学科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1,(11):134-139.
[32]Toral S L,Martínez-Torres M R,Barrero F.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Supporting OSS Projects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Information & Software Technology,2010,52(3):296-303.
[33]Davis F.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User Pre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1993,38(3):475-487.
[34]朱卫杰,鲁若愚.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社区绩效仿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1):6-10.
[35]Villela M L B,Xavier S,Prates R O.Identifying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Social Media.Springer,Cham,2015:253-264.
[36]雷静.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129-133.
[37]Yu C,Chu T.Exploring Knowledge Contribution from an OCB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44(3):321-331.
[38]Yao C,Tsai C,Fang Y.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Team Learning,Members E-Loyal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15,26(5-6):619-631.
[39]吳翠花,刘凤英,霍亭亭.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6):33-39.
[40]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41]Zhang D,Zhang F,Lin M,et al.Knowledge Sharing Among Innovative Customers in a Virtual Innovation Community the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Material Reward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41(5):691-709.
[42]孔德超.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95-97.
[43]Hsu C,Lin J C.Acceptance of Blog Usage: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1):65-74.
[44]甘春梅,王伟军.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心理诱因的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2,31(10):1026-1033.
[45]宗乾进,吕鑫,袁勤俭,等.学术博客的知识交流效果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72-76.
[46]万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70-173.
[47]吴佳玲,庞建刚.基于SBM模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J].情报科学,2017,(9):125-130.
[48]邱均平,王菲菲.基于博客社区好友链接的知识交流状况分析——以科学网博客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6):4.
[49]张赟.基于结构洞的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效果测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6):111-116.
[50]屈宝强.网络学术论坛中的科研合作行为及其反思——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215-218.
[51]Asoodar M,Atai M R,Vaezi S,et al.Examining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Online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Assessment in Virtual Clas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0:291-300.
[52]亢慧灵.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32-39.
[53]贯君,毕强,王福.提升虚拟社区信息运动效率的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19-125.
[54]李雪松,司有和,安小风.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囚徒困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50-253.
(实习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