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美术馆对美术史教学的拓展作用
2018-07-11唐可星
【摘 要】本文针对国内高校传统美术史教学方式单一、平面,限制美术史学科教育的发展等问题,提出要利用艺术院校美术馆和艺术类博物馆的优势改进美术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塑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语境,扩展学习美术作品的方式,提升美术史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美术史系与美术馆的持续联系。
【关键词】高校美术馆 美术史教学改革 博物馆空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70-03
美术史学科在我国已经建立60多年,与西方国家将美术史作为人文学科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不同,国内的美术史系或史论专业通常设立在艺术院校或二级艺术学院中,因而与艺术实践有较强的联系,也能享有艺术院校的优势资源。然而,传统的美术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平面,主要运用图片、教学课件进行展示和讲解。这种单向的授课方式使美术史理论学习枯燥和乏味,学生短时间难以掌握知识结构而流于对理论表面的接受;而且,在讲解具体作品时常受到印刷品和数字图像质量的限制,如教学图片模糊、色彩失真、丢失细节等诸多问题,导致与真实作品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西方美术史的教学上,由于国内缺乏世界美术博物馆,只能通过主办西方美术的重要展览短暂接触原作,而此类展览仅限于少数几所大城市,这种限制影响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研究,成为美术史教学的一大困扰。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于2007年将现代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列为首要功能:“以教育、研究和享受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类,承担社会公众教育的角色。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高校的博物馆近三百座,其中北京大学赛克勒艺术考古博物馆、清华艺术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高水平的展览引领国内高校博物馆。在公共博物馆的教育角色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将高校博物馆定义为“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高校博物馆带有高等教育学的内涵,与其功能和职能紧密相连,并且以培养人才和教学作为最基本的职责。
高校美术馆(或称美术、艺术博物馆)是高校的重要优势之一,基本功能是收藏、保护、展示、研究高等学校文物、标本、资料。高校美术馆的建立不仅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服务师生和教学为主要目的。国内的艺术院校已经开始将高校美术馆切实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对艺术教育,特别是对美术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继续发展和完善美术史系和高校美术馆之间在教学上的合作。
一、重塑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语境
美术史教学中需要通过解读和分析大量艺术品进行,以视觉作品作为线索梳理美术史,掌握不同时期艺术的风格、观念及其变迁。课堂教学通常重点讲授教材或课件中的具体作品,以掌握作品风格特征为目的。传统的视觉艺术一般分为两种:具有功能性的人工制品,或以审美为目的。原始艺术和大部分古代艺术遗存的创作并非以审美和娱乐为目的,而是具有实用的功能,大多和巫术、宗教和祭祀有关,由于其造型、色彩、纹饰等形式富于美感而成为艺术品。因此,在研究原始和古代艺术时,仅仅依据视觉形式的解读在美术史教学中显得尤为局限,还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语境等进行多方面探究,如法国拉斯科洞穴中的公牛壁画与旧石器时代人类游牧的生活状态和敬畏自然的宗教信仰相关;中国《左传》中“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则阐明了青铜器作为国家重器的主要用途。对于审美艺术品来说,艺术社会史学家同样主张了解艺术家所处的历史及文化背景,霍华德·贝克(Howard Becker)认为,艺术家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中各个方面合力塑造的结果,诸如提香、鲁本斯这样的艺术家,他们与学徒一起工作,为社会需求生产和提供作品。因此,我们认为在美术史教学中需要涉及社会、传统、宗教等历史文化背景。
博物馆的陈列环境使其自身具有阐释的功能,并且自始至终都在进行,阐释多种多样,从静态的文字说明、场景造型,到动态的语音导览、影像互动装置,它们在美术馆中构成了两种阐释方式:言语的,即说明文字;环境的,即连接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中介行为,比如场景的设计、陈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环境因素同样可以创造和传递单件艺术作品,或者一组作品,或艺术概念的信息和意义。”课堂教学可以展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成言语部分的阐释,而美术馆通过多种手段模拟和还原艺术品的历史文化语境,提供呈现视觉艺术全方位、直观的阐释方式。如模仿建造雕塑品原有所处的建筑和环境展现其使用的场景,或改变室内装饰以阐释绘画蕴含的文化意义。
西安美术学院的美术博物馆中的艺术考古展厅为中国古代艺术教学补充了相關知识,馆内藏品丰富,涵盖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瓷器及佛造像等,相对于主题性的布展设计,阐释更针对教学。按照自史前至明清时期的顺序展现不同门类的雕塑,呈现出以雕塑作品构成的历史脉络。模拟器物所属的环境,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放置在土堆上,仿造原始时期的自然环境,展现器物的原始性以衬托出先民高超的技艺。实物上方的展板上加入了同时期或类似主题的西方艺术品的图片,这种对比展示突出了中西艺术形式和文化观念的差异性,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如马家窑彩陶与古希腊陶酒坛、神人犬形纹饰与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商代青铜鼎与古罗马青铜母狼、唐代金银器与古代近东的金制品等的对比展示。
二、扩展学习美术作品的方式
国内美术史的教学基本上采用集中授课式,运用课件中的图片演示解释艺术作品并进行形式分析,这种方式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晚期德语国家美术史教育传统。19世纪末,德语国家美术史家、批评家不再关注艺术作品的题材或情节,而是转向了纯粹抽象的视觉形式,这种对视觉形式的探索在美术史研究和教学中体现为研究图片,将不同时期、地域、风格的两件作品的图片并置进行比较。德国美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最早使用两台幻灯机进行这种教学方法:“他和学生一起在昏暗中端详作品的图片……沃尔夫林的讲解很缓慢,时常停顿,也不像是经过准备的,似乎是当即由图片激发出来的。”纳尔森(Robert S. Nelson)在其关于幻灯片教学的文章中认为这是美术史教学和研究从语言向视觉的转变。讲解者可以操控大量图片,通过对比、放大、局部分析,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虽然这种方式可以高效地让听众接受信息,但是却有可能出现过度聚焦于细节而忽略其他因素,正如巫鸿所言,图片取代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观众和艺术的关系从全视角的三维体验缩减为二维的定点注视,并且他们仅能获得艺术作品的碎片信息。
美术馆和博物馆中教学或许可以弥补艺术作品由于图片展示而丧失的三维空间,通过在连续的空间中移动,不断转换视角观察,学生可以把握艺术作品的各个细节和整体。博物馆这种媒介和图片媒介在认知上完全不同,图片停留在看的二维模式上,如学者严建强指出,博物馆具有学习场所的“空间”属性与学习对象的“物”的属性,这种空间属性使学习者可以进入内部全方位感知各种信息。比如,在欣赏雕塑作品时不断地改变角度反复观察其每个部位,面对绘画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原本的尺寸帶来的效果。
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馆,陈列“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藏品涵盖了20世纪之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荷兰风格派与荷兰设计、国际主义风格设计、二战后设计等现当代设计作品,共计7010件。针对教学,设计馆开展现场讲解、公开讲座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场所。西方设计是现代美术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展览现场中的实物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作品的现代结构形式。另外,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中有大量摹作的历代传世名作,高质量的古书画复制品为师生的教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其中王希孟《千里江山图》,11米长的复制品在一整面墙上陈列,为观者提供了全景,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画册中缩小的尺幅中,学生可以从一端缓步移向另一端,还原画作长卷式的观看和研究。
三、提升美术史学生的应用能力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艺术院校承担了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首要责任。艺术市场的兴盛也促使各院校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不仅包括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还在于对美术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培育。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国内艺术院校针对美术史毕业生就业情况,增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设置的艺术策划与管理、艺术与文化遗产专业方向,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美术理论与批评专业方向。然而,在传统理论为主导的系科之下,艺术市场、批评、策展、管理这些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尚未成熟,课堂上主要讲授概念和方法理论,应用部分只能依靠教师列举案例。
如今,博物馆正不断加强及完善其职能并创造条件,为社会教育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促进公众参与,并与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逐步从灌输式教育转向引导式学习,借鉴其他学习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激发视觉、听觉、读写、动觉能力,应用新的技术改变陈列和阐释让公众耳目一新。近年来,博物馆受新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强调观众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主张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来学习,由此,开发出更多活动和项目吸引他们亲身融入,发现更多的服务,主动使用博物馆提供的资源和信息。
美术史专业教学也从高校美术馆的平台上发掘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虽然在藏品上不占优势,但学校充分利用美术馆的空间为教学和师生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相思湖校区美术馆时常作为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成果的陈列空间,对于美术史专业,同样从这个空间中获利,近十年广西艺术学院对美术史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为适应就业趋势、学科发展和国家政策,美术史系制定了既具有人文知识,又掌握批评、策划、管理实践应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板块增设“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等课程,并开发美术馆资源以服务教学活动,比如“美术批评与写作”课程,教师利用艺术作品教学成果展作为教学资源,在理论概念与理论方法讲授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展览中选择一件作品作为批评的对象,以考察掌握情况,并引导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建立美术史系与美术馆的持续联系
虽然近年来国内一些艺术院校开始利用高校美术馆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并通过陈列空间开发延伸课堂,服务于艺术教学实践,但是高等院校中的美术史教学仍然没有充分利用美术馆这一公共资源,仍旧缺乏与美术馆建立持续性、系统的合作和联系方法,这种合作联系要求美术史系充分利用校内美术馆,需要美术馆进一步重视并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建立双方密切合作的模式。对于美术史专业来说,美术史的教学应打破对作品研究的局限,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传统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外,还需要拓展理解美术史和具体美术作品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为开阔的人文视野。首先,美术馆具有还原美术作品的语境和重塑其立体空间的作用,美术史专业教学应注重建立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的直接联系,培养他们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以深入理解其风格和意义,这需要在教室中集中授课的同时,增加学生接触实物的机会,可以将课堂移入美术馆现场,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配合实地观察,或者要求学生将馆内藏品作为研究对象,真正形成教材理论和实物考察的双重教学模式。其次,利用美术馆拓展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是需要理解美术馆中的陈列和阐释的方式,美术馆如何利用空间为美术作品提供历史文化的语境,美术作品怎样在某种语境下获得意义,这些博物馆学理论有助于学生以批判性的角度审视作品和美术史的发展。设置相关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这方面的认识,如博物馆学和策展课程,聘请博物馆学专业教师或美术馆专业人员授课,并与美术史理论教学有机结合。除此之外,美术史系应鼓励美术史教师研究美术馆相关理论,在实地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亦可以设计与美术馆相关的学习活动环节,如藏品的研究。
另外,高校美术馆可根据美术史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主动配合美术史教学。美术馆的核心是藏品,美术馆应积极征集藏品,不仅作为高校自身特色的展示,亦能够为教学提供资源。丰富的藏品是高质量展览的基础,当然,对于美术馆发展欠发达的地区,藏品不需要追求数量,而是突出特色,形成专门性的展示。广西艺术学院在考古和历代书画收藏上没有优势,可以考虑地方特色藏品,如民俗艺术,或者广西名家书画,扩展学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此外,虽然高校美术馆面向社会和大众,但主要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对象,因此美术作品的陈列和阐释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性或具有教学功能。陈列时常更新,符合学术前沿研究;展览的主题也不应过于通俗,不必考虑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接受程度,并配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另外,美术馆作为学术平台,可以提供场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倡导学生参与展览和活动,如邀请校外博物馆、美术馆专家或美术史学家进行讲座,或和美术史系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美术馆空间中的阐释性、认知方式和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理念为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研究美术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高校艺术院校美术馆这个平台作为延伸课堂将有助于美术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有助于美术史教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美术史系和美术馆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就可建立更加密切持续的联系以拓展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克里斯平·佩恩.博物馆基础(第3版)[M].郭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9
[2]郭骥,曹永玓,冯志浩.高校博物馆发展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中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2
[3]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EB/OL].(2011-06-12)[2017-12-1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106/120370.html
[4]维多利亚·D 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76-79.
[5]希文·巴內特,巴内特,张坚.艺术写作简明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1-22
[6]Whitehead,C.Interpreting Art in Museums and Galleries.Routledge,2011:xiii-xvi
[7]Nelson,R.S.“The Slide Lecture, or the Work of Art ‘History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Critical Inquiry,vol.26,no.3,2000:414-434
[8]巫鸿.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J].大艺术,2006(8)
[9]严建强.在博物馆里学习: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及传播策略初探[J].东南文化,2017(4)
[10]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EB/OL].(2015-09-27)[2017-12-11].http://www.caa.edu.cn/xy/dzjf/gmmsg/201509/t20150927_40900.html
[11]闫爱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美术史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6(9)
【作者简介】唐可星(1989—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专业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艺术博物馆和画廊研究专业硕士。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