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融入广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探究

2018-07-11谢耀龙梁志宇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人文素质东盟国家

谢耀龙 梁志宇

【摘 要】本文论述东盟国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分析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融入广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设置的革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方案的改进、教学师资的培养等方面探索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东盟国家 民俗文化 广西高校 人文素质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4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家间的交流、民族间的交往日趋深入,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作为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人文素质在“五个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也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升级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愈发紧密,这对广西未来的从业人员如何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挑战。对于肩负教育责任的高校而言,应为适应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课程中融入对东盟及其历史、民俗文化的学习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为了开阔高校学生的世界民族文化视野,而且也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一、东盟国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文化。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扩布相结合,使民俗文化占有广大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广西与东盟各国民风民俗相近,民俗文化作为独特的外交资源,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对于增进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认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良性发展、服务地缘政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

东盟国家民俗文化是东南亚联盟这一区域组织里的十国各自的民间文化,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各自的地域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连,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各国之间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关系密切,这条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海上通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地区是世界上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东盟各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与中国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尤其是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时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旨在推动双方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各项合作开始向纵深发展。人文交流合作布局主要基于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人文交流的优势,加强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的布局。了解东盟各国的民俗文化,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东盟国家,并加强同这些国家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知和感受到我国与东盟国家“10+1”经济文化大升级大发展的文化氛围,感受我国与东盟国家以及广西作为对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和影响,获得未来在参与对东盟国家经济交流、文化交往、旅游交往、日常交往、商务往来等场合应具有的与东盟国家人民交往、沟通的基本礼节常识和文化通识,增强对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感受度和理解度,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提高学生面向东盟、面向世界的综合眼界和素质,扩大就业视野,增强开放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二、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从两千多年前的“西南丝绸之路”,到今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日趋紧密。在中国—东盟的交流合作中,广西占据优势地位,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面临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存在一些挑战。毫无疑问,这种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是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双方合作会受到诸如宗教信仰、礼仪习俗、语言障碍、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差异的影响,各国不同的文化观念也使双方合作经常遇到预想不到的障碍。为此,在广西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融入东盟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东盟国家的文化,尽可能地消除文化障碍和避免文化误解,有利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有助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密切,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每年都吸引着东盟国家的关注,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开放,来广西投资的企业和商家将会越来越多。这对广西未来的人才发展提出挑战,优秀的人才去东盟国家发展吸收国外经验,势必会出现文化上的“水土不服”,同样引进东盟国家的优秀企业来广西投资,融入广西本土,企业也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企业的员工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跨文化沟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势必会出现文化阻力,我们培养的为广西未来发展服务的人才,就要掌握和熟悉东盟国家的文化,了解别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在对待文化上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升沟通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当下,未来的人才要有全局意识,具体来说,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才要具备全球化视野、长远的目光和国际竞争意识,未来企业的员工来源于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敏锐的国际洞察力,善于从全球局势和地区局势来定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向,对于有可能成为企业高管的人才来说,更是需要具有跨文化的领导素质和战略决策思维,才能积极参与到地区经济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去。学习东盟国家民俗文化,就是让学生拥有戰略眼光,不断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注重长远,关注国际区域社会的发展动态,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谋得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对后世子孙的影响通过民俗得以传承体现。学习和了解东盟国家民俗文化,通过“他者”的文化学习,开始反观自身的民族文化,学生会产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考,在这样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乃至自豪感,强化民族认同。人文素质课程就成为大学生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东盟国家民俗既有需要我们积极汲取的文化营养,也有需要我们甄别和扬弃的糟粕。

三、广西高校学生对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认知的途径

笔者对广西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广西高校学生对东盟国家民俗文化教育普及面比较狭窄,即使近年来少数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旅游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也纷纷开设了“东盟国家概况”“东盟国家文化”一类的课程,但一般仅面向外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或是针对从事东盟国家文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同时,认知途径相对单一,主要通过第二课堂获得对东盟文化的认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依托校内的交流平台认知东盟文化。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据统计,过去五年广西接收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近4万人,广西得益于地缘优势,成为东盟国家留学生的首选地,成为中国吸引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同时,“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农业人才培训中心”等9个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相继落户广西高校,因此在广西高校中有东南亚留学生的院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每年经常性地举办富有东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东南亚民俗文化,并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彼此友谊,实现共赢发展。

(二)依托校外的“两会一节”平台认知东盟文化。广西的“两会一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广西高校学生了解东盟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截至2017年已举办有14届,广西每年招募大量高校志愿者,每年邀请专家为志愿者讲授东盟和“两会”概况、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规范、东盟礼仪知识等专题讲座,使得广西高校的学生有机会了解东盟国家文化。

四、将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措施

人文素质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行为修养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未来从业人员提出挑战。因传统人文素质教学内容陈旧庞杂,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当务之急,我们应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案、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索和革新,建构“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适度超前”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革新。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课的内容来说,2014年之前人文素质课程为学院基础教学部所开设的任意选修课,使用基础教学部自编教材,内容从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创新等角度,帮助学习者了解和认识人文素养在生活中的显现及其重要性,提高其思考能力、人文意识、艺术修养、艺术鉴赏力及创新理念。这样的课程设置目标看起来“大而全”,但内容上与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政课、中国传统文化、就业与创业课出现重复。而且这种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讲授、轻实践。从2014年开始汽车工程系将人文素质课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尝试加入“东盟国家民俗文化概述”专题,这一专题占6个学时。2016年开始基础教学部独辟课程,开设“东盟文化概况”的公共选修课,进行32个学时的专门讲授。课程设置由多而杂向专一性转变,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目标也逐渐明确。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认为,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传授和课外获得相配合。2016年之前,汽车工程系人文素质教学以合班教学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开始进行小班教学,尝试在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互动分享。教师采用讲授、启发式教学、东盟音像资料、案例分析等综合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环节中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PPT展示汇报、课堂训练、课外学习、练习等,给学生创造展示机会,以趣味性、生活性、休闲性、应用性为导向,开展教学。如学习东盟国家服饰、饮食、艺术、节日等文化时,探索户外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服饰展示以及“两会一节”等载体,让学生参与此类活动,通过活动回来话分享、谈感受,让学生多维度感知东盟国家民俗文化,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利用好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东盟国家民俗文化的课外平台,开发和使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网上资源,使教学向多媒体方向发展,把教学活动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流转变,扩大课程内容的交互空间。

(三)教学方案的改进。由于学生对跨文化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东盟民俗文化缺乏敏感性,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我们设置了从地缘上认识东盟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关系,从族群上认识东南亚各国华人与中国的血缘亲近,从我们的节日——春节,以东南亚各国的春节展示等,让学生增强空间感,提升对东盟国家民俗文化的亲切感和探究性。同时合理分配课时,安排理论和实践课,设置体验课程,学习东盟国家的礼俗禁忌时,进行示范演示,如“合十礼”,学生在礼仪展示中强化认知,加深影响。教学方案设计侧重于实际运用,服务今后工作生活,努力让人文素质课教学适应地方及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四)教学师资的培养。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隐形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和重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就目前能胜任这一门课程教学的师资而言,大多是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并非具有跨文化学习交流经验的人,对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没有经过田野调查,更多的是从他人的著作和网络中学习获取,所授文化知识的准确度有待商榷。因此,我们认为,教育部门要重视对人文素质任课教师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多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机会,先强化任课教师的知识能力,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夯實文化基础,提升教学水平,最后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总之,在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思考和探索教学改革,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思自己的民族传统,以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广西高校要利用好与东盟各国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等优势条件,增设东盟国家文化通识方面的课程,强化能力本位,顺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西高校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将在实践中不断向前迈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深中国—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广西改革发展研究:广西重大招投标课题研究成果汇编(2015)[G].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 ),男,甘肃定西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与人文教育;梁志宇(1985— ),男,硕士,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人文素质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