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的关键因素分析
2018-07-11李春鹏胡明
李春鹏 胡明
【摘 要】本文以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以教促产、校企一体为例,论述产教融合如何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并提出保证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的关键因素是基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利益相关者合力推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改革,追求品质品牌的校企一体化,双效益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以教促产 校企一体 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104-04
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是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校企一体、引企入校、引企驻校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共建共享职业学校资源,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职业教育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面临的困惑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办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现实中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等流于形式的现象。为了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近年来,我国职教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校中厂、厂中校、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从2003年开始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提供人才输出、人员培训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支持。然而在办学初期,校企双方合作比较浅层次,企业仅仅是用工单位。随着文化市场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校企双方对深度融合、一体化办学达成共识,认为校企双方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由此,2011年9月,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协议书,实施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責任共担的校企一体化办学。
显然,办学质量同样是校企一体化办学面对的重大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学校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回应的质量。校企双方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合作平台,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当地政府、农民、游客等。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印象·刘三姐》所需的舞蹈、音乐表演人才。同时,办学质量要接受演出市场的检验,并通过《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地方旅游经济,为当地增加收入。由此,校方和企业达成共识:明确立足“服务企业、面向社会”办学模式的定位,确定“全面融合”办学模式的理念,探索以教促产、校企一体的办学新路子。
二、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分析
《印象·刘三姐》节目尚未开演时,制作团队未雨绸缪,首先成立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节目的开展提供支撑。学校面向有着民族歌舞特色的地区招生,招收具有一定歌舞表演天赋适龄学生,学生正常上课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印象·刘三姐》的实训表演。办学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办学经验,为全国各大实景演出单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在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方面摸索出一套独到有效的办学模式。
(一)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措施
1.学校和演出单位管理团队互聘互任。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由张艺谋担任名誉校长、梅帅元担任董事长。校长胡庆玲为桂林市群众文化馆原馆长,受广西文化厅委托着手组建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学校副校长、公司副总经理及演出总监互聘互任,共同协调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建、教师员工互聘、实训与演出结合等问题。通过互聘互任,解决学校教育管理与演出安排的矛盾,学校办学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完全对接。
2.学校教师深度参与演出设计。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20名专任教师全部深度参与《印象·刘三姐》演出、剧务,第一线感受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游客欣赏需求,根据演出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与内容。如舞蹈专业教师不仅负责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同时也负责《印象·刘三姐》演出节目舞蹈排练,音乐专业教师不仅负责学生基础内容教学,同时也负责声乐表演的排练,任课教师根据演出与学生表演表现,调整授课重点。这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学习与演出体验互为反馈。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在校生都是音乐与舞蹈表演专业,在校生保持在300人左右,绝大多数学生从入学接受基础训练以后就可以加入《印象·刘三姐》的实战表演,通过表演提高演出技能,及时反馈调整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纠正自己表演上的偏差。这种学与演的结合、导与学的结合,让学生从中真正能够学有所获。
(二)以教促产、校企一体的《印象·刘三姐》例析
2004年3月,张艺谋漓江艺术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市阳朔县正式首演,引起轰动。继《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后,《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道解·都江堰》《文成公主》等山水盛典演出应接不暇,《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也是纷至沓来。《印象·刘三姐》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价值,发挥了榜样作用。下面通过对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历程、现状、推进过程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探索挖掘以教促产、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1.依托《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建成校企合作办学共同体。《印象·刘三姐》是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创立之初,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进行了详细的磋商,开展了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其中,“领导小组”协调办学中出现的各类重大问题。学校校长和公司总经理担任负责人,校长兼任公司副总经理和《印象·刘三姐》艺术指导职位;“工作小组”内设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开展各类日常活动,由教务处长、学生处处长和公司副总经理担任负责人,教务处长同时兼任《印象·刘三姐》舞台总监;学校全体教师、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教学目标以及《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校企双方还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校企深度融合成为办学利益共同体,学校为企业演出提供人才输出,也对剧务工作进行管理,对演出人员进行培训,学校参与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业机会,为学校提供办学所需的相关设施。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形成了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以教促产、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见图1)。
“教学—实践—就业”教育范式,即以实景演出的职业岗位胜任力为依据,校企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立体组合教学策略与演出实践资源,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演出质量与办学评价集合在一起。通过教与学、学与做、职业素质与职业实践等各种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其结构框架见图2。
在“教学—实践—就业”教育范式下,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了《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方案》《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方案》《舞蹈表演(中国舞表演)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方案》等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校企双方依据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演出项目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表演技能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公司管理的一致性,以“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梯进型”实训课程体系,将专业核心课程与民族艺术特色课程进行整合,把“刘三姐”民歌、原生态侗族大歌、民族舞蹈、器乐及广西壮族特有乐器天琴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教学—实践—就业”教育范式下,学生白天进行教学,晚上参加《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实践,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同时毕业以后即可就业成为演员。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师与师傅双导师、学生与员工双身份,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在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中表明:“教學—实践—就业”教育范式体现出两个很大的优势:一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保障;二是大量实战型的演出实践使学生的职业经验得到充分强化,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很强的企业适应能力。
2.校企合作走向市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校。校企合作打造《印象·刘三姐》,以市场为风向标,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校企联手实施演职人员本土化策略,既节约了演出成本,也促进了旅游演艺更为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印象·刘三姐》的演出需要当地农民、渔民演员。学校每年为《印象·刘三姐》培训农民、渔民演员近200名,使他们成为新型的农民职业演员,每月可增收2000多元收入,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现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同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通过共同塑造文化品牌,整合市场运作,《印象·刘三姐》形成产业链并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常年演出、稳定产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成功因素分析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携手企业打造《印象·刘三姐》,其以教促产、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有着其内在的逻辑。
(一)一体化的合作机制使校企配合无间
政府、社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员工、村民等利益相关者,经过多年合作、磨合,形成了价值共享、利益共分、资源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校企之间的合作无疑是项目运作的核心。校企共同形成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领导小组”由校长和公司总经理担任负责人,协调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工作小组”主要由副校长和公司总经理、总监组成,负责协调共建共育共享具体问题。通过机制构建深度融合,形成管理一体化、资源一体化、育人一体化、文化一体化。
(二)良好的产出效益使企业长期依靠学校
《印象·刘三姐》良好的演出口碑,使得“看刘三姐”成为阳朔旅游的标配,而桂林和阳朔有庞大的客源,阳朔的旅游人数在2017年已突破1500万人次大关,《印象·刘三姐》演出场次突破550场,年收入超2亿元。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认识到依靠学校培养合格的演出者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关系愈发牢固。
(三)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能够有效满足岗位需要
根据猫途鹰(Trip Advisor)网站的国际游客的英语点评内容分析,频度最高的三个主题依次为“精彩的(fantastic)”“中国人(Chinese)”“人(people)”,由此可见国际游客对《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质量评价非常高,对其中表现出的文化意象也非常感兴趣。同时,国内其他实景演出单位对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非常认可,每年收到大量的高品质的人才订单,2017年毕业外出就业的学生收入平均已超8000元,超过同期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收入。
(四)优厚的岗位待遇使学生乐于接受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广西、贵州的边远山区。自学习伊始,经过2个月基本训练以后,一年有1.5万元的纯收入,通过学习,提高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存环境,改变了命运。学生都有较强的学习动力,爱学、乐学,自愿参与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自觉接受较高难度和强度技能学习,较快地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和岗位要求。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服务于扶贫富民。
(五)校企一体、教师职工一体、学生演员一体三点循环使得校企一体办学体制良性发展
学校(企业)、教师(职工)、学生(演员)三点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关键因子,校企一体是先决条件也是关键部分,课程与岗位对接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内容也是最有价值部分,学生与演员一体是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落脚点,学校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企业负责保障学生技能培养环境,教师(职工)负责具体技能教授与岗位厘定,学生(演员)承担具体表演任务、反馈学习学习进度、教学质量,通过三点共同循环,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印象·刘三姐》演已牢牢结成一体,表演质量越来越高,游客越来越多,学校办学声誉越来越好,学生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四、以教促产、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的关键因素
《印象·刘三姐》和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外部条件,但也有成功的关键因素,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基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利益相关者合力推动
政府、学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以社会公益为目标,通过政策、自然资源调配等手段,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同时也是村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维护人;企业主要受成本—收益关系的影响,如果说采用农民、渔民实景表演既是节目创意需要,又是获得政府和社区支持的重要方式,那么企业通过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则是以低成本获得大批量专业表演队伍的最佳途径;而学校要完成育人任务,要解决课程、师资、教学、实训、奖学资助等诸多环节的问题,与企业合作是重要途径,在合作中,学校还是教师、学生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代言人和维护者。
多个利益相关者,在市场机制下互相选择,在合作中互相磨合,形成最大公约数,合力推动构建起以校企一体化为核心的办学共同体。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一起不断创新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校企合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益探索。自正式公演以来,已成为累计票房收入超20亿元的区域文化创新品牌。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当地农民、游客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真正获得收益,实现了共赢,发挥了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作用。同时,展现了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成效,更凸显了校企合作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的亮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办学模式改革
职业学校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落脚在学生成才成长上。校企一体化办学是对职业教育跨越职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界域的这一跨界属性的体认和自觉实践。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印象·刘三姐》中,学生虽然不是最大资本,但无疑是最大人力资源。一届又一届在校生参加教学性表演,直接获得不菲的报酬固然重要,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受到单人单位普遍欢迎更加重要,这也是校企合作演出项目十数年新故相推、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一体化办学中,学校不为短期经济利益所动,既严格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施教,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机会性条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追求品质品牌的校企一体化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造就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企业降低了营运成本,收获巨大经济效益,具备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是用工单位,也具有了教学的身份,与学校一起合作办学,进行共建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培养、双向管理、双向发展”。校企一体化办学下,学生获得实战型的市场历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同,供不应求。2011—2016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到全国各地实景演出基地就业占比49.75%,到其他演出基地、升大学等,占比31.5%,就业对口率(不含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达到81.25%。不少优秀毕业生或留校任教,或被全国各地实景演出基地录用为主要角色和高级管理人员。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在各级艺术专业大赛中屡次获奖:近年来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广西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广西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印象·刘三姐》,已成为我国文化精品,荣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被评选为“2013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印象·刘三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被评选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四)双效益突出的示范引領作用
《印象·刘三姐》是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项目,获得文化部创新奖。学校与企业基于该项目进行一体化办学,共同培养适用人才。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共同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创造性地把招生教学与演出经营、人才培养与市场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套人马、两种职能的“合二为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
《印象·刘三姐》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以教促产”。《印象·刘三姐》项目的策划与实施,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建设同步规划、与地方旅游经济同步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激活了当地的经济旅游文化市场。《印象·刘三姐》年接待观众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仅仅演出票房收入近2亿元,成为当地社会发展中致富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新引擎,为阳朔县带来1∶5以上的经济拉动效益。同时,《印象·刘三姐》开创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引发了全国性的实景演出建设热潮。各地纷纷效仿和借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模式,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推出了一批实景演出项目,如《印象·丽江》《印象·武隆》《印象·大红袍》《印象·西湖》《印象·普陀》等,大部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校企办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盘红华.高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4(15)
[2]胡庆玲,甘榕生.《印象·刘三姐》: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华少年,2017(21)
[3]胡庆玲,胡明.《印象·刘三姐》:校企一体、以教促产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2017(3)
[4]周世青,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作者简介】李春鹏(1986—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制度设计;胡 明(1976— ),男,广西桂林人,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校企合作。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