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地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018-07-11邹志友李强陶中一邓曙光
邹志友 李强 陶中一 邓曙光
【摘 要】本文论述要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地勘行业改革新方向、地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对地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地勘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认为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分不同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探索“交互式+巩固”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规范,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 地勘专业 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C-0074-03
地勘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传统专业之一,主要是培养地质专门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是地质、矿山、水利、基础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矿产品开发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适应我国矿产开发勘探及地质调查等综合地质的高速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大地质专门技术人才,地勘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教改项目组深入研究,开展调研,积极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参与地勘单位实践,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充分交流研讨,构建以岗位能力为目标,突出专业领域,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地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一)遵循人才培养目标。要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抓手,并紧扣地勘行业的特点。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岩矿鉴定、物理化学勘探、勘查编录以及图件编制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野外各类地质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等各项工作的能力,主要面向地质、矿山、水利、基础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矿产品开发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岗位是地质勘查、工程地质等一线技术岗位,还应该具备煤炭地质、资源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等行业的相应专业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时首先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紧扣“野外地质一线”和“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围绕“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基地、南宁空港经济区的技术智力支撑基地、广西面向东盟陆路通道上的技术应用服务基地”发展目标定位,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向大地质方向靠拢,拓展毕业生的服务范围,实践育人,重点在培养实际操作上下功夫。
(二)地勘行业改革新方向。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地质行业改革,地勘行业迎来新的挑战。传统地质已向大类地质转变,特别是聚焦城市地质,《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提出要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构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总体方案的提出,给地勘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与新政策、新产业、新标准对接,要通过学习努力达到相对应的职业资格,通过对新政策的分析及时调整方向,从而快速做出反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重点有完善的结构和合理的系统,以便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地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随着国家地勘行业的转型发展,地勘单位逐步分类改革,地勘行业进入调整期,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地勘产业不断拓展延伸。地勘专业对于国家大计、社会民生,地质科学极为重要,无论是矿藏、地震、气候、旅游、房地产等,都离不开地勘专业技术人员,资源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的实际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亟须升级改造,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资源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地勘工作者具体实施。
目前,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城市地质、工程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对地勘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勘野外一线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85%以上,地勘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还要具有地质专业理论,同时要具备实践能力。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在不同的工作过程中加以提升,以利于适应新的工种或岗位。因此,地勘专业课程体系要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先进性,要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根据地勘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多家企业及地勘单位走访,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岗位、企业用人需求、专业就业前景进行认真讨论分析,调整了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重点,加强了岗位能力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为满足地勘行业新岗位对地勘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必须找准定位,从地质一线工作岗位出发,通过课程设置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加强了地勘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修订了地勘专业课程。具体见图1。
项目组通过近几年地勘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结合目前市场对地勘专业岗位的需求,对地质技术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确定工作任务20项,详细分析总结出重点工作任务9项,普通工作6项,一般工作5项,并根据课程指明了就业方向,体现出了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初级—中级—高级各级别应该具有的能力要求与就业方向(见表1)。为此,地勘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工作实际,分重点、难点开展教学,并对专业基础课及技能课程教案进行了修订。并根据要求编制了3套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即构造地质实习指导书、地质填图实习指导书、岩石学实训指导书,制定了地勘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地勘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大纲。
(二)以就业为导向,分不同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地勘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思路是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程模式,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思维模式,把岗位设置中的具体操作或技能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并提高技能。项目组通过走访调研,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广西第六地质队、广西三〇五核地质大队等10家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員及专家对地勘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各项工作任务所属课程,进而构建了基于就业导向,以不同学习领域为主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公共学习、基本能力学习、岗位能力学习、拓展学习与综合学习。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吃苦精神,具备必要文化基础知识,重点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地质野外工作能力,能胜任工作岗位的综合性人才。
在开展地勘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从工作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工作阶段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层层分解、细化、深入。例如地勘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固体矿产勘查技术”根据岗位能力分为钻探编录、槽探编录、坑道编录、勘查设计、钻探施工等学习模块,然后逐一化解,相互交融,确定学习领域,以内容为主线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学习,掌握的教学目的。
(三)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探索“交互式+巩固”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最终的实现要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基础。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地勘专业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交替进行,通过校外实习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的“交互式+巩固”教学模式,学生学完即练,练完再学,学是练的基础,练是学的升华,校外实战是再升华,要重点学,结合实际学,抓住岗位需要练,学练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实践育人。加强野外实践、校内实训和多媒体演示教学、网络平台线上学习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每学期结合课程设置及野外实训条件安排实训课程,占50%以上,在大三下半学期一对一安排顶岗实习单位,校企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以实现“交互式+巩固”的教学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规范,完善第三方评价体系。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有效方式,学生培养质量的评定主要根据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服务效果来衡量。学校统一部署,每年对地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单位性质、工资待遇等)、企业满意度及创业成效等进行评价。对单位和毕业生持续跟踪,适时开展回访活动,了解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对所学专业的应用程度,分层次、分批次、分就业单位全面综合分析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等反馈评价进一步探讨,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及课程调整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造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打造教學团队。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地勘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目前大地质地勘行业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目前,高职地勘专业虽然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教师。但由于该专业在新的时期受市场需求变化因素影响,新的教学要求或课程体系还需要更新,有的教师长期与市场脱离,教学重点不能符合新时代地勘行业的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用性、连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要切实保证地勘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就必须深化改革措施,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轮流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高校实践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学习企业好的实践经验,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教育能手。二是积极参加混合式教学培训与实践。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开展混合式线上教学,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三是继续聘请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完成顶岗实习。四是加强和重视地勘行业技能竞赛。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训,提升教师教学指导水平。由于地勘行业不断发生变革,作为指导老师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具备超前的敏锐性,通过专兼结合、校企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力争逐步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利共赢、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实训基地是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理论运用的关键平台。高校应紧扣就业岗位、紧贴专业、服务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具备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目前建立有“地质实训室”“构造地质实训室”“岩矿鉴定室”“矿物加工室”等7个校内实训室;在北海、扶绥、桂林和六景等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学校在雁山校区建成地质博物馆,在具有“恐龙之乡”之称的巴盆建成了龙谷湾恐龙主题公园,为地勘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情境教学场所。
学生通过相应的实训项目训练提高专业技能。最终目的是要在专业岗位上就业,通过与实习单位的无缝对接,进一步稳定就业单位,使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主要措施:一是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在学生就业方面,专业教师应发挥专业优势冲在前面成为“主力军”,在学校配备师资力量时,要多挖掘一些“多面手”教师,既可以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指导竞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要依托项目实习指导、项目科研等环节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培养优秀毕业生。二是依托学校资源尽可能为企业提供服务平台,例如技能培训、在职进修等。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可联合开展党员活动、调研活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进一步交流思想,巩固校企合作成果。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并编制项目化实训指导手册,在实验实训内涵建设上不断健全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制定项目化实习实训标准,深化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建立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在校内基地内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企业实践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培养相融合。一方面,把企业遇到的瓶颈问题纳入研究范畴给予解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直接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地质问题,两者互相兼容。
经过探索实践,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地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找准了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重点抓专业能力,基于就业导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细化的岗位技能课,明确了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郗宝华.高职矿山地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2]林朝煌.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3]谭国兵.就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7(8)
[4]卢琳.物流管理专业“全程全真”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
【作者简介】邹志友(1984— )男,湖北宜昌人,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与评价。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