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官员张敦仁
2018-07-11成平
成平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的砥洎城,三面环水,宛如江南半岛,孤泊在一弯碧水中。城内坊巷通陌,望楼相衔;登临城头,远山如黛,湖光倒影着砥洎城历经沧桑的秀色;湖面蒹葭苍苍,水禽嬉戏,湖岸繁花嘉树,游人如织。“山城一览”的气势尽收眼底。
明朝末年波及全国的“流寇之乱”,《明史·流贼列传》中有清晰的记载。砥洎城始建者“防御兼具居住功能”的特色,就是当时为避战乱而设计建筑的。这座极具水乡神韵的寨上小城,从明末到民国的300多年里,走出了众多颇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一城三进士”(张瑃、张敦仁和延彩)“寨上十举人”的佳话传颂至今。其中,作为清代国家级大学者的张敦仁尤为卓著。
年少成名的砥洎学子
张敦仁(1754—1834),字仲篙,号古愚,清代中叶杰出的数学家和文学家。作为清朝的一代大学者,张敦仁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史、算等多个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尤其在数学领域成就不凡,令世人瞩目,当时同道只能望其项背;很多著作介绍时称他为“北方之学者”“著名数学家”。
阳城东乡小城,民风历来重视科举。出生于藏书世家的张敦仁,幼年父母早亡,由叔父张章精心抚养长大。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在求学的同窗中非常出色。清乾隆甲午(1774年)他考中举人,时年19岁。试官曹学使称赞:“子温文尔雅,腾达在即,非久与青衿也。”20岁中进士后,初任江西吉安,后来,相继调任庐陵知县,升为铜鼓厅同知;历任江西九江、抚州、南安、饶州知府,可谓仕途遂顺。他为官公正廉明,政绩卓著。道光二年(1822年),69岁的张敦仁以病致仕,离开政界,寄居江宁。他专事学术著述,仍然笔耕不辍。后寿高八十余而善终。后世叹誉“书界爱其精刻,科技重其数学”。
张敦仁一生痴迷学问,官居40余载,其间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他忘我为学的小故事,在阳城县志中还有记述:嘉庆六年夏天,张敦仁被派往崇明岛办事,在随身的公文箱中就装着数学手稿。早晚闲暇时间,他就以观潮为名,回避应酬,躲出公衙。他随身携带着书稿,在海岸僻静的角落潜心修订。潮起潮落,一坐就是一天,涨潮的海水浸湿了鞋袜都浑然不觉,直到海浪飞溅,打湿书稿,他才恍然惊起。
创新求实的杰出数学家
张敦仁在高砖石地、红墙玄瓦处为官,以寻常而自然的形态做学问。他每到一地,总是在身旁云集许多饱学深究之士。嘉庆九年(1804年),时任扬州知府的张敦仁,聘请著名数学家李锐作他的幕宾,扬州的数学家焦循、汪莱、凌廷堪、沈钦裴等人,都是张府的座上嘉宾;他奖掖后学,注重培养人才,他的得意门生郑梦卜、周庆安,作为当时的学者名流频繁出入张府,与恩师共同探讨,答疑解惑。张敦仁的学术著作《辑古算经细草》等,就是在这种学术氛围浓厚,专家学者切磋互求中完成的。
南北朝祖冲之父子所著的《缀术》失传后,唐代数学家王孝通的著作《辑古算经》,介绍了开带从立方法(求三次方程的正根),该书解决了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复杂计算问题。张敦仁在研究这一著作过程中,发现此方法尽管很有创新,但运算过程太过繁复,实践中难于推广。他深入研究后,尝试将宋代几近失传的天元术(类似现代数学中的列方程),运用于《辑古算经》繁杂的计算中。这一了不起的研究成果,使王孝通的运算程序简化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把古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推进了一大步。张敦仁在此基础上,还编纂了三卷本《辑古算经细草》。
张敦仁用古人留下的一行行巨大的数字公式,证明着诸多空间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把这些联系衔接贯通的实际可能。他废寝忘食,痴迷在数字的运算里;夙夜匪懈,俯首于青灯几案前;他做出数字算学的顶级气象,求得了一片星空灿烂的浩瀚天地。《辑古算经细草》成书同年,《求一算术》随即问世。《求一算术》着重阐述了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所记载的“大衍求一术”。
“大衍求一术”,是中国中世纪数学家的一项杰出创造,其中所涉及的理论,与现代的一次同余式理论相似,与历学家计算历法所用的“上元积年”法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一问题在求解过程中要辗转相除,直至最后余数为“一”而止,所以被称为“求一术”;“大衍求一术”在明中叶以后几乎被人们遗忘。张敦仁是清代第一个挖掘整理,并著三卷专著,记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学者。他及时挽救了即将失传的数学理论,为中国数学史的推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杜瑞芝主编《数学史辞典》,其中的人物传记曾评价张敦仁:“著有《辑古算经细草》3卷、《求一算术》3卷。前者试以天元术求解唐王孝通《辑古算经》的问题;后者阐述秦九韶《数书九章》中的大衍求一术,表现出对于一次同余式问题的浓厚兴趣。”
《辑古算经细草》《求一算术》《开方补记》等学术专著,是中国数学发展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这一系列的学术成就,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张敦仁在清朝中叶数学领域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延伸到现在。有人说:卫星上天,神舟遨游太空等等当今最前沿的科技,也有清朝数学家张敦仁之功劳,丝毫不为过分。
博学精刻的文史学家
张敦仁在演算求证和理政断案之余,并没有盘桓在花丛曲径,周旋于酒场饭局。他对学问的痴狂,在书籍中燃烧;他生命的激流,在追寻中奔腾。他用大学者深厚的人格内涵,做着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
张敦仁主持刊刻《韩非子》《仪礼注疏》等颇受时人关注。《清儒学案》载记,张敦仁“暇即研究群籍,访求善本,校刊《仪礼》《礼记》《盐铁论》诸书,并为学者所重。”校雠刊印的《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资治通鉴补正略》4卷、《尔雅图考》20卷、《礼记补注考异》2卷、《雪堂墨品》1卷和《沿书补注考异》等均为非常重要的文史学文献;由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是现有编纂较为优质的一种版本,其中就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作为注文。《清史稿》记载:“敦仁博学,精考订,公瑕即事著述,所刻书多称善本。”
足智多谋的清官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涉猎枯燥数学领域的学者并不是很多。著作等身的张敦仁,埋首精密、复杂、繁浩的数学运算,硕果累累,成就斐然。然而,他并未因此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曾沉醉于优美盎然的诗歌词赋和深奥美妙的古籍中而遗忘“正业”。他没有沾染一点官场习气,不似官场同僚,过于张扬务虚的为官激情。张敦仁正直清廉,机智多谋,40多年的宦海生涯,留下了清清白白的名声,可入教科经典的“循吏”轶事。他被《清史稿·循吏传》赞为:“精于吏事,有循声。”
嘉庆五年,张敦仁改官江苏,历任扬州、松江、苏州、江宁知府,管理江南十府粮道,在江苏又连续任职长达11年。张敦仁刚调任苏州知府时,正赶上当地庄稼欠收,百姓为了活命纷纷卖掉耕牛。爱民如子的张敦仁,当即捐资买下所有耕牛,着人好生饲养,等到第二年春耕,他原价让老百姓赎回。他的为官善举,缓解了当地民众因天灾而疲于生计的沉重压力,使他们得以喘息休养。
嘉庆十六年,张敦仁改任江西吉安知府,当时赣江流域土匪黑帮横行,治安形势严峻。他到任后,果断决策,直面罪恶,强烈谴责这些罔顾公序良俗的不法之徒;他挑选能干的官吏专事巡缉,着专力巡访细探捉拿首犯,擒贼擒王;首犯落网,犯罪团伙土崩瓦解,余者皆作鸟兽散。缜密的安排,得力的措施,很快使当地的黑恶势力得到遏制,社会秩序得以安定。
龙泉县“天地会”聚众滋事,镇守此地官兵断然弹压,羁押了200人之众,在当地造成很大影响,一时民心惶惶,巡抚派张敦仁火速前去查办。他到达龙泉县后,深入细致巡查,明察秋毫断案,最终查清,是“天地会”与当地温姓儿子,因私怨结仇而引发的报复行为,并非蓄意“谋反叛逆”。遂追究了为首者的责任,释放其余被关押人员,及时平息事态,避免造成“事发株连、囹圄为满”的冤假错案。
藏书惜片纸 敦厚传家风
张敦仁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他爱书、惜书,每因获得新书而欣喜,常常不惜高价购买书籍。史料记载:其家富藏书,建书楼“六一堂”,奉欧阳修像于堂中,四周储图书,设小吏专门管理;后侨居江宁,又建“省训堂”“与古楼”“艺学轩”等用以藏书。
张敦仁“卒后藏书即流散”,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藏书之殇,国家或者民间,历朝历代遭遇的浩劫,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文化和文明的劫难,是极其令人痛心的。
坐落在砥洎城内文昌路的 “简静居”,是张敦仁的故居。木制门楣上,镌刻着依稀可辨的“和敬”二字。“和敬”,取自《礼记·乐记》里,“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这句话的最后两个字。 庭房门上原先有一副大对联,上联:祖宗家业从勤俭得来,子孙欲保家保业切记勤俭二字。下联:圣贤事业因孝友而起,子孙要立功立事莫忘孝友一门。另外一幅张敦仁亲自题写的木刻对联 “己欲不为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被张敦仁七世孙张安明老师精心收藏在自己家中。这些保存下来的联语题字,作为张氏家族的祖训家风,一直被其后人谨记,代代遵循。
从这些留墨中,不难看出张敦仁一生笃信礼乐化人的理念,敦慈宽仁的秉性修为。他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学问,却并未将自己研究的学术成果,当作升迁发达的敲门砖去宦海钻营,以求荣华富贵;并未拿着这些无人能及的演算公式,到处炫耀或挑衅同行,以赢得浮利虚名。他是人格美好的纯粹学者,清廉奉公的地方官员。
张敦仁学术卓著,宦海平稳,寿至八十余旬而善终,与他深厚的道德修养有很大关系。探究他的人生,不僅是他在清朝中叶作出的巨大的学术贡献,还有其睿智的处事原则和高洁清爽的文人为官风骨。这些弥足珍贵的优秀品质,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的。
砥洎城,永远的乡愁
砥洎城,矗立在泱泱沁河之中,巨大砥石之上。古堡城池厚重的城墙由炼铁残渣坩埚垒砌而成,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利用,可谓真正的铜墙铁壁。罕见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格局,被人们誉为“沁河第一堡”,被当今建筑专家称作“华北地区的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它已经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申遗热门话题,吸引着国内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和教授前来拜访;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学者游客也纷至沓来;2014年,小城还接待了专程来访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
一洞、二亭、三阁、三殿、五庙、十街坊、七十二院落……历史的烟云褪尽,这座中国北方独一无二的水中城堡,光阴的衰草败荷并未使它颓然老去;变幻的时空,也没有剥蚀掉深厚的文化信息里塑造的品行端正的文化人的光辉。它是小城几百年来所沉淀的文明的归置地;是游子出发前仰望星空的基点;是祖先漂泊旅程中念念不忘的乡愁。他们非常丰富,并且分外动人!
明朝南京礼部尚书、祖籍润城的张慎言,为自己的家乡题诗云:
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
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纱。
这简直是吴侬软语轻舒的诗画江南!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暖怀抱中母爱的味道,胡须皆白的游子鼻子一热,望着一字排开的鸿雁,喃喃着浓重的家乡方言……
千山之外,沧海自由。
异乡的岁月,已然销蚀了初出茅庐的翩翩少年冲天阳刚之气,风霜染白了古稀老人的鬓发。张敦仁,这位既是数学家又是文史学家的清朝官员,以数学家的视野仰望星空,浩瀚的天际是他无垠的演算本,文史学家渊博的知识是他的笔墨纸砚;他情深意笃地书写了一个砥洎游子对家国的热爱;他温情脉脉,踮脚北望亲爱的故里,热切地说:“砥洎城,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