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守口堡
2018-07-11刘媛
刘媛
守口堡位于大同市阳高县。明长城由天镇县水磨口向西进入阳高县十九墩村界,然后向西南方向经镇门堡过虎头山、乳头山至守口堡,继续向西经镇宏堡,过长城乡抵镇边堡,向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新荣区界。阳高县境内明长城计49098米,多沿山坡和平地修筑,少部分沿着山脊攀升,有砖砌敌楼、土夯墩台、城堡等共154处。
根据《三云筹俎考》记载,守口堡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设,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周长“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本堡为阳和肩背,内尖山儿等沟极冲,边外威宁海子等处,酋首都都恰等朝库儿倘不浪等部落驻牧,又把林台吉于黄河一带趁草,在本口贡市。隆庆间虏从此入犯,全镇告急,自设市口羁縻,又有靖虏镇门二堡为羽翼,标下两掖为弹压,声势像倚,足堪保障云。”这段话记载着明代该地区发生过的事。“极冲”指地形的作战军事价值,意思是“极为险要的前沿阵地”,与之对应的还有“缓冲”,意思是“比较险要的”,还有一级是“腹里”,指能全部控制的后方区域。“倘不浪”“台吉”,是蒙古语中贵族身份的称谓,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皇家驸马、王子,他们成家后各自带着部族生活在自己的领地范围里。隆庆和议后,蒙古贵族前来长城沿线指定地点做马市交易,分别有不同的势力范围。这段话指出的是,在守口堡附近率领部族驻牧的王室女婿名叫“都都恰等朝库儿”,前来做马市交易的王子名叫“把林”。如今守口堡的城堡已毁,附近的马市口遗迹也已经湮灭,但村内依然保存着不少破败的明清民居,显示出这里曾经的辉煌。
与守口堡同一时间修筑的,还有镇门堡,两堡之间的长城约15公里,沿着长城有小路,都在缓慢的坡上,是一条风光极好、难度却不大的长城徒步道。“镇门堡(嘉靖二十五年设,隆慶六年砖包)本堡虽小而坚,大小鹁鸽峪极冲,边外鹅沟等处,酋首熬不艾铁木儿等部落驻牧。嘉靖二十四年,虏由小鹁鸽峪入犯,几不可支,所幸去军门为近,声援易及,不至于危。议者谓边外旧墙久废,遗墩尚存,乘闲修复,俾使与镇宁、镇口数堡,皆可藉以守了,是亦一策也。”如今的镇门堡当然早已经失去了兵戈铁马的热闹,只是一个落寞的贫困小山村。
守口堡地处狭小的山口,傍着黑水河,两边抬头就是山,长城也依山脚而筑,到了守口堡的位置陡然直上,修到了陡峭的山尖,俯视着山下的隘口。这个“口”过去曾为通往蒙古牧区的要道门户,也是马市口岸。这一带的山是阴山余脉。阴山主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长约1200公里,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东西走向,属古老断块山,西起狼山、乌拉山,中为大青山、灰腾梁山,东为大马群山,南为凉城山、桦山。其中阴山南支一直延伸到山西省的天镇县和阳高县境内,该余脉与大同盆地相接的一侧,山势陡峭,拔起几座山峰,守口堡附近的云门山即是其中的一座,主峰海拔2269米,因山高入云而得名。然而历史上的云门山,名字却是“雁门山”。《山海经》中记述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卷中也可以看到雁门山在高柳北部。高柳即在阳高。赵武灵王时率军大破林胡、匈奴诸部,拓地千里,北至大漠,西及河套,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立雁门、云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门郡之得名,即来自雁门山。今天的明长城“雁门关”也位于“雁门山”,但此山位置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今天的雁门山已经与守口堡旁的云门山没有了关系,中间有着各种沧桑风云历史变迁,但也没有离了长城文化的地理范围。
说到高柳,不得不提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今大同市阳高县在汉朝时期曾作过短暂的都城。史念海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都概说》中明确指出:“高柳,汉帝卢芳都。建武十六年(40年)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共2年。”卢芳是匈奴支持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先是建都九原,后迁移于高柳。卢芳以高柳为都城和大本营,多次发动战事,与东汉政权抢夺地盘,皆失利。建武十七年卢芳向刘秀请降,被刘秀封为代王。自此卢芳结束了他14年的割据皇帝生涯,而阳高作为政权都城的历史,也只有短暂的2年。今附近地区曾修筑过汉长城,《后汉书》“王霸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派杜茂、王霸二人,于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三年(37年)从代郡到平城“筑亭障”300余里。
守口堡边黑水河的水量比较丰沛,如今在守口堡村北正在修建一座水库,将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有了这条河,附近的土地较为肥沃,果木成林,尤其是大面积的杏树,每到春天杏花大片盛开,山川、田野、长城反倒成了花海的点缀,景色格外壮美,已经连续几年举办杏花节。这一带因为地形起伏较大,可以拍摄出很多景观壮阔的大片,已经逐渐有了一些名气。不过少有人知的是,杏树林在秋天的时候会变成浓郁的红色,漫山遍野红艳艳的,映着金灿灿的太阳、高远的蓝天,景色格外令人迷醉。这里杏树多,自然杏子就多,各种特色产品已经颇具规模,杏脯、杏干、杏汁、杏仁露等都很受大家欢迎。
杏花开的时候,当地民间曲艺也在守口堡展演,最有特色的就是“二人台”。这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古情韵,兼容多种剧种的表演特色,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以前每逢过年过节和农闲时,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院落、村头设地摊演唱民间小曲小调,如《过大年》《刮大风》等,称为“打坐腔”。到清末民初“打坐腔”吸收了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的一些元素,开始化妆、加入舞蹈动作,发展为“二人班”。随着剧目《走西口》开始,道路歌、受苦歌和思念歌作为重要的内容产生了,“二人台”成型至今。2008年,“阳高二人台”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二人台同样重要的阳高独有民间艺术还有“赛赛”,也叫“鳌石赛戏”,起源于古老的“乡傩”仪式,演员面戴玉皇、真武大帝、天官、道人、鬼判等面具,上演求神镇邪、消灾避祸、因果报应的固定戏码,以古老的仪式进行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人寿年丰。2010年,“鳌石赛戏”也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守口堡一带颇具神秘的访古,还有对“参合陂”的探幽。“参合陂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战役,发生于公元395年,北魏消灭后燕,然后迅速崛起,中国北方从此走向统一,对中华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参合陂之战距今已1600余年,可这场战争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研究者中有两种意见,一说在山西的阳高县,一说在内蒙古的凉城县,长期争论不休。秦汉之际阳高称高柳,其西与平城(大同),东与参合、延陵都是防御匈奴的边疆重镇。北魏建都平城,参合陂属于京畿范围之内,《魏书》有“京畿东至参合”的明确记载。山西考古界的前辈,原雁北文物工作站的考古学家张畅耕老先生,曾就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和实地考察,依据黑水河(古称雁门河)、云门山的位置,以翔实资料,明确指出参合陂古战场的位置就在阳高县北部。
今天历史的硝烟散尽,史书中的迷雾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如今的守口堡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山不甚高,路亦并不艰险,很适合随意徒步溜达着游玩。天宇辽阔,长城绵远,墩台巍峨,古老的小村庄,一派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饰的北国特有的乡野风光,非常养眼。守口堡附近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巍巍的云门山下长城蜿蜒,漫坡以南有多家温泉度假村,游泳洗浴水上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