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源“崔氏八杰”

2018-07-11王秉福

文史月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太原

王秉福

太原县城(今晋源区晋源办事处)坐落于晋阳大地已有600余年。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贾商云集,人杰地灵。隋唐时出过太原公子李世民、著名诗人白居易,明朝时出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王琼。到了晚清,尤其是民国年间,县城南街崔氏家族名声鹊起,特别是在商界,赫赫有名,有口皆碑。“宝聚泰”是崔氏在太原县城内外声誉最响的字号品牌。其主要经营油、酒、米面和杂货,而且都是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销售。此外,在县城内外还有银号“宝藏新”,烧酒铺“宝聚成”,蜡烛胰粉铺“宝聚公”,花布店“宝兴永”,鞋店“福和成”,粮店“聚泉涌”(与人合伙)等。在县城的西门和南门外还有车马大店。一条南街不足两华里,崔氏家族的商铺、住宅、加工厂、作坊就有近百间房屋。如此规模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在太原县商界的分量和地位。

崔氏家族源远流长。周公封侯时期,封姜氏于崔地,姜氏因封地而得姓。明洪武年间,随着大移民的洪流,崔氏一支由先祖崔仁美带领,来到太原县,定居于县城南街仓门前。明朝以来,崔氏家族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严格家教、勤奋读书、真诚做人、负责做事,使得崔氏家族人才辈出,一百多年以来,各类人才相继涌现,层出不穷。他们或驰骋于商界、学界,或活跃于政界、军界。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勤俭、真诚、善良、助人为乐,不畏强暴,勇于进取、凛然大义和为国献身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受到乡亲们的尊重。这一时期,崔氏家族涌现出的杰出人才有:崔泰昌、崔毓瑞、崔毓瑚、崔若峙、崔若嵘、崔若峣、崔则温、崔若嶙。这八位人品出众,能力超群,助人为乐,匡扶正义,被晋源人称之为“崔氏八杰”。

崔泰昌行善不怠

崔泰昌,字子安,号眉翁,生于1820年。其幼年丧父,十几岁时,便挑起了持家重担。他为人朴实,待人慈惠,对寡母十分孝顺,对邻里经常帮助,对大事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光绪初年,山西大旱,灾情惨烈。山西巡抚曾国荃给朝廷的奏报中言“晋省遭旱灾……赤地千里,饥民五六百万之多,树皮草根可食者,莫不饭如殆尽。且挖观音土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大发,腹破肠摧,同归于尽。”到了1877年(大旱第三年),山西到处发生人相食现象。有吃死人的,有吃活人的,有的吃老婆孩子的,全省简直成了人间地狱。

清廷为了缓和矛盾,批准山西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为了使赈灾井然有序,朝廷要求各地要推举德才兼备的绅士出来帮助官府救济灾民。泰昌先生受命于危难之中,挺身于紧急关头。他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心,毅然接受县府救濟机关聘请,在自己还食不裹腹的情况下,担当起了救济灾民的重任。在救灾的日子里,他日夜操劳,不辞辛苦,有时数日都不着家。每次放粮,他总是饿着肚子亲自检查、监督始终。夫人见他疲惫不堪,劝他辞掉公务。他却说:“眼看着乡亲们饿死街头,我怎能忍心不管不顾!”

其时,北方几省都遭旱灾,山西最为严重,但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再加之民不聊生,盗贼纷起,拦路抢粮,有时从南方运来的粮食不能按时到达,还得派人催要和一路保护。

乡亲们每天饿着肚子,拖着病体在大街上排队,翘首以盼,然救济粮却迟迟不到。泰昌先生见此,决定冒着风雪,带人催粮护粮。天还不亮,泰昌先生就带着十几人离开县城。其时,朔风劲吹,漫天大雪,四野迷茫。泰昌先生顶风冒雪,长途跋涉,经过两天两夜,来到太安粮店,将粮食连夜冒着风雪运回。这次运粮非比寻常,功德无量,及时救活了一批面临死亡的乡亲们。当时泰昌先生已年过花甲,然为乡亲们的生存,竭尽全力,鞠躬尽瘁。运粮归来后,由于路上饥寒交迫,重感风寒,卧床十数天才愈。然声望却与日俱增。光绪丁酉大旱过后,为表彰泰昌先生功绩,山西巡抚曾国荃亲书“行善不怠”匾额送于泰昌先生。

泰昌先生不仅乐施好善,而且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非常重视。光绪十九年(1893年),太原县南关的龙天庙在原址上重建,众人推泰昌先生任经理,全面负责整个工程。那时他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然面对众人的重托,他信念坚定,不辞劳苦,奋力为之。从资金筹集到设计规划,从工程材料到施工队伍,无不费尽心思。从工程开始到竣工,他始终日夜坚守工地。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他要求从正心瓜拱星、外拽厢拱、万拱、十八斗等方面,尽可能保持原建筑风格,不能随意破坏。龙天庙建成后,有关专家称构架具有宋辽遗风。正殿建三尺高台基之上,以合《史记》中“尧之有天下,堂高之三尺”之形制。从其建筑风格上看,有合《清式营造则例》之特点。

大殿内壁画更让人耳目一新,奇妙的构图和绘制技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一副“星云布雨图”反映出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折射出民间对龙天爷的崇敬和祈求。作为民间祭龙的场所,每年的舞龙灯,抬铁棍,都以龙天庙为起点和终点,龙天庙与社火早已浑然一体。龙天庙已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崔泰昌先生为太原县城保存了一座不朽的建筑。

泰昌先生晚年与南街秀才王镛先生筹资,对桐树书院进行了修缮。清宣统元年(1909年),泰昌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9岁。

崔毓瑞智慧过人

崔毓瑞,前清秀才,排行老二,人称二先生。崔毓瑞先生机敏过人,善于经营。六兄弟中,虽然排行老二,但崔氏所有商号,家中大小事情,均由其做主。因二先生机敏聪惠,为人坦荡正直,平时乡民如有纠纷,都愿意找二先生解决。所以民间称其为“不戴官帽的县太爷”。

民国初年,有外地拉煤车穿城而过,行至南关,只听有人大叫:“不好了,猪儿被大车碾死了!”车把式一刹车,只见一小猪躺在车轮之下。突发事件使得车把式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听得一声冷笑,一个尖嘴猴腮,口叼水烟袋的人走了出来。此人阴阳怪气地说:“师傅不必惊慌,此事不难解决。这猪到秋后少说也杀了300斤肉,若是母猪,还能生一窝小猪,一窝下12头猪,一头小猪,少说也卖三十块。你看着办吧,是把车马和煤留下,还是出钱?”

车把式一听,知遇到恶人,赶忙打躬作揖,请求高抬贵手,然那人不依不饶。旁观者认为这是讹诈,但无人敢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将道路堵塞?”随着话音,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人走近人群。人们一见,自动闪出一条路来。来者乃崔二先生。人们向二先生说明事情原委,二先生听后微微一笑,向车把式大喝道:“你这赶车的,好不懂事,怎么能将马车赶到人家猪圈里?”

车把式一楞,然后哭丧着脸说:“老爷子,我的车是顺着道走的,怎敢往人家的猪圈里赶呢?”二先生听罢,把脸一沉,对那尖嘴猴腮者说:“这位兄弟,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家有小猪,不关在圈里,怎能让它跑到街上呢?官道本来是走人和车的,没把人家的车翻了就算你万幸了,你还不依不饶,成何体统?”

二先生说罢,冲着车把式说:“走吧,此时由我处理。”尖嘴猴腮之人自知理亏,也不敢申辩。二先生从身上掏出一块银元扔过去:“别干讹人的事,再去买头小猪吧。”尖嘴猴腮之人低头哈腰称谢而去。众人都夸二先生机敏正直。

“宝聚泰”是崔氏在县城南街的大字号。每天进出的货物数量巨大,工作十分繁忙。掌柜崔二先生经营有方,有条不紊。二先生在经营的同时,非常重视从各种渠道收集商业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指导经营。

有一年,二先生早上起来到西门外羊市上溜达。无意中从北路来的羊贩子口中得知晋北今年粮食欠收,粮价有攀升的可能。他想,今年晋南粮食丰收,粮满缺仓,而晋北却欠收缺粮。这个消息,晋中晋南各县的有关字号还不知道,如能将晋南的粮食收购,再卖到晋北,一定能赚一大笔钱。想到此,他当机立断,立刻回到字号收集巨款,南下买粮。二先生将晋中几个县的粮食买断后,转到汾阳,汾阳粮商见二先生连日奔波,衣衫不整,便以貌取人。二先生问粮食价格时,不愿意搭理。二先生见之,心中大怒,出得门来宣布,除了不理二先生的这一家外,汾阳所有的粮店的存粮全部买断,而且当场兑现。汾阳粮店不知二先生是何方神圣,经打听才知道是太原县著名字号“宝聚泰”的东家兼掌柜。原来不愿搭理二先生的字号听说得罪了太原县的崔二先生,急忙摆宴赔礼,然而二先生早去了晋南了。这家粮商为失去了一次难逢的买卖机会而自责不已。

不久,塞外传来粮价大涨的信息,然各县的存粮已被崔二先生现金买走。二先生此时却转手卖出,大赚一笔。从此各县商家都佩服二先生的聪慧和胆识,并告诫伙计,千万不可以以貌取人。

崔毓瑚艺震江湖

崔毓瑚,前清武举,排行第三,人称三先生。崔毓瑚自幼拜一异人为师,查拳、八卦、形意、太极,无所不会,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尤其善舞大刀。三先生所用的大刀乃镔铁所鑄,有八十余斤。舞动时风声四起,呼呼作响。他所练的刀法叫《斩将夺关72式》。据说是三国关羽所创,三先生舞动大刀时气不长出,面不改色。每次练完后,将大刀柄往地上一杵,足插得半尺有余。到夜间,三先生将大刀立于大门后,作顶门棍使用。

三先生中武举后,父亲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宾客。县城中衙门执事、地方贤达、绅士、所有商铺的东家掌柜和街坊邻居都来庆贺。

崔氏酒坊酿的酒闻名太原县。附近十里八乡卖的酒都出自崔氏酒坊。有一年七月的一天深夜,有几名小偷翻墙进入酿酒坊。偷了两篓酒后,由于墙高不便翻出,于是便企图打开大门将酒偷走。当他们来到大门时,见一柄大刀横立门后,在灯笼的照耀下,寒光闪闪。小偷一见大惊,他们以为被三先生发现,怕走迟了丢了性命。于是弃酒而逃。

有一次,三先生崔毓瑚到外村里看戏。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天气炎热,见一老者挑一担金黄大杏在戏场叫卖。叫卖声引来几个不三不四的年轻人。他们一边白吃着大杏,一边还不时在骂老者。老者见这些人不是好人,只好敢怒而不敢言。三先生见此,一股怒气油然而生。他大喝道:“白吃了人家的杏儿还要骂人,你们想干什么?”“狗咬耗子,老子吃了他的杏儿,关你屁事?”一个年轻人嘴里吃着杏儿,一边骂一边向三先生扑来。三先生大怒,一把拽住那人的手腕,借力一抛。年轻人一声惨叫,被甩到一丈以外。胳膊已经抬不起来。其他几个见状,便想一遛了之。“站住!赶紧向老人赔礼道歉,掏付杏钱。否则,他就是你们的下场。”三先生说罢,一脚猛踩向旁边的一石条,石条顿时被断为两截。那几个痞子赶紧付了杏儿钱灰溜溜地走了。

戏场里的人见到三先生的真功夫都惊呆了。人们不看戏了,都向三先生围来。三先生抱拳微微一笑,走出了戏场。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踩断石条的就是太原县武举人崔三先生。

有一年秋天,有一队镖车从晋南押送官银回太原。当时民不聊生,盗贼四起,路上极其不太平。沿途官府都接到巡抚指令,务必死保官银的安全。如果官银在哪里县域出事,该县令将革职下狱。太原县的任务是从徐沟县接镖,然后安全护送到太原府。

太原县令不敢怠慢,亲自到崔府请三先生护镖。三先生见父母官亲临诚请,不好驳面,于是允之。第二天,三先生点队出发。到了徐沟县办了交接手续,押着镖车踏上了回太原的路。三先生早就听说,从徐沟到太原,最不平静、最不安全的地面当数潇河一带。这里地面宽阔,秋庄稼长势茂盛,河边芦苇连片,一望无际,是强人出没之处。

镖车队伍一出徐沟城,三先生就让两名趟子手抬着他的大刀走到最前面,他骑着一匹枣红马,跟在后面。走到潇河附近时,突然从庄稼地里闪出数十人马,将镖车拦住。当前一人叫道:“你等众人,将镖银留下,速速退去,否则,不要怪我们心狠手黑。”三先生从马上跳下,走到前面,一抱拳道:“朋友,在下太原县南街崔毓瑚,今天保这趟镖,是县衙有令,得罪不得。还请朋友给点面子,放我等过去,交个朋友。倘若日后朋友遇到难处,尽管到太原县南街找我,崔某一定鼎力相助,万死不辞。”

那人一听前面站着的是崔毓瑚,便抱拳,答道:“原来是太原县崔三先生。三先生的为人和武艺我等听说过,得罪了。请三先生快快启程吧。哪天有闲,还说不定到府上讨杯茶喝呢!”三先生笑着说:“到时候一定好好招待阁下。”那人一点头,“三先生就此别过。”说完一挥手,领着数十人退回了庄稼地。三先生押着镖车顺利到达太原府交差。回到太原县后,县令要设宴款待崔三先生。三先生拱拱手,大步离开了县衙。

崔若峙举义报国

崔若峙,字鼎臣,又名崔世雄,生于1914年,早年就读于太原宏夺高中,从师乔家山。后就学于燕京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返回太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热血青年,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在太原柳巷,崔若峙和表兄张振镛(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建立地下联络站,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他们组织和领导青年学生贴标语、撒传单、破坏通讯设备、护送青年学生赴前线等工作。1939年该联络站被日寇发现,表兄张振镛赴延安,崔若峙则赴重庆。到重庆后,崔若峙加入了军统,被派往中美合作所兰州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委派到十二战区五原侦缉队工作。工作期间,崔若峙多次支助和掩护革命人士、民主人士转赴延安。

1940年,父亲逝世,崔若峙那时已经任国民党国防部驻热察绥军事督察专员。他闻父亲逝世,急忙赶回山西。崔若峙回晋受到阎锡山的重视。阎派专人到太原机场迎接崔若峙并护送回太原县南街家中。同时派宪兵第九支队布防保护。

父亲崔毓玑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灵堂前摆放着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和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孙兰峰的挽联和花圈。太原县政府解救团长张二善作祭祀主官,县长王根盛亲自参加。出殡时,纸扎、花幡、鸣更夫、打道鬼、十二像,仪仗、吹打队伍,足足有一里长。声势浩大,轰动太原县城。

抗战胜利后,崔若峙任国民党热察绥蒙中校联络专员,随着国民党十二战区转移,由河套到呼和浩特(绥远)、张家口、北平。到北平后,崔任军统二处上校副处长。1948年,国防部任命崔若峙为少将专员,再赴热察绥督战。崔若峙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已无回天之力,所以借故拒绝赴任。

北京和平起义前,崔若峙本可赴台湾或西撤,但他心里矛盾重重。他着眼大局,深知国民党内勾心斗角,现在远离大陆、远离亲人,逃往台湾也不会有所作为。十年前曾与共产党人表兄张振镛在一起,他们即是同学又是亲属,曾接受过共产党八路军领导抗日救国的正确方针理论。随后各奔东西,张振镛加入共产党已成高官。而他是效忠党国追随蒋总统,成为两股道上的车,战场上的死对头。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解放,如今又有几名省主席相继投诚。何去何从?只有报效祖国,投奔光明,才是唯一的选择。之后,崔若峙积极主动与共产党代表联系,于1949年2月9日参加了北平和平起义,并在起义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参加了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政治活动,走到了人民的一边。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崔若峙又被以国民党军统特务分子收监。195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崔若峙系军统战犯,按反革命分子被镇压。当时家属在法场上认领死尸未见。从而崔若峙的死成了一个永久的历史谜团。

1984年1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再审判决:一,撤销1951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对崔若峙的死刑判决;二,对崔若峙以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对待,历史罪行不应追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于1985年10月23日补发了起义人员证明书。从此对崔若峙是投诚起义的爱国将领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崔氏家族中又多了一位身份复杂、颇具传奇的爱国将领。

崔若嵘执教育人

崔若嵘(1908—1985),字晴岚,乳名福寿。崔若嵘幼丧双亲,靠兄长若峥的律师收入供养上学。193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电气专科,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太原县第一高级小学教师。任教期间,他与彭大鹏带领学生参加牺盟会组织的抗日剧社宣传等活动。为此遭日寇宪兵逮捕,被关押清源县惨遭酷刑。后来日寇苦无实据,加之崔若嵘为地方名流,也只好放人。1936年崔若嵘任山西西北制造厂设计处见习工程师,由于日寇侵华,生灵涂炭,后随厂迁往临汾。1938年回原籍经商。

崔若嵘憎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鼓励支持送堂弟参加了抗日工作。侄子崔则谦是大哥唯一的儿子,父母早亡以后,便由崔若嵘抚养成人。则谦乳名会中,毕业于西北联大历史系,曾在西安私立西南中学任历史老师。有人曾评价:则谦才高八斗,父子皆博学鸿儒,子如其父,刚正不阿,因不满胡宗南暴政,暗助地下党及爱国学生,1947年,崔则谦被胡宗南押至陕西汉中,秘密杀害。据晋祠86岁的郭云先生讲:崔则谦是他的姐夫,他从小经常来太原县城玩,受过姐夫家的不少帮助。记得姐夫在西安从事地下党活动时化名叫尔光。前几年,他还到西安专门去烈士陵园找姐夫的墓碑,然正遇陵园封闭维修,最后他通过查找咨询,找到了崔则谦烈士的生平介绍。

崔若嵘在太原县第二新民小学任教师时,与焦菊铭等爱国民主人士一道,抵制奴化教育,给学生讲《苏武放羊》《正气歌》等,以鼓励学生要有气节爱祖国。他还给学生编印反日教材,如《小人国》等。《小人国》内容有“小人国里样样小,说给你听不要笑,只要买到一尺布,可做衣服四五套……”借以讽刺日寇,发泄国民愤恨之情。学生们心领神会,读得眉飞色舞。抗战胜利后,崔若嵘任城关中心小学教师、校长。1946年阎锡山执行“兵农合一”政策,把不少青年抓去当兵。此时崔若嵘在太原县简易师范任教导主任,为了拯救广大青年,他尽力扩大招生数量,最大限度保护青年。这一年简师招附属初中生500名,次年又招400名。最大限度保护了一批青年不被抓去当兵。

解放前夕,閻锡山为了誓保太原,强令简师学生集结太原。在师生抵达太原后,食不果腹,衣不御寒。当时守城的士兵士气低落,不少下级军官也想为自己留后路。崔若嵘通过与这些下级军官疏通关系,带领广大师生分批分期越过封锁线,安然返回太原县。为广大师生免于战祸做出巨大贡献。

崔若嵘在简师任职期间,曾建立“苦学生制度”,以半工半学的形式,使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在校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免遭失学的厄运。崔若嵘1948年任晋祠完小教导主任,1950年任太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1951年任太原县政协秘书长,1952年任太原市第六区副区长。在任副区长期间,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常徒步登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在山区大兴水利,扎沟垒坝,受到山区人民好评。1953年崔若嵘任太原市救济分会教养科长,时为救助失足青年,开办纺织、纳鞋等工厂,使其有一技之长,重归新生活岗位。1955年后他任太原流沙坡小学、新城街小学、桥东街小学校长。1962年因眼疾退休,1985年病逝,终年78岁。崔若嵘一生性情耿直,不畏权贵,任劳任怨,执教26年,学生数以千计。他所到之处关爱学生成长,关系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好事、实事,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学生爱戴的老师,人民称赞的公仆。他逝世后学生送的挽幛挽联挂满大院,告别人流不断,送葬的队伍挤满街道。

崔若峣一心为民

崔若峣,字舜臣,生于1928年7月17日。其父崔毓玑,晚清秀才。崔若峣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入学后,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他为人处事豁达忠厚,又吃苦耐劳,年方十八,就被街民推选为南街街长。

上任之初,正值插秧季节。稻秧插上后如果不能及时浇灌就会枯死。而此时正逢多年不遇的大旱,晋祠水遇到大旱,水流本身就减少,再加上各村农田都需要水,分给南街的水流经其他村时常被截走,很难流入南街的地头。崔若峣见之,组织了南街几十条好汉,在他的带领下,日夜守护在水渠沿线。其他村欺负他年轻,仍然派人偷水。这时他下令,如再遇偷水人撵他不走继续偷水,就抓回南街,然后再交县府处理。如因此而出事,他本人承担全部责任。由于他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保证了秧苗及时用水,受到了南街人民的称赞。

1948年,太原县刚刚解放,崔若峣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联合四道街,组织群众,为解放太原运送物资,受到县政府的表彰。1950年,经民主推选,崔若峣被选为太原县第一届人民代表。1951年,上级调崔若峣到交通厅工作,后又调山西高级法院和省政法干部学校工作。

1962年,崔若峣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全家随着省级机关支援农业第一线下乡工作队回到故乡晋源。当时,南街水稻产量连年徘徊不前,有时还减产。这样除上缴公粮之外,人均口粮面临无法保障的境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崔若峣提出依靠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大打粮食丰收仗的意见。在50多年前提出科学种田,改良品种,谈何容易。崔若峣硬是不厌其烦给南街的领导班子讲改良品种、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使得他们接受了他的意见。1962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人们食不果腹。崔若峣顶着寒风,忍着饥饿,远赴天津农科院请教了专家,预定了优良品种。

第二年开春,崔若峣将订购的“实和田”“天津二号”、“遍地黄金”等品种取回,在试验田里试种,当年便获得了丰收。然后进行大面积种植,确保了稻谷稳产、高产。周边村子看到南街水稻连年丰收,都来南街调换稻种。南街村的优秀水稻品种在晋源地区得到推广,获得了丰收。南街被太原市评为先进集体。

社员的口粮保证了,但兜里没有钱,生活水平还很低。崔若峣利用多年在外工作的经验和人脉,利用采购员的职业,经过深思,向村领导提出在发展农业,以粮为纲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副业,在增加集体收入上做文章、下苦功。他的建议被采纳,他又不辞劳苦,远赴东北采购打草绳、草包机、大力发展稻草加工业。原来的稻草半分不值,是队里打完稻谷之后的丢弃物。购回打草绳、草包机后,村里成立了打草绳、草包加工厂,稻草成为重要的原料。进入冬季农闲时,家家户户都是搓草绳。崔若峣经常步行几十里,自带干粮,在太原市内所用草绳和草帘子的单位奔走联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南街村民搓的草绳和草帘子,经崔若峣推荐,进入太钢、太铁等大型企业使用,使得集体和村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日常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南街村民得以平安渡过灾荒。崔若峣功不可没,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之后南街村按片区分为五个自然小队,崔若峣分在第二小队担任会计和采购员。由于他处处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第二生产小队由一个基础较差的队成为一个经济较好的队,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崔若峣出生于地主家庭,旧社会还当过街长,自然是运动的主要对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被打成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人物,经常受到批斗。不仅如此,他还被扣上“地主分子”“反动分子”“历史反革命”“坏分子”等多顶帽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崔若峣默默承受着,他心里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事对不起南街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件事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为生产队引进优良品种,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为社员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他是有功之臣啊,怎么一夜之间竟变成不可饶恕的罪人?难道社会主义就是要人们贫穷?他心里极不平静,极不服气,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月里又能怎样?只能默默承受。

有一次,工作组召开批斗会,批斗崔若峣。会场内大型标语贴满墙壁,口号喊得震天动地。可就在轰轰烈烈,火药味充斥的大会上,竟有四个贫下中农站起来为崔若峣说话:“崔若峣确实为咱队里办了不少好事,难道那些好事都办错了?”经他们一说,整个批斗会笑声四起,工作组只好草草收场。崔若峣相信好人有好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在那大会批、小会斗的年月里,如果没有好多群众真心实意保护他,后果将不堪设想。1980年3月,崔若峣的问题得到平反,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山西省政法干部学校。后又任山西省警官学院会计,直到1989年离休。他一生勤奋廉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人厚道,不计名利,真诚豁达,受到工作单位和南街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崔则温舍身取义

南街崔氏家族不僅涌现出了武举人、文秀才、商界精英、起义军官、人民教师,还涌现出了革命烈士。崔则温就是其中之一。

崔则温童年聪慧敏悟,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他非常喜欢读书,一进书肆,必流连忘返,不舍离去。有一年秋天,县城唱大戏,热闹非凡。像则温这样年纪的伙伴,都在戏场里看戏嬉闹。而崔则温却拿一本书,悄悄跑到城楼上借着皎洁的月光认真阅读。戏散之后,已经半夜,家人到处也找不到小则温。后来他哥哥到城楼上找到他,只见则温已抱书靠墙而睡。

1935年,崔则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成中学初中部。在成成中学读书期间,由于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影响和帮助,他思想进步很快,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并经常在街头巷尾向市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还散发传单,演出活报剧,鼓动市民抵制日货、忠心报国。

七七事变后,成成中学迁到清源县,面对日寇入侵,崔则温奋不顾身,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抗日义勇队。即将奔赴抗日前线时,与父母辞别道:“孩儿马上要上前线了,不能在二老面前尽孝,等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后,再回家侍奉你们。”新婚不久的爱妻刘凤英顾大局,识大体,慷慨道:“你走后,家中的事情不用操心,有我顶着。你上前线后,要奋勇杀敌,不辱家门,我们等着你胜利归来。”

1937年11月,抗日义勇队改名为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奉命向吕梁山区转移。数日后到达离石县,被改编为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游击队第四支队,崔则温任一连三排七班政治班长。经过四个月的整顿训练,1938年2月,部队开往晋西北前线,投入了收复晋西北七县的战斗。崔则温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被提升为排长。部队在宁武县扩兵整训一段时间后,8月随李井泉支队北上绥远,开辟大青山根据地。当时的绥远,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的蒙古王公贵族响应共产党号召,坚决抗日,但也有些王爷们思想动摇不定。还有些王爷要死心塌地投降日本人。面对如此情况,崔则温遵照党的指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王爷们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部队在武川县西河子村驻扎时,崔则温被组织派到骑兵支队政治部工作。

1940年,组织上派崔则温和王定州、侯作桂等同志去绥东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根据地,为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绥东偏远,又远离主力部队,群众基础不是很好。崔则温带领同志们深入到陶林北部以及商都、兴和、集宁和丰镇等县,组织群众建立地方政权,组建游击大队袭击敌人,开辟了以东灰腾梁为依托的绥东抗日根据地。

有一次,崔则温带领游击队来到了古矿洲村,他们刚要进村,侦查员报告说,村内大约有一个排的伪蒙军正在吃饭。则温一听大喜,这正是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建立根据地的好机会。他指挥游击队悄悄地将敌人包围,然后他一声令下,几十颗手榴弹从房上扔向院内吃饭的敌人,顿时有十几个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崔则温高喊:“冲啊!”带人冲进院内,随手两枪,击毙两个敌人。其余敌人都跪地求饶。战斗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缴获了战马30匹,手枪、步枪30支。还有马刀、弹药等。这些战利品武装了游击队,使得游击队由20多人扩充到50多人。1941年7月,崔则温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到岱青山一带开辟根据地。不幸游击队中出了内奸,熟睡的崔则温等五名队员惨遭杀害。其时,崔则温年仅21岁。

崔若嶙忠诚为党

崔若嶙,又名崔万春,生于1910年。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仇恨贪官污吏,心忧国弱民穷,立志发奋读书,报效国家。1938年他便开始在太原县西门外一边经营父辈开设的“宝藏新”钱铺,一边阅读进步书籍,接受先进思想。自从日本鬼子占领太原县,“宝藏新”便成为西山下来共产党的秘密联络地点。崔若嶙与共产党人接触后,使他明白了不少革命道理,懂得了只有团结一致,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人民才有好日子过。

1939年秋,由于有人告密,“宝藏新”钱铺被查封。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找到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四区负责人的表弟张振镛,正式加入革命队伍。被组织安排到吕梁军区八分区,后任清徐县抗日政府事务长。管理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

由于太原县南峪疙瘩村有多处私人合伙的小煤窑,可作为政府安全可靠的物质储存之处。所以县政府财粮科由崔若嶙与田沛然负责长期驻守这里。当时群众送来的军鞋、粮食、布匹、医药以及各种物资,都在这里保存,并负责转运后方。一旦鬼子来剿山,军需物资不便转运,即可放到煤窑存储。所以这里既是县政府的秘密仓库,又是清太徐八分区的兵站。同时还负责保管县政府的印信、文件、布告、油印等材料。县常委们也经常在此举行秘密会议。崔若嶙任劳任怨,日以继夜地坚守在这里,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日本鬼子了解疙瘩村的情况后,认为疙瘩村仿佛是一把尖刀插入他们心脏。他们发疯地叫嚣:“捣毁疙瘩村,抓获郭老二(村上共产党员)。”于是鬼子多次组织偷袭疙瘩村。1945年农历十七拂晓时,日本鬼子包围了疙瘩村,由于汉奸带路,抓捕了郭老二。經鬼子严刑拷打,问八路军藏的物资在什么地方,郭老二坚决不讲。敌人用刺刀在他身上捅一刀问一声,上下捅了几十刀也未能使郭老二说一句真话。敌人气急败坏,无奈将郭老二杀死。崔若嶙也在这场战斗突围中受伤。但由于他任事务长期间,保障了白面、大米、食油、布匹和医药的分配供应,为太原县能从抗日战争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崔若嶙受伤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便要求坚持回到自己的岗位,后组织上考虑,派他去了吕梁剧社任行政科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剧社的日常事务。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组织上安排他到山西第一文工团,任后勤部长,行政科长,随后又调他到省政府所属的山西剧院任第一任经理。他工作认真负责,不出差错,受到人们的尊重。后因战争年代旧伤复发,不能坚持工作,组织上批准他在家休养,享受正厅级待遇,直到1982年离休。1999年崔若嶙逝世,享年89岁。

猜你喜欢

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山水新太原 综改显成效
太原:原来你是这样的
除夜太原寒甚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