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
2018-07-11李月峰
李月峰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与软件学院,江苏 苏州215163)
一、引言
远程教育的概念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到20世纪70年代末,包括国外的“开放大学”、国内的“电视大学”等远程教育形式,在远程教学的质和量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远程教育更多的采用“电子化学习”(E-learning)方式,教学模式也逐渐由“单向传递”向“双向参与”改变。[2]进入21世纪初,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远程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PC、SmartPhone)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近几年出现的以慕课(MOOC)、微课、私播课(SPOC)等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新形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4]移动学习的研究也从简单的技术应用研究到移动学习对学习者内在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中。
二、移动学习的优势及不足
1.移动学习的优势
移动学习兼具正式的课堂学习和非正式的闲暇学习的特点,使得学习者将知识理论外化为解决真实或虚拟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获得了新颖的情境化的学习体验,而并非传统课堂学习那样在固定场所学习固定框架中的知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传统的集中式课堂授课或者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要求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相对长时间学习,这种方式对场地和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便携式移动设备和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2)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目前,学界主流的“构建主义学习法”认为,只有当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将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5]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的这一代学生,对于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学习已经没有技术上的鸿沟。因此,利用移动网络设备进行课程学习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程资源库平台系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破学习内容、进度、目标、内容等的统一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进度。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了学习者的个性。
(4)消除心理负担,提升学习效果
移动学习无需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对一些学习者来说大大减轻了心理负担,避免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场面。
2.移动学习的不足
移动学习的一些固有特点,包括依赖于移动设备、移动网络、移动应用程序的功能、性能和以技术驱动学习等,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和深入思考,移动学习的随时性和休闲性会大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乘车过程中、在大街上等进行移动学习,周围环境对学习者的干扰因素很多,这样学习者就无法像在教室中一样完全沉浸于学习当中,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
(2)移动学习所建立的基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虽然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对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获取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环境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套优质的教育基础设施,并不能保证提供的是优质的教学资源,更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到优质教育。
(3)学习过程是个性化和情绪化体现,移动学习的特殊形式使原本学习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贫乏,因此带来情感交流的缺失,并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移动互联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必然会成为今后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为了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优点,避免移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的不利因素,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证教学。
1.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面对面教学与基本技术媒体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6]本文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和实施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将课程教学设计成三段式,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练习,学习过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具体的实施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课前预习: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利用课程资源库平台系统发布即将学习的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将任务推送到学生端移动互联网设备上,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视频观看、资料查找等方式自学相关知识,完成课前练习。同时,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库平台的大数据收集和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学生学习难点,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课中学习:采用线下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根据前期课前预习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并组织学生对预习阶段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
课后练习: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利用课程资源库平台布置作业练习,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学生通过完成平台作业,加深对课堂上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教师对学生问题的点评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拓宽思维。
2.混合式学习模式成绩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以简单的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对最终课程成绩进行评定,因其对学生成绩评定依赖的维度相对较少,对判定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改变传统的成绩评价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课程资源库平台系统,收集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测验成绩等数据,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分析,以便对一个学生的成绩做出更客观的判断。在本混合式教学模式成绩评价体系中,主要的评价指标被分成线上成绩、线下成绩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细分为8个子维度。并通过专业教师的讨论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确定了每个评价维度的权重,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指标
学生的最终成绩(S)可以用各项指标权重(W)和各项指标评分(I)的向量积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笔者以我院信息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智能手机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库平台,将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2016级1601、1603班共95位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作为参照,1602、1604、1605、1606 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表2、表3、表4分别是《智能手机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各班期终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最终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在表2中,各个班的考试内容相同、考试形式相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1601班和1603班的平均分要高于其它班级,说明整体成绩要优于其他班级,标准差小于其它班级,说明两极分化要优于其它班级。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1601班和1603班平时成绩与最终成绩之差要比其他班小,说明采用该成绩评价体系获得的成绩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表2 各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和标准差
表4 各班课程最终成绩平均分和标准差
此外,项目组还对1601班、1603班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其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调查表(单位:百分比)
从表5可以看出,采用移动互联网设备进行混合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方便程度、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知识拓展性、交流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或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移动互联网课程资源库平台系统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通过重新制定课程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评价维度以及权重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由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生个体、教学方式等,本研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权重比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