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1990~2017)*
2018-07-11苗薇薇戚晓妮张立新
苗薇薇,戚晓妮,张立新
(1.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东 日照 276826;2.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一、引 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4年中央农村会议提出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发展目标和任务。2015~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和其他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均强调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十九大报告又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农村产业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生产经营者将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以农业多功能为依托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产业在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链增值的过程(王兴国,2016)。农村产业融合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原则,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有助于引导农民自主就业创业(姜长云,2016),积极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延伸的产业链中(李国祥,2017);有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首魁,201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张立新等,2015),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农村产业融合领域自2015年起得到学术界重点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农业经营主体”(黄祖辉等,2010)、“利益联结机制”(郑立平等,2005)、“农民合作社”(孙超超,2005)、“家庭农场”(赵海,2015)、“农业产业链”(王萍,2016)、“农产品加工业”(罗凤来,2016)、“农村经济”(李凯,2016)、“农民就业增收”(邱天朝,2016)等主题展开,涉及学科较广泛。本文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做法和经验,采用文献统计分析工具SATI(刘启元等,2012)等,从文献时间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和关键词四方面,分析当前国内学术界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就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关注的问题和方向提出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统计来源跨库高级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期刊论文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和会议论文库,检索条件为:发表时间介于1990-1-1至2017-12-31,检索主题=“农业融合”或“农村产业融合”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选择精确匹配方式,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6日。剔除重复文献、学者介绍、会议通知、稿约和访谈等非研究性文献,共检索出1 022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方法
采用基于文件计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可视化分析是通过计算机并辅助人工操作和软件操作,分析大量数据间关联性,由此绘制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示数据分析过程和数据链走向的一种方法,是文献计量学常用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程序如下:首先,以EndNote格式批量下载检索的1 022篇文献,保存为记事本格式,将其导入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第一步,将样本文献转换为中国知网数据格式,保存至新文件夹;第二步,抽取指定字段信息(年份、类型、来源、作者与关键词),再做频次统计;第三步,利用频次抽取的文献关键词与作者构建选项为30的共词矩阵,保存为Excel格式。最后,借助软件Ucinet和Netdraw开展可视化分析,生成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文献作者分布共线网络知识图谱、关键词凝聚子群图谱和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199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CNKI收录的以农村产业融合为主题的1 022篇文献各年度发文量见表1。其中,1990和1991年发文量为0篇,1992、1997、2004和2006年各1篇,2017年截至12月16日达412篇。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波动递增趋势,具体分布呈如下阶段性特征:1990~2010年为缓慢递增阶段;2012~2014年为较快增长阶段;2015~2017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2016年较2015年发文量翻一番。表明学术界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热度逐渐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体现当前学术界研究方向密切结合国家“三农”相关政策的特点,表明国家政策引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2017年10月18日~24日召开的“十九大”继续强调“三农”“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并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创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强调继续扩大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参与程度和利益获取问题,强调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创业的引导作用。预测2018年“农村产业融合”将继续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
表1 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各年度发文量 (篇)
(二)文献类型与来源分布
分析文献类型的目的是呈现信息来源,文献信息来源可表明涉及文献发布渠道种类的广泛程度。本文以“农业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村产业融合”为主题抽取得到三种文献类型,按载文量排名分别是期刊论文949篇、硕士博士论文58篇、会议论文15篇。期刊文章发文量最多,表明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关注度较高,且期刊类文献具有一定学术权威性和代表性,借鉴价值和研究意义较高。文献载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见表2,排名前4位的期刊为:《农业工程技术》46篇,约占文献总量4.5%,该期刊旨在提高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增强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竞争力;《吉林农业》36篇,约占3.5%;该期刊主要关注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经济、农学农村教育、农业科学等方面问题;《农村工作通讯》29篇,约占2.8%,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农业类专业学术期刊;《江苏农村经济》25篇,约占2.4%,该期刊主要聚焦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宣传有关农村的政策方针、调研探索、服务体系等内容。总体而言,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发表以农村产业融合为主题的文献256篇,仅占该主题期刊类文献总量25%,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主题的期刊类文献分布较广泛但集中度不高。从发文期刊看,载文量较大的期刊层次普遍偏低,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主题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载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
(三)文献作者分布
发表农村产业融合主题相关文献数量3篇以上的作者共24人,统计结果见表3。整体看,作者单人篇数发文数量相对较低,发表3篇论文以上作者共24人,共发表文献96篇,约占样本文献数量9.4%。发表论文居前的是国家发改委技术与产业经济研究所兼任暨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姜长云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芦千文,发文量分别为14篇和9篇,被引次数分别为174和19。其中,姜长云主要关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施方法、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作用、完善农村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新办法,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芦千文则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做综述,并以安徽为例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文献被引情况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姜长云、李启平和马晓河,分别为174次、65次和40次。其中,李启平篇均被引次数最高,姜长云总被引次数最高、发文量最多且发文期刊多为CSSCI期刊。
表3 发表3篇以上相关文献的作者统计
图1为相关文献作者分布的共线网络知识图谱,矩形框面积表示发文量,矩形框间箭头表示研究学者间合作程度。由图1可知,农村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研究者涉及学科较广泛,但大部分研究者仅发表1或2篇文献,仅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方面的某一层次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和透彻分析,未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系统研究框架,更缺少研究问题结果反馈与追踪,不利于政策调整和有效方案提出;少数研究人员处于合作状态,两人合作文献9篇,三人合作5篇,四人合作2篇,研究者间交互合作非常少,仅四位学者存在交互合作关系。表明该领域研究者分布较零散,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
图1 相关文献作者分布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关键词词频统计列表
本文研究主题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被检索文献中“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融合发展”“三产融合”等关键词统一以“农村产业融合”代替。使用SATI软件抽取关键词字段,统计结果显示共2 064个关键词。限于篇幅,表4仅罗列频次位列前30位的关键词及其词频统计结果。初步分析可知:“农村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农业现代化”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位列前3位,依次为601、115和111次,均高于100次;“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农业发展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化”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位列前10位,均为40次及以上;“农产品加工”“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农业”“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农村”“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等关键词出现频次相对较高,在30次以上;“乡村旅游”“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农业转型”“农业旅游”“全产业链物联网”“城乡一体化”“第六产业”“农业竞争力”等关键词出现频次相对较低,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关键词在未来两三年内会高频次出现。
表4 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关键词频数统计
深入分析可知,上述高频关键词分别体现四类不同含义,其中:“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农业产业体系”等关键词主要体现农村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关键词表征农村产业融合组织形式或实施主体;“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性改革”“全产业链”和“农业转型”等关键词体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竞争力”等关键词体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农村产业融合组织形式或实施主体、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
2.关键词凝聚子群分析图谱
凝聚子群分析可寻找关键词中相似程度较高的网络小群体,总结可揭示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和分类模块。将SATI软件Rows/Clos选项中的“知识单元数”设定为30,点击选取“共线相似”[Co-Occurrence Matrix(Similarity)],得到共线相似矩阵,将相似矩阵导入Ucinet软件做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农村产业融合高频关键词凝聚子群图谱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大致分为四类主题结构:(1)农村产业融合理论及融合主体,包括“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合作社”9个关键词。(2)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包括“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体系”“农业转型”“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6个关键词。(3)农村产业融合的功能,包括“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经济”“农民就业增收”“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物联网”8个关键词。(4)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包括“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农村”“乡村旅游”“农业”“农业旅游”和“第六产业”7个关键词。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提及的部分主题展开相关理论阐述与政策分析,涉及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新城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链、农业多功能和农业新业态)、融合的主体(农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融合的功能(农民经济增收、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延伸)、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但主要侧重于理论与政策方面,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及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探索与跟踪研究。
3.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共词分析用于探讨一个学科或领域内研究热点及边缘效应,其基本思想是以高频关键词作为节点,分析研究热点由中心节点位置逐渐向外减弱的趋势。中心节点是核心研究方向,而关键词间共线性关系作为节点的连线,线条越粗代表关系越密切,矩形框越大表明研究重点越突出,矩形框层次越接近且连线越多代表两者相关关系越强。将共线相似矩阵导入Ucinet软件后作可视化(Netdraw)分析,得到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农村产业融合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
由图3可知,“农村产业融合”位于共线网络图谱圆心位置,是网络重要节点,也是文献研究主题方向。“农村产业融合”外围共五个网络层。与“农村产业融合”连线较粗且距离较近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和“休闲农业”,即农村产业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休闲农业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处于第二三层次的关键词有“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等,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升级及农村产业融合实施主体,主要是农业内部的融合与发展问题,是该领域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处于第四层次的关键词有“家庭农场”“农业竞争力”“新型城镇化”“全产业链”“农业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和“农业转型”,主要涉及农业产业链向外部延伸拓展的作用和结果,农村产业融合领域的相关研究对此关注度虽较低,但这些主题基本属于相关学科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产业经济学、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等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中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处于最外围的关键词有“农村经济”“农民就业增收”“第六产业”“农业旅游”“现代农业”“物联网”等,主题较零散,关注度较低,原因是这些关键词与其他层次关键词存在一定语意重复和交叉,或其他关键词语义延伸。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分析表明,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发展较快,研究热点也相对清晰明确,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问题的深入挖掘,研究内容有待向相关领域进一步交叉和延伸,尤其要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路径的研究,加强农业产业链升级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就业增收、利益联结、农业信息技术、乡村生态与绿色发展等相关问题间的交叉研究,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的发掘和借鉴。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检索以“农村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从发表时间分布、来源期刊、文献作者及高频关键词等方面作可视化处理和分析,结论如下:第一,1990~2017年,农村产业融合主题相关研究经历从无到有、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过程;第二,相关文献类型以期刊类文献为主,相关文献在期刊中分布较广泛,但载文量较高的期刊集中度较低;第三,发文量较高、被引次数较高及发文期刊层次较高作者仅限于个别学者,绝大部分作者发文量较少、引用率较低且论文发表期刊层次不高,学者间交互合作非常少,未形成高水平专业研究团队;第四,高频关键词分类揭示当前学术界关注热点主要集中于四方面: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农村产业融合组织形式或实施主体,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五,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知识图谱表明,现有相关研究以“农村产业融合”概念、理论及利益联结机制探讨为重心,向产业融合主体、产业融合功能、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形态等外围主题扩展,从农业内部产业整合研究逐步向农业产业链外部延伸和交叉融合扩展。
(二)研究展望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研究涉及学科领域和学者分布较广泛,但该领域研究尚处于经验借鉴、政策解读、现象分析及理论摸索阶段,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拓展和深化:
第一,加强中国特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国农村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差异性较大,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理论、模式和经验,应在批判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国乡村发展所处阶段,结合中国农村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中国农民的素质状况,构建中国特色农村产业融合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主体培育与合作机制、农村产业多功能生成机制等问题。通过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机构研究,通过科研项目招标、政府政策咨询、农村产业发展项目咨询等方式,引导不同学科和不同机构学者间交流与合作,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专业团队。
第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与返乡人员创业研究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形式,为农村返乡人员创业提供载体和机会并提出新要求。返乡人员将积累的资金、经验、技能和关系网络运用于农村创业中,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返乡人员创业间存在耦合促进关系,可从两方面将两者结合研究:(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返乡人员创业的引导与支持机制研究,包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军人等返乡人员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张立新等,2016)、创业学习、创业能力和创业模式等问题;(2)返乡人员创业对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的研究,包括返乡创业人员经验与技能如何嵌入农村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中,并进一步丰富农村产业新业态和新功能。
第三,开展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及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涉及多元参与主体,各主体如何获取所需技术、信息和服务,必然影响各主体参与质量与积极性,同时影响政府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及平台建设的研究。具体而言,即加强搭建融技术指导、创业孵化、市场信息、金融服务、政策咨询等多元信息与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户及个体、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孵化机构、龙头企业及金融机构等主体在参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和信息与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各主体在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中功能定位研究,引导、激励和规范多元主体协同服务供给政策思路及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