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考试与评价问题的思考
2018-07-10代宇倩
代宇倩
【摘 要】当前,中小学考试与评价的改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对待。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及时总结考试与评价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着力解决考试与评价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完善考试与评价的方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考试 评价 新课程
对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提出的要求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验,及时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切实重视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
一、考试与评价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发生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教师经过培训与实践的尝试,通过亲身参与实验的广大学生的实践,认识到评价应该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在评价过程中开始采用多主体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逐渐淡化学生之间的竞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一些学校也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开始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诸如成长记录袋、观察与访谈等质性评价形式,改善了过去评价双方的不平等地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评价不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发展而评价”。
2.对评价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差
新课程改革强調,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习的信心。于是,在评价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尽各种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如 “你真棒!”“很有进步”等评价口号响彻课堂,小红花、小星星的奖励在小学低年级段更是“铺天盖地”。在热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就是评价吗?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表扬吗?激励就等于发展吗?显然,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意义不大,对评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形式化的理解,还缺乏对评价本质及其功能的深入思考。
3.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局面,过程评价、质性评价的形式开始受到重视,但是真正能够促进发展的、具有实效性的评价方法并不多。体验与探究、创新与发展、表达与沟通、合作与分享等素质的表现性评价并没有广泛推广应用,还只是体现在英语和语文学科中的一些对话、表演等形式,而在其他课程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二、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对策思考
1.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发生变化
学生评价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仅重视学习成绩、思想道德品质,还包括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再以教学效果作为唯一尺度,?评价内容已涉及到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交往能力等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评价形式上,传统的纸笔测验一改过去枯燥无味、脱离?生活实际的面孔,开始关注题目的生活性、趣味性。书面测验也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途径,课堂观察、教学日记以及成长记录袋等评价形式开始进入教师的教学实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受到了教师们的关注。教师评价则强调以自评为主,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给教师带来的不安全感,让教师能在积极参与评价中自觉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些课改实验区甚至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多元”、“分项”、“分散”、“激励”的发展性评价模式。
2.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实验区在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与探索,主要有:(1)很多学校和教师改变了过去过分关注结果的观念与做法,重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用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方式即时和动态地了解学生。有的教师还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以便于考查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2)很多学校和教师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主要做法是:依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资料,在学期评价或学年评价中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3)有些教师对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在某一领域的表现进行不断的评价和前后比较,借此判断学生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有待改进的问题,并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教师和研究人员要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实践中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以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考试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总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形式。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以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行业专家及社区代表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清楚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发展的不足,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成长。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学生合作完成具体地工作项目,使学生逐步形成合作的意识、团队精神,并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与合作者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建立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群众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制度,使教师能够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之,考试与评价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考试与评价改革需要与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制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对考试与评价改革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反思,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李玉芬,.关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考试与评价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4).
[2]田晓宇.基于PISA的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