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
2018-07-10陈娟张秋东
陈娟 张秋东
[摘要]文章从耗散结构基本原理入手,详尽地考察了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进而提出应该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符合耗散结构理论要求,积极营造开放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构建高职教育管理原理平衡系统,促成良性的系统内部互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耗散结构
[作者简介]陈娟(1983- ),女,重庆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张秋东(1985- ),女,贵州台江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四川 成都 61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新媒体视域下成人学习者跨平台多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ZA024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3-0049-05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需求结构逐渐在调整,高等教育也必然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当前,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层次性更加丰富,维度更加多元,变量更为复杂。高职教育系统虽然表面上具有活力,但仍跟不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最终也影响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经典的理论视域,诸如协同学、突变论与混沌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对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可谓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即以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为主题,以期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耗散”即系统消耗能量,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论、突变论统称为“新三论”,其最初是由比利时科学家利高津教授创立,他将所有的宏观系统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将具体的系统运行情况以及其平稳状态,分为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对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而言,必须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交换来获取物质和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组织现象,从而使得其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然后到较高有序的发展状态,而耗散结构正是对这些情况的综合分析。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进行信息的交流与物质的获取,并将之引入负熵流,系统正是在这个交换之中,才使得自身的生命得以延续。第二,系统必须要远离平衡态。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使系统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这也有利于系统处于非线性区域。第三,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要处于非线性区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系统的相关效应得以产生,使得协同得以实现,以保障系统自组织现象产生有序。
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是迥异于平衡结构的,这样才能实现其有序的时空结构,而其发展的动力则是由系统内部有能力的耗散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提供的。对耗散结构理论而言,其关键在于判断是否处于“有序”,而 “有序”与“无序”的判定则由“熵”来体现。 “熵”是资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关注系统内部分子热运动混乱度的量度。系统的混乱程度与熵的程度息息相关,而有序性则是熵减小与降低的直接性因素。对于高职教育系统而言,熵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闭塞空间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有效能量的逐渐减少,而无限能量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且出现不可逆的现象。
二、耗散结构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条件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耗散结构理论的运用,要求不仅要综合各个子系统之间职能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将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的相关因素都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开放性的系统,因而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开放系统的建立
耗散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开放是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开放能够使系统利用要素动力将不确定性传导出来,促使体制机制效果得以叠加和延迟,使高职院校系统内部自发产生出“熵”,并且使高职院校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信息的传递和能量的交流,这时的负熵流小于0。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大于0这种情形的系统需要众多的信息、物质与能量承载,而外部环境的引入则能使得具有正面效應的负熵创造有利条件,使得高职院校本身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而孤立的存在则会增加熵值,以至于最终达到无序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教育主体的师资队伍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实现互相交流和接触,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本身的发展水平。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开放的人才系统,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心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提升其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行业技能和实践技能,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建立开放的人才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开放的人才管理机制,如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使得师资队伍能够健康发展,从而不断丰富教师的组成结构,使教师的引进渠道更加丰富,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更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远离平衡状态是促进耗散结构有序之源。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来源与内部物理性质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促成了系统与外部持续发生交互作用,使得负熵流得以抵消并形成自身熵,成为其有序发展的方向;平衡状态与近平衡状态的物质因为系统内部的物理特性,使得其负熵流趋近于零,使其处于封闭的状态而难以产生新的结构。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系统应该远离平衡状态,即管理队伍本身、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各个院系之间、区域之间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因素使高职院校能够与外部发生极为广泛的联系,并且呈现出巨大的涨落区间,而这也是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要弥补的。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系统本身必定会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因为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管理队伍会存在人员的流动,而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才使得其远离平衡状态。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程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近亲繁殖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不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管理队伍,都是来自本地或者对口学校的人才,从而使得管理与教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学术水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都不能有很大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成为大势所趋。这才使我国职业教育真正步入現代化发展阶段,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办法相继出台,使得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潜力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
耗散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或者成为耗散结构的深刻动因。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与外部环境有着极强的联系,而且自身也有着较强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具有的资源优势使自身管理并非简单的职能相加,而是通过教师、管理人员等多重因素所组成的,有着极强的整体合力。这种整体合力成为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各个子系统之内。
现代管理理念下的“人”作为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主体,因其受情感、心力、智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不能准确地拿捏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不能进行线性计算,只能采用非线性的关系来进行描述。非线性作用会将“人”具有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从而能够准确地分析随意性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随意性又会受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系统本身的限制,进而对这种随意性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干预,使其不会产生质变,从而使高职院校本身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自组织关系,推动其耗散结构的形成,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向着纵深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耗散结构理论的践行路径
耗散结构理论中,熵理论揭示了高职教育管理者必须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协调性。以该理论为指导来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主要发现以下问题:首先,系统内部一些过时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的组织机构架构、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不畅通的信息渠道,以及有关政策因素等,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系统正熵得以增加;其次,单纯从高职院校教育系统的出发考虑管理问题,忽视了教育管理与外界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系统进入到无序的状态之中。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育系统应该尽量达到低熵状态,并且保持在低熵的状态情况下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对高职教育系统合理地进行教育与管理,从而协调好高职院校与外界各要素、高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高职院校管理者之间、高职院校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使得约束能够做到行之有效。要促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耗散结构形成,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营造开放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要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本身的总熵变小或者逐步趋近于负值,就必须使整个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状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大量引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负熵能够对抗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自身的熵增,实现两者在同一系统内的中和,进而保障其处于相对有序的状态。但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职称与薪水问题。高职称的人才引入时,必然需要提供高薪水,这虽然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的发展,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新引进人才的高薪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鉴于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开放性的建构,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打破人才引进在地域上的局限性。局限不仅仅是一个人发展的障碍,也是一个组织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打破的思维惯性。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打破局限性,不仅要关注国内人才的引进,也要注重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跨地域、跨国际的交流、合作与管理。
第二,以产业动向为依托,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内在驱动力。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又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这要求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必须以产业动向为基础,加强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才能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台阶,开辟新的职业教育阵地,促进其教育管理队伍的进一步完善,也使得自身系统更为开放。
第三,注重资源的整合,产、教、研、政相结合,拓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渠道。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政府引导等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多方统筹协调,才能将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与发展共赢的目标。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平衡系统
耗散结构的形成关键在于远离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稳定结构,并在动态之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之中寻求发展,最终逐渐建立起新的平衡。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而是涵盖了诸多的因素,诸如发展与效益、理想与现实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教育管理平衡系统:
首先,探索建立相对科学与合理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以此来对高职院校各个阶段的发展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从而保障发展能够有着明确的标准与方向。
其次,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之中,要注意适当地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将贡献和业绩作为竞争与激励机制建立的基础,在提升人才积极性的同时,保证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并使整个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保障其系统的升级与活力,最终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良性互动
任何一种管理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高职院校也必须充分地重视“人”这个主导因素。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高层教育管理者应该在开放性的系统之外,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引导。即做到“下达”,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充分传达到被管理对象之中,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及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白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能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并向著一个目标奋斗。
第二,服务。即在教育发生和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队伍必须使高职院校的任何一个决策和举措都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全身心地为高职教育管理服务。
第三,规范。即高职院校的发展本身会存在诸多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影响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高层管理者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规范,将不合理的因素降到最低,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呈现出耗散结构,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对等。即无论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开放性建立过程之中,还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竞争与激励机制的执行过程之中,都必须做到对等,不能有任何偏私,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发展,最终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五,交流。即高职院校要切实关注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状况,切实关注教育质量发生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之间都能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保障每一个环节的发生与发展都能做到行之有效,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一个环节的缺失。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优质的教育管理队伍,进而保障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要求要将熵值减小从而使有序度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能够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朝着良性而健康的方向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高职教育系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以耗散结构审视和观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是极有必要的。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挖掘人的因素,使开放性成为发展的助力,综合运用合理而科学的手段,将现代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等诸多目标融为一体,从而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丛彬彬,王银银.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1).
[2]林宁.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现代高职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4(10).
[3]卢美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0).
[4]卞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6(29).
[5]孙东屏.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路径探究——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6]贺蓓蓓.高校教育管理的现代转型——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诠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8).
[7]肖冬梅.耗散结构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赤子:中旬,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