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模式——新时代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8-07-10许松

职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技工院校

许松

摘 要:本文针对技工教育的特点,结合荆门技师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确立“一流标准”、深化“二大试点”、培养“三型人才”、突出“四项创新”、落实“五化常规”、强化“六大措施”的专业建设荆门模式。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专业建设 荆门模式

国家进入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新需求对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必须树立新理念,开启专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一、确立“一流标准”

专业转型要坚持对接世赛、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推进,确立建设一流专业、锤炼一流师资、打造一流院校、培养一流人才的“一流”目标,各系部要制定一流专业建设方案,用一流标准引领和指导专业转型升级。

新时代必须要有新理念,“一流标准”诠释现代技工教育新文化、新理念。当前专业建设存在“一个突出矛盾、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

“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传统技工教育老思维与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冲突,这是一种文化冲突。

“三个不平衡、三个不充分”即品牌不优、系部间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特色彰显、培养能力发挥不充分;学习培养与前瞻性研究间不平衡,先进培养理念、成果使用不充分;队伍建设新老教师间发展不平衡,老教师对新教师传帮带不充分。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要摒弃“坐、等、靠、推”的思想,改变“凑合、将就、应付”的低标准,打造“主动、高效、优质、精益求精”的高标准。专业建设要始终站在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高度,让学生实现从 “上技校,谋饭碗”到“树立自信、追求梦想”的华丽转身。

二、深化“二大试点”

技工院校要全面深化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和一体化教学改革“二大试点”工作。这“二大试点”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的重要举措,包含了运行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等一系列课题,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这两项工作,要深入、持续地做优、做精。要深入调研,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实际,进一步扩大试点专业范围。试点工作要重点选择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形成课题和经验、适时进行全面推广。

三、培养“三型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双创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使得单一技能型人才将逐步退出现有岗位。专业转型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面对无限发展的技术和无所不能的智能时代,专业培养要让学生始终站在产业技术前沿,人才培养更应聚焦学生的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高端制造業的发展,操作、调试、维护智能设备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大批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需求。

四、突出“四项创新”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为此,专业转型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各系部结合本系部各专业实际和特点,采用“校中厂”“厂中校”“3+X”“订单班”“学徒制”“学校+企业+项目”“弹性学制”等形式探索“三进四对接八共同”双主体工学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施全面中级与高级贯通、高级与技师贯通,畅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让学生获得对技术更系统的认知和更有深度的拓展学习机会,全面提升人员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向中高端发展上发力,让学生能占据智能时代的新岗位,成为未来现代产业的担当者。

2.创新专业调整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专业实际,创新专业调整模式,探索动态设置与调整机制。招生专业每年调整一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届调整一次,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对接的产业和企业进行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进行动态调整。

专业设置要传承过去的优势,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的需求,服务于政府重点项目和中心工作。

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知行合一为目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方式,构建“363”荆门特色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以“三围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六要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要突出教学过程的“三特性”(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

4.创新师资培训方式

以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打造名师工程,通过“引、育、激、留”等形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234”师资培训方式,即两个载体(校本研修+企业实践)、三种手段(讲课+说评课+竞赛)、四种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线上学)。

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开展一体化教师评选与认定,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五、落实“五化常规”

教学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检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1.教学管理规范化

一是教学规章制度完善,教学文件齐全;二是建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三是严格教学纪律。

2.教学实施科学化

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探讨最优课堂结构方式,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提前写好教案,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教具)。

二是不断提高“七项”课堂教学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启发技能、演示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三是驾驭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四是致力于“四基”教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训练,基本应用),抓住课堂教学核心。

五是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3.教研活动常态化

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每周(月)组织集体备课、听课、教学观摩、校本研学等教研活动。

4.教学检查定期化

教务处牵头建立“日查周检月考”检查制度,明确教学检查内容和标准;督导处要根据教学检查、巡查结果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业务指导。

5.考核评价多维化

改革学业考核评价办法、考试内容和方式,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变单一闭卷考试为多元化考核。

六、强化“六项措施”

1.提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招、引、培、压”等形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2.建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平台

以建成世賽基地或示范性实训中心为目标,推进实训室系统化的建设,强化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场地等硬件建设,加强实训室运行管理和效能建设。

实训室力争要具备四项功能,即教师的课改平台、学生的实习平台、承接企业生产加工平台、技改和创新项目的研发平台。让学生成为一流的学生,让教师成为一流的教师,让企业出现疑难问题找学校。

3.强竞赛——加强师生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激励学生技能学习热情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检验技能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要以技能大赛为标准,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4.抓文化——抓实工匠精神培育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技工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环节,是技工教育的新使命。

一是用好文化育人,厚植工匠文化;二是用好德育课堂,认知工匠精神;三是用好德育管理,渗透工匠精神;四是用好专业教学,体验工匠精神;五是用好实践活动,感知工匠精神;六是用好榜样引领,传递工匠精神。

5.精管理——推行积分制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细致地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和工作业绩,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每一个工作细节,在专业建设和学院工作中全面推行积分制管理制度。积分制管理制度可以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新动能。

6.树品牌——树立重点品牌专业

深化重点品牌专业建设,着力解决牌子不亮的问题,全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精品课程,打造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一系部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

要加强专业建设的交流与观摩,各系部之间要形成“赶、超、比、拼”的良好局面,建设专业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成果突出、教学质量好,并在省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作者单位:荆门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技工院校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