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道青城(外一篇)

2018-07-10锦梅

雪莲 2018年6期
关键词:青城

锦梅

佛愿望清净,道成就洒脱!

我喜欢清静,欣赏洒脱。青城天下幽,何况下了雨。去青城的路,夹在云雾叠翠的草木之间,藏在牛毛细雨中,一片清凉。你没有理由不爱上她的青色葱茏,葳蕤清幽,并理解了此名的由来,而不只在一堆枯死的典籍里逡巡。

进了山门向左,草木茂盛,楠木成林。正迟疑间,一曲《高山流水》越空而来,琴声苍茫,如觅知音。循声而去,一亭阁立于绿荫浓翠之间,原木留皮为柱,老木为依,生树构架,枝藤缠绕,树根为凳,随势造型,一白衣女子,清秀隽丽,伏案低眉,若有所思。女儿因学萧缘故,奋然前行,我连忙紧跟示意不便打扰,所以才得以近观。只见案牍檀香缭绕,那女子只管抚琴,似渐入佳境,全然不顾周围来人,如仙女绝尘,如置身画中,是为“天然阁”。我喜欢了阁上的字: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字好,意境更好。把登山问道之人那种依恋与不舍,许诺与期待,活脱画出,且又意犹未尽。说的何止是自然的景象,简直是心灵的神会。有一种怅惘之美。

青城果然名不虚传。长满了草木,容纳了云雾,像一副烟雾迷蒙的山水画。人在画中游,零零星星,不显山不露水,同行的走远了,招呼一声,雾里就有了蒙蒙回声,王维的诗画,不但插上了翅膀而且配上了音。鸟鸣山更幽。回声送来鸟鸣,满山清脆。似百灵婉转,如画眉清脆,四处悠扬。走到山腰,看到卖哨的男女小孩,向游人炫技,惟妙惟肖,才恍然大悟。但不知为什么,此举不但不招人厌恶,反而讨人喜欢。生意做到这份上,就有了情趣,是为生活一种。

山道上人迹寥落,只我们大人小孩四人,拐角时,却见一凉棚在山崖处,辟地一角洒扫除庭,几张竹桌竹凳,像有意无意地等人歇脚,细看,又见一案凉粉小面,井然有序且干净素洁,既无吆喝也无嘈杂。一对七旬夫妇,童颜鹤发,随意闲话,声音极小,如不留意,你根本听不到他们的轻声呢喃,如莺声似燕语。人便入画了。此景,如再不坐坐,就辜负了一片美意,胃肠都不答应。这哪里是肠胃的要求,是景致和心情的邀请。

果然清爽。面细汤宽,葱绿椒红,入口细滑,口齿留香。夫妇俩只管笑语吟吟唠嗑,碗盘告罄却并不留意,心思似不在生意。不像大多数摊点污秽杂乱,只剩下满脸讪笑,热心过火得让人心烦。一问得知,儿女都成家立业在外,夫妇退休赋闲,便辟地搭棚,既温习居家手艺,又观景散心,是谓疗养。

夫妇求得身心舒畅,我吃得身心受益,连连称道。

老子五千言道德讲的可不就是个人的处世吗!青城至此,一路都是好心情啊。

我心里一阵大喜,一路步履轻盈。

是天师洞的那棵民间赫赫有名的“白果大仙”吸引了我。

是一棵银杏。奇特的还不止一千八百年的树龄,是银杏树腰身间密集悬垂“钟乳”,形态迥异,如槌、如笋、如锥。我爱银杏,爱她高大雄伟的树身,洁净素雅的叶片,更爱她不受凡尘干扰的意境,和 “中国的菩提树”之说的禅意。

“仁者寿”。庄子的寓言里,用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楚地冥灵者诠释寿之外不得绝对逍遥的寓意。

不说别的。用长达两千年的时光,缓慢长成一棵高大而坚定的树,这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寓意的传奇。万千枝叶窸窣,千年光阴流转,如果可能记录,该是一本厚重的树写的典籍。

我的心里再一次对树充满了敬仰。

令人好奇的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树用自身无以言道的分泌,向一代代世人印证了些什么呢?谁又能洞悉自然这无声的语言。

答案似乎只有张天师。因为,传说张天师在洞中盘坐,无意间看见山下广畴平野,林盘村舍,难以神定。于是,在殿前亲手种下这株银杏,种下时,这株树一夜之间飞长十丈,如一道绿色屏风,锁住山的灵气,张天师终得大道。

传说不可求证,但自东汉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求道传道羽化,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和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不争的事实。千年银杏见证了这个过程,并迎送了路途之上多少求仙问道之人,恐怕只能树以叶计了。

和国人视为正统而发扬光大的儒家和历史上因皇家重佛而下诏广建庙宇的佛家相比,道家的地位永远无法僭越国民积极向上的思想,而致使唯一产自我国本土的道家,一直以来香火不旺。但这并不妨碍文化的自觉。

一条文化的石阶将视线引向更幽静深远的意境——

缠着藤蔓的南瓜,在苔藓湿滑的裸露处似乎还透着新鲜,抱了竹简慈眉善目似妙不可言的老翁,手持芭蕉扇若有所思的弥勒,安然戏嬉的人猴,拽着兽耳倒骑瑞兽乐不可支的兄弟,子拔父力吃奶的劲头,骑兽凝望的夫妻,人兽合力摔跤的父子,或沉思,或摔打,或合作,或共視,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表情,便是面带微笑。我仔细看了每一尊小巧的雕刻,体态线条流畅,神情憨态可掬,诙谐幽默,浑然天成。没有一尊露着忧戚和过分的欣喜。于是人又痴了,雕凿之人有着怎样的修炼,才有手下如此不疾不徐沉着的美丽。

我醉心于人与物妙趣横生又和谐共生的生活姿态而神往不已。

石栏并不肤浅,殿堂却更深刻。

从古朴宏伟,别具一格的石狮、麒麟、独角兽,到镂空花刻的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色彩鲜丽的芙蓉、荷花、孔雀,明代木雕屏花;从唐玄宗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的唐代刻石,到张大千、赵蕴玉的碑刻;从于右任的匾书,到徐悲鸿作品《国殇》《山鬼》的石刻;似乎传递了一个信息,文化才是道家细水长流的香火,有穿透时光的力量,就像这千年银杏,谁能和他一起从容!

一棵树濡养了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又从自然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恕我孤陋或偏激。我以为自然与人文相濡以沫,互惠共生,历来是道家的启示。

“银杏千年征道性;青城一洞试幽深。”银杏阁上沈钧儒的楹联一语道尽天师常观与青城的渊源。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好一个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古人早就洞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密,遵循自然的规律,其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性的选择。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我敬畏佛家的宽厚慈悲,仰慕儒家的积极用世,而最令我心仪的却是道家庄子的逍遥自在,那种持竿不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潇洒与从容。

柔弱处世。逍遥于江湖的庄周,早就洞悉了“无逃乎天地之间”“游刃有余”养生的秘密,正憨态可掬地在汪洋恣肆的寓言里深情陶醉,竟然忘了饿着肚皮。

“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寓言是莊子的江湖,也是他抗衡这个世界的道。你看他,忽而鲲鹏鹪鹩,忽而涸辙之鲋,忽而乐鱼之乐,忽而钓无鱼之钓,忽而草庐织鞋,忽而洋洋洒洒,既高冷地俯视一切,又激情盎然地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十足的诙谐幽默。老子,“生而发白”,名副其实,两人一庄一谐,旨在给穷困者指一条出路。

集殿堂的庄严与外廊的诙谐于一体,是常观陡梯栏杆上那些石雕的精灵,启发了我并愉悦着我。你不能不深受庄子的鼓舞而欢欣。

“道在养生”。此碑像一块巨大的戒尺,醒目地矗在心上。养生,就是养性啊,常观就是达观,该作如是观。

上清宫就少了常观的情趣而多了些说教的艰涩。许是有了蒋中正的演绎和他手书的三个字,也少了些清净。

“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冯玉祥,于右任一文一武,也未将“大道无为”诠释个一清二楚,两人似乎竭尽全力而终究空洞。

还是鲁迅鞭辟入里:“——尚无为而仍欲知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不愧是民族之父,洞若观火,一眼看穿老子心底千年深藏的阴暗和机密。

“滴水穿石”,“强梁者不得其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

“柔弱胜刚强”。是非颠倒的浊世,只一句就言简意赅说尽了处世的“精髓”。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老子,到底是老于世故的学子。无论是磐石与滴水,还是牙齿与舌头,无论是个人与环境的应对,还是文化与政治的掣肘。权力至上的社会,能够被迫生存下来且活得有滋有味的,可不就是心智愚弱吗?强梁者的血肉早就灰飞烟灭做了先驱。

上清宫道德经堂里,老子的八十一章《道德经》,是虎着脸正襟危坐讲浊世的明哲保身和柔弱处世,和千年楠木(老子李姓木)相映成趣,有一种不可言传的魅力。

本想带着一肚子城府,骑青牛西去缥缈的老子,到底被迫立下了五千言道德,楠木经风沐雨终成天地佼佼嘉木,也算功德圆满。青城草木,想来大概只有楠木与老子道德媲美吧。

其他,无论是将军冯玉祥,书家于右任,还是画师张大千、徐悲鸿,都是杜甫笔下的“青城客”吧。李白,连客都不要做了,要不,早年修仙了道,遍访名山大川的他,在青城怎么没留下丁点痕迹。也许这正是李白得道的潇洒。

云深不知处啊!

白水秋风会禅意

拜佛要去峨眉。

怀古,白水,茂真,道宏,惠远,纯白,别峰。光听听这些禅师的名字,就够美妙神往的了,何况“峨眉天下秀”。像一个女子,云雾洗去了世俗的脂粉,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清丽。

在浓荫掩映的山林里穿行,沿阶便是女子的衣带了,随意而飘逸。我以为,和其他的山头一样,峨眉也只是佛家修行的场所。进了山,才发现,白云生处有人家。沿途的山里人家,如闲云,如野鹤,或侍弄园里的果疏,或漫不经心地打理着茶摊。正值暑期,时有十一二岁的女孩,拿萱草之类说不上名的草,编了草扇,小鸟,响器之类的玩意儿,换几个零花钱或是学费?先前一颗舒展自如的心有了些许的折皱。但孩子们脸上,丝毫看不出日子的艰涩。

人被路牵着,到了白水普贤寺。

虽是清晨,但寺前已人头攒动,香火缭绕。台阶上有名的无梁砖殿就古老地在那里等候人们的观瞻。殿前巨大的香火炉,心灯焚烧的油海里,一片灯火辉煌,人人想点亮心里的灯盏,照亮前世今生。谁的前程又能一片辉煌?

佛说,放下。佛殿里看不见狂妄和自大,能够进入殿堂的人都持有一颗敬畏之心,是有佛性之人吧。依然是小心翼翼,依然不敢作声。佛殿的木门永远向众生大开,就像这座山,从菩萨显像宋太宗下诏铸像起,一千多年的时光,佛敞开古老的胸怀,接受过多少人的参拜呢?佛无时不接纳众生的皈依!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庄重而又自然地端坐于无梁砖殿内的六牙白象背上。双眉清秀弯曲,两眼含神平视,神态既安详和蔼,又华贵美丽。宝座下的白色大象,俯首贴耳,温文尔雅。

于是想起,早年出家的我姨,还是居士时说过的话。说她每到一座寺,看到菩萨慈眉善目的样子,禁不住欢喜的冲动,而每每拥抱不已。我就琢磨,佛中有尊欢喜佛,莫非说的就是这发自内心自然的愿望?

世人因关心俗世的温暖与得失,打扰了佛门的一片清净。大家在导游的蛊惑下,为了所谓的福气,争相抚摸白象的右腿。使本来清净的殿堂,却带进了太多世间的尘埃,拥挤而聒噪不堪。佛法上说,万事里有事,有理,有因,有果。佛家讲因果,俗世也讲福祸相倚。人生如寄,弹指间锦绣成灰,“万钟于我何加焉”?参透人世的佛,更在意心灵的关照。所以佛案永远只是清供,静水,心灯,鲜花,香果 。但俗人在世,永远不满于自己的满足,所以永远是诉求第一。求儿子的、求财路的、求婚姻的、求一个正处的。永无止境的诉求,像无数看不见的魔爪,只能撩拨欲望的野火。结果正如灵官庙司命殿的那副楹联所说: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幽默而讽刺。

这就是我们俗人的执迷,佛像只是一种督促我们反思的符号。

我已经打扰了佛的一片清净,还有什么理由祈求于佛呢?

菩萨法里,教诲“知恩图报”。那么,这一次参拜,我的功课是,学会感恩。感谢上苍给我那么仁慈而开明的父母,善良多情的兄弟姊妹和蕙质兰心的女儿。

我不能再奢求什么了。

可在白水秋风,我又怎能无视茂真禅师深广的佛性。

据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峨眉山区天花流行,许多患儿因无有效的药物治疗而死亡、致残。茂真大师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潜心研究医治方法。最后,他用痘痂皮作疫苗,吹入患者的鼻孔种痘,结果达到了免疫作用。茂真大师称这种免疫方法为“人痘接种法”。此法于十六世纪传到俄国、日本和阿拉伯地区的國家,十七世纪传到欧洲各国,比英国医生琴纳泽詹纳1796年第一次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

为了纪念茂真大师为人类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峨眉山佛教协会根据峨眉山市政协提案的建议,在万年寺的巍峨宝殿内为茂真大师塑立花岗石雕像,以供人们瞻仰。

“入世者聪,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业者觉”。佛是大觉者,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圆满的人。

佛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理性是佛性的印证。一个健全而理性的人才会闪耀佛性的光辉。那么,救万众于水火之中,功德无量的茂真禅师,便是那洪水里的诺亚方舟,是体恤人间的血肉正佛。

令人惊奇的是殿内顶部的装饰竟然是飞天藻井,和西部敦煌毫无二致啊。从黄沙漫道艰辛的西域,到满目叠翠安逸的蜀地,几千里地的距离相隔,无论是佛祖的修行,还是俗人的愿望竟心有灵犀地一致和默契。那么,飞天这个共同的意象,是昭示佛祖涅槃的过程,还是表达人们修行的终极愿望呢?还是当时的人们共同想象和审美的结果呢?没人告诉我个中的缘由。

太晦涩了。步出殿堂,还是听一段白水秋风自然的禅唱吧!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白水池依旧,那台久沐佛法,慕李白仙风道骨遂生琴瑟相投之意,借广浚禅师之手,鸣天籁仙乐以馈知己之遇的通灵宝琴“绿绮”,还能夜夜唤来蛙女的伴奏吗?

美啊太美妙了。我既痴迷于白水秋风与“凉亭抚琴”美妙的缘分,也迷醉于“客心洗流水”会心的禅意。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意境。那么,我又为何如此的贪痴?甚至呆傻。

我又一次糊涂了。

剩下的路,想走捷径,但现实告诉我,这绝不可能。峨眉山路,上上下下,像思想的反刍,得付出心力和脚力的磨砺。

翠竹掩映的路,清幽,寂静,像某种意境,有种荒败的美。

叶落石阶风自扫,雨沐清音阁无声。到了清音阁,空中飘起了细雨, 烟雨中的清音阁,空灵得只剩下那一声质朴而懵懂的木门声,涩涩的。清静得没有一支香火。清音阁,如此清凉的美丽,是你对我付出疲累的礼物奖赏呢?还是你着意坚守的禅意!

我的脚步惊起一片沉寂的时光,恰似繁花落尽。

一路无语。雨中赶路的脚步声,啪啪作响,又零落如泥。无意中,错过了伏虎寺,天意错过,继续行程。终于到了山脚赫赫有名的报国寺。

“普于一切佛刹中示现,于一切世间中安住、教化。”

从嘉州屡奏普贤显相,宋太祖遣内使往峨眉庄严瑞象。到遣中使张仁赞赍黄金二千两,于成都铸普贤铜骑象,供奉于白水之源的普贤寺。峨眉山这座骑着白象的佛瑞,从此便成为普贤礼佛讲法普度众生的道场。由峨眉金顶,山腰普贤寺和山脚报国寺组成了佛法僧三宝。清净是僧,平等是法,觉是佛。我等浑浑噩噩,佛之金顶峨眉,自然无缘接受佛光的洗礼,即便云开雾散而在万年寺,无论是茂真的救赎,还是广浚的琴声及伴奏的琴蛙,是法对众生平等最好的诠释。报国寺便是普贤为修行的僧开设的道场,只有保持内心的清净,才有修行的道行。

这是普贤菩萨为僧人和有缘的香客设置的道场。

唐高僧玄奘当年入蜀,住成都空慧寺,于成都受具,后登临峨眉山,参礼普贤道场,相传九老洞高僧授玄奘佛经一册并佛偈四句曰:

付汝般若舟,慈悲度一切。普贤行愿深,广利无边众。

玄奘得偈豁然开悟,坚定了赴西天求法取经的信念。

又说,玄奘西行之路上,有一次路经一个寺院,听到里面有人在大声哭泣。他走近一看,发现是一个全身糜烂的和尚在哭。虽然玄奘深知路途遥远、凶吉未卜,但看到这个和尚很可怜,他没有继续赶路,而一直呆在寺院里为他治病。后来,那个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玄奘才辞别前行。临行前,和尚送给玄奘一本梵文经典以示感谢,那部梵文经典,就是著名的《心经》。

据说后来的路,玄奘一路随时都在阅读这部经,尤其是在遇灾逢难时,只要他一念这部经,一切便逢凶化吉。人们传说,当时的那个老和尚,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原来如此。是普贤道场醍醐灌顶的启示,坚定了玄奘西行的壮业。而于懵懂有相的俗人,又有什么启示呢?

金碧辉煌的屋宇和藻井,香烛鲜花缭绕的安静肃穆的道场,供养气势恢宏,贡献美丽清澈。偌大的殿堂里,除了游人的气息和目光,一个个柔软干净的金黄丝绒蒲团,像无数安静而寓意无穷的意象,井然有序地等待有缘之人随意修行。一位气质高雅而又衣着素朴的中年女子随机坐了一个蒲团,安然做起了功课,声音窸窣,像梵音,轻轻缭绕。面相温和,神态安详,像一朵金光下款款盛开的莲,波澜不惊。诗意和佛性交辉的刹那,殿堂里充满了禅意。与此同时,宽大的走廊上,一个素面清秀的妙龄女子,一身素衣,拿了一卷经文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来来回回飘逸,像一朵云。我一时受了感动,心里一阵温热。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这一次擦肩,已美丽永驻。

猜你喜欢

青城
醉爱青城
论“青城水烟”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2019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到访青城武术国学夏令营
咏青城
青城山偶得
你有一封情书请查收:蝉鸣之夏,美景万千
青城履道
青城小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