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18-07-10史晓红
史晓红
(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山西 太原 030012)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等特点[1]。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约有90%的脑梗死患者会并发偏瘫,有40%以上的此病患者会并发严重的偏瘫且预后较差[2]。此病患者在发生偏瘫后若长期卧床可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约60%的脑梗死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以来,如何对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其身心状态一直是进行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3]。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畴。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若能因人、因证、因时制宜地对其进行辨证施护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预后及生存质量。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1995年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推荐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后出现偏瘫的症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在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3例,女22例;其年龄为40~72岁,平均年龄为(66.3+4.4)岁;其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6.2+2.2)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3例;其年龄为40~74岁,平均年龄为(65.3+4.6)岁;其病程为3~13年,平均病程为(6.1+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降低颅内压、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凝集、保护神经功能等常规治疗,在进行治疗期间对其实施病情观察、康复功能训练、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穴位推拿 在对患者进行穴位推拿时选取其脾俞穴、太冲穴、大椎穴等穴位作为主穴,并根据患者发生偏瘫的部位选择相应的辅穴对其进行推拿。为发生上肢瘫痪者选取肩贞穴、肩井穴和手三里穴作为辅穴,为发生下肢瘫痪者选取绝骨穴、风市穴和环跳穴作为辅穴,为发生面部瘫痪者选取下关穴、太阳穴和地仓穴作为辅穴。根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辨证的情况为其采用按、揉、㨰、推、拿、擦、搓等手法进行推拿,2次/日,5~10 min/次。在对患者进行推拿时结合运用轻重、刚柔、补泻的手法,以取得调和气血、舒经通络的作用。
1.2.2 针刺调治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对其进行中医针刺调治,以获得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的效果。对于发生上肢偏瘫者,选取内关穴、尺泽穴、曲泽穴、少海穴、极泉穴等穴位对其进行针刺。对于发生下肢偏瘫者,选取其冲门穴、涌泉穴、阴陵泉穴、行间穴等穴位对其进行针刺。患者若有气虚的表现可加用血海穴,若有口眼歪斜的症状可加用地仓穴及四白穴。在各穴位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法运针,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
1.2.3 中医辨证用药调治 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采取活血化瘀、滋阴潜阳的治疗方案,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对患者进行调治,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随证加减用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药物组成及用法是:半夏4.5 g,天麻、茯苓、橘红各3 g,白术9 g,甘草1.5 g,水煎服,每日服一剂,分2次服下。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及用法是:生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3 g,水煎服,每日服一剂,分2次服下。
1.2.4 饮食护理 《内经》中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畜为宜,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护理人员可遵循这一原则,在为患者使用副作用较大的溶栓药等药物进行治疗期间,为其合理地安排日常饮食,使其摄入充足的营养素,以提高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患者若有气虚的表现可让其服用黄芪粥进行调治。黄芪粥的制作方法是:将30 g的黄芪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加入100 g的大米中熬煮成粥,在每日早晨服用一次。患者若有脉络瘀阻的表现可让其食用洋葱、山楂、萝卜等具有活血、理气功效的食物。
1.2.5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病”。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在辨证施护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情志护理,根据其个性特点及心理状态为其采取移情易性、情志相胜、清静养神等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
1.3 观察指标
1)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FMA评分的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MBI评分的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A)评价其发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FMA评分、MBI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其FMA评分、MBI评分相比较,P>0.05。与接受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FMA评分、MBI评分均较高(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FMA评分、MBI评分均较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FMA评分、MBI评分的比较(分,s )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FMA评分、MBI评分的比较(分,s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t1=5.144、t2=7.253。
阶段 FMA评分 MBI评分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护理前 41.24±1.29 39.40±2.12 35.59±1.12 34.14±1.23护理后 76.23±2.17* 64.35±2.45 84.32±2.05* 66.38±1.29 t值 15.392 11.242 18.435 14.230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评分、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其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P>0.05。与接受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SAS评分、SDS评分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SAS评分、SDS评分均较低(P<0.05)。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评分、SDS评分的比较(分,±s )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SAS评分、SDS评分的比较(分,±s )
阶段 SAS评分 SDS评分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对照组护理前 64.21±3.13 62.18±2.79 62.12±2.15 63.08±2.18护理后 34.25±1.44* 50.12±1.16 43.23±2.30* 54.39±3.07 t值 13.634 6.345 11.166 4.682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理论,提倡为患者因人、因证、因时制宜地进行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学的这一理念与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病情康复的规律相契合。在对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实施穴位按摩、针灸、服用中药汤剂、中医辨证饮食调节及情志调节等中医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发现,对此病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可取得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的效果。杨梅[4]等认为,按摩大椎穴、肾俞穴、脾俞穴等穴位可调节患者脏腑的功能,提高其抗病能力。对此病患者进行针灸调治能“唤醒”其病灶周围处于麻木状态下的神经细胞,改善其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医认为,阴阳气血失衡是引起诸病之源。对此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心态,使其体内脏腑的阴阳气血恢复平衡的状态。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对脑梗死并发偏瘫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其患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改善其不良情绪。
[1] 章金玉.分层级中医护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中的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4):179-179.
[2] 许倩瑜.脑梗死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6):47-48.
[3] 刘威.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脑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2):158-160.
[4] 杨梅.中医护理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