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效果分析
2018-07-10冯道娟
冯道娟
(四川省建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患者在受到多种因素长期持续的影响下其大脑的血流量不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而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此病患者的病情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诱发血管性痴呆,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大多是由血虚肝阳上亢所致,应采取补血活血、平肝潜阳的原则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四川省建筑医院收治的10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44~82岁,平均年龄为(61.7±6.5)岁;其中有男性29例,女性25例;其脑供血不足的病史为1~8年,平均病史为(3.2±0.6)年;其本次发病的时间为1~13天,本次发病的平均时间为(5.7±1.5)天。治疗组患者的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为(61.3±6.9)岁;其中有男性31例,女性23例;其脑供血不足的病史为1~10年,平均病史为(3.5±0.8)年;其本次发病的时间为1~11天,本次发病的平均时间为(5.2±1.0)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在每晚睡前口服,每次服5 mg,每天服一次,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在此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每次服4 g(首次用药时服8 g),每天服3次,连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的时间、用药的总时间、治疗的总有效率、用药前后其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善情况及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情况。血栓前状态的指标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值及快速抑制酶(PAI-1)值。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用药后,患者的头晕、肢体麻木、头痛、乏力等症状彻底消失,其睡眠状态完全恢复正常,无失眠或白天嗜睡的症状。显效:用药后,患者的头晕、肢体麻木、头痛、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有轻微的失眠症状。有效:用药后,患者的头晕、肢体麻木、头痛、乏力等症状有所减轻,有轻度嗜睡的症状,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略受影响。无效:用药后,患者的头晕、肢体麻木、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其病情在加重[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总时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接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的时间和用药的总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总时间的比较(d,±s )
表1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脑供血不足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总时间的比较(d,±s )
组别 例数 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 用药总时间对照组 54 30.37±5.25 42.09±8.23治疗组 54 22.58±6.91 33.67±8.12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2.3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善情况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AI-1、t-PA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接受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PAI-1的水平较低,其血清t-PA的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善情况(ng/mL,±s )
表3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善情况(ng/mL,±s )
注:#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P<0.05; *与本组用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AI-1 t-PA对照组 54 用药前 58.13±6.58 14.73±4.20用药后 44.61±5.10* 19.76±4.41*治疗组 54 用药前 57.68±5.35 15.09±4.85用药后 36.95±5.29*# 23.28±5.34*#
2.4 两组患者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6%(3/54),对照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5%(10/5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受损是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血管内皮可分泌多种血管活血物质(包括NO、前列环素、缓激肽、ET-1、血栓素A等),并可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4]。血管内皮在受到损伤后,其释放的ET-1及血栓素A会明显增高,血管的收缩能力会随之增强,进而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发现,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关键[5]。此外,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与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血栓前状态也叫易栓症,是指在多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异常的改变,其纤溶功能下降,其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损害。可见,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取调节血管内皮的功能及控制血栓前状态等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呆病”、“健忘”等疾病的范畴。“气血亏虚,血行无力,必停留而瘀”。根据这一中医理论,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在治疗时应采取调补肝肾、活血化瘀、安神健脑的原则。养血清脑颗粒是在中医经典古方“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在此方中,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为君药;熟地黄具有养血滋阴补肾的功效,为臣药;珍珠母、决明子有平肝止痉的功效,为佐药。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补肾活血、行气通络、平肝潜阳之功,使患者的脑窍得以充养,进而改善其眩晕、头痛等症状[6]。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川芎中所含的川芎嗪具有降低血管中内皮素的水平、增高NO的水平等作用,对缺氧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归具有促进纤维蛋白原的溶解、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等作用,可明显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状态[7]。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较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其血栓前状态,而且可降低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黄炜,闫仲恺,李素丽,等.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病机新认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3):359-360.
[2] 王红梅.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60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2,30(1):49-50.
[3] 魏玲莉,余雪.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小脑顶核刺激前后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参数及脑电图地形图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6,37(14):2168-2169.
[4] 姚存姗,舒刚明,高连生,等.血浆中特定磷脂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178-180.
[5] 张宪忠,高磊,刘成龙,等.四虫通络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194-1195.
[6] 吴浩.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晕和头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25-2326.
[7] 刘涛,刘维红.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12):189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