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河西地区区域地质发展史浅析
2018-07-10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图1 纳赤台及邻区构造-成矿演化示意图(据潘彤等,2006)
由下至上:1-元古宙(万宝沟期)洋盆,玄武岩高原壳幔混合;2-下古生代昆仑造山带隆起期;3-下古生代隆起剥蚀,构造引起成矿物质交换;4-华力西-印支期主要构造-成矿期;5-喜山期成矿保存和破坏期。构造-成矿事件主体为:铁、钴、铋、金、铜、钼、镍等矿产。
构造线主体为北西西向,构造变形强烈,同时伴随有岩浆侵位、区域变质及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且多期叠加与改造。自太古宙以来,区域地壳在多期次水平“开、合”运动与垂直震荡“升、降”运动反复交替转换过程中,历经吕梁、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以及喜马拉雅多期次复合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尤以晚印支期造山奠定区内构造基础。潘桂堂等基于多岛弧盆系观点,划分属于东昆仑弧盆系、南昆仑结合带,对应三级单元分别为北昆仑岩浆弧(Pt3-Pz1)、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Pz1),其后进一步将南昆仑结合带修正为康瓦西-南昆仑-玛多-玛沁对接带,相应三级单元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Pz1)修正为布尔汉达结合带。
一、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弧盆系与康西瓦-南昆仑-玛多-玛沁-勉县-略阳对接带结合部,构造线主体呈北西西向,东昆中断裂带横贯调查区中南部,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岩浆活动强烈,出露地层以古元古界结晶基底、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以及三叠系碎屑岩-火山岩建造为主,具有良好的铜、金、铅锌、镍等有色金属、贵金属矿成矿条件。
二、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一)前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在加里东运动之前,柴达木地块南缘(纳赤台)昆北、昆中带的位置尚未分化成现今的南北构造格局,两者同属柴达木地块南缘。其经历前寒武系古陆裂解-聚合。中元古代时期清水泉附近开裂,形成规模不大的小洋盆,至新元古代该洋盆关闭。柴达木地块南缘裂解出苦海古陆,在小洋盆闭合过程中,形成了新元古代花岗岩。柴达木南缘此次开裂活动,对东昆仑地区产生了局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纳赤台以东地区的昆中东段(图1 Pt期)。
(二)中新元古代万宝沟群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研究区万宝沟群局限分布于昆中断裂以南、昆南断裂以北的东昆南复合拼贴带中。万宝沟玄武岩的年龄数据显示万宝沟群经历了从中元古代末形成到新元古代震旦纪这一漫长的历史。据研究,万宝沟群玄武岩显示了大洋板块内部的大洋玄武岩高原特征,与中元古代末期的地幔柱构造活动有关,因大洋板内玄武岩活动受地幔柱控制,该地幔柱活动区在远离柴达木地块的大洋中。玄武岩高原台地并未露出水面,形成后没有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水下玄武岩台地接受了后期的碳酸盐和碎屑沉积(图1 Pt期)。
(三)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加里东期的柴达木盆地南缘大洋进入原特提斯洋阶段,整个构造演化进入重要的转折期,此时柴达木南缘已经演化成活动大陆边缘,并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岩浆活动。可以划分出沟-弧-盆体系、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复合拼贴带(图1 O期)。随着新元古代末期超大陆的裂解,纳赤台地区演化也进入非常活跃的时期。在柴达木南缘的南部形成海沟,而在昆中断裂和昆北断裂之间的昆中(通过纳赤台地区)一带演化成活动陆缘弧,而昆北一带形成弧后裂陷。在万宝沟群之上还发育早古生代的纳赤台群,而纳赤台群火山岩很有可能形成于万宝沟玄武岩高原的弧-盆体系中。在万宝沟大洋高原的拉伸区,形成了一套热水沉积建造-硅质钠长质岩。
万宝沟大洋高原在晚加里东期拼贴、增生到柴达木地块之上。随着洋壳的进一步俯冲,万宝沟大洋高原沿昆中断裂的位置拼贴到柴达木地块之上。万宝沟大洋高原拼贴、增生的结果造成昆南复合拼贴带形成及东昆仑早古生代弧后裂陷槽闭合。加里东期运动以后,东昆仑地区南北三分的构造格局已经形成。
(四)华力西-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华力西-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时期进入古特提斯海演化阶段。华力西期与印支期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华力西与早印支处于连续演化过程(图1 C-Q期)。晚古生代区内为活动性大陆边缘,形成有一套钙碱性火山岩,是巴颜喀拉洋俯冲形成的岛弧火山岩,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巴颜喀拉洋最终闭合,形成钙碱性岩浆弧和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带,为俯冲作用形成的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并且伴随巴颜喀拉洋的消失,陆-陆碰撞开始形成钾玄岩系列岩石,并同时形成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是一个连续演化的过程,反映了巴颜喀拉洋连续的俯冲过程。从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开始,随洋壳俯冲作用,形成了与之有关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直到早印支期(三叠纪初),巴颜喀拉-阿尼玛卿洋闭合,整个东昆仑岩石圈加厚,并上升成陆,此时该区进入陆内活动阶段。
研究区进入印支晚期以后,开始发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幔源岩浆活动广泛,尤其形成一系列铁镁质-超铁镁质侵入体,绝大多数以小岩株和岩脉形式产出。所以,印支晚期是研究区构造体制从挤压造山作用向造山后拉张作用转换的重要时期,控制了区内幔源、壳幔混源岩浆活动和大量热液矿床的形成。
三、结语
1、将区内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归结为前加里东期构造演化阶段、中新元古代万宝沟群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阶段、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华力西-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阶段四个阶段。
2、运用几何学、运动学划分了各断裂带具体结构物质组成、断裂发育及其走向连接、交接等空间结构,各主要断裂带总体呈均北西-近东西向分支复合复杂网结状结构,并具有早期韧性剪切,现今多表现为脆性变形特征。
3、基本查明了构造样式的分布及其发育程度、组合形式和交切关系,研究了区内构造单元划分的划分。
4、结合前人资料,进一步综合研究论述了区内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表现形式、活动类型、高原隆升等,丰富了区内构造运动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