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粥冷花落香消殒,浮生若梦聚悲欢
——文人沈复笔下芸娘的生活观

2018-07-10嵇元江苏省作家协会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芸娘沈复苏州人

文/嵇元 江苏省作家协会

清乾隆时,苏州画家徐扬画了一幅名叫《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长卷画,反映了当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其实在这所谓“盛世”,既有生活滋润的人,也有生活紧巴者。其中有位曾住在姑苏城内著名园林沧浪亭旁的沈复。沈复字三白,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虽他也自称“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但因没有参加过科举,只能做教馆、入幕这类工作谋生。

沈复这样的低层文人,在苏州不知凡几,但他写了一本自传体的《浮生六记》,因文笔清雅,叙事真实,在文学史上有其一页,作者因而被人记住,特别是他的妻子陈芸娘,更是因其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被林语堂赞美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姓陈,名淑珍,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年龄大沈复十个月,因此是表姐。她出身于“家徒四壁”的贫苦人家,在世风影响下,也追慕清雅精致的生活。嫁沈复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以所费无几的穷办法应对之。于细微处体现出清雅,透露出热爱生活的诗意,而且也颇合养生之道。

《浮生六记》书影

喜欢食粥:此中有真意

芸娘和沈复从小就暗结情愫,在沈复13岁时,沈母替儿子和芸娘定了亲,两人因喜得佳偶暗自欢喜。那年冬天,沈复堂姐出嫁,沈复跟着大家“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芸娘家贫,为体贴心爱的郎君,宵夜只留有一点热粥,但饱含着满满的温情。

苏州是鱼米之乡,出产的稻米品质佳,吃粥是苏州人的习俗。我曾和过云楼年逾八旬的顾笃璜先生谈起食粥事,他说他们家解放前也是每天早上必食粥,家中年长者晚上也吃粥。在过去苏州人看来,三餐吃粥最为养人,因此多数人家晚上以食粥为主。

古人认为,粥是“天下第一补人之物”。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无论粳米粥、籼米粥,还是粟米粥,气味都甘、温、平,有利小便、止烦咳、养脾胃的功效。他还引用了一些古人对粥的评价,如“粥能畅胃气,生津液”“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等。其实食粥摄入的淀粉量也即热量比食米饭要少,这对防止过胖、减少糖尿病风险,是有益的。

许多人煮粥时会根据需要配放一些中药材的习惯,即所谓“药粥”。明代李时珍“略取其可常食者,集于下方,以备参考”,意思是精选了一些可以长期吃的“药”粥。其实他介绍的药粥,虽有44种之多,但许多是配以另一食物同米一起煮成粥,如赤小豆粥、绿豆粥、薏苡仁粥、莲子粉粥、芡实粉粥、栗子粥、萝卜粥、芹菜粥、韭菜粥等。

此外,芸娘“其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沈复认为这是妻子独特的饮食习惯,但作为苏州人,我能理解芸娘用茶水泡饭的苦衷。

芸娘喜食粥,但那时苏州,煮饭烧菜基本用灶。烧火用的稻草或麦秸,苏州人又叫做柴草,城里居民需要购买,而用其熬粥较费火工。芸娘常吃的茶水泡饭,苏州人叫茶淘饭(不一定是茶叶泡的茶水,也可以是开水、温水甚至冷开水),虽然爽口,但米粒较硬,不利消化。还有一种是用饭烧粥,也叫饭泡粥,风味与茶淘饭相似,比煮粥爽口,但米粒比茶淘饭软,较易消化,但也需下锅煮,很费火。吃茶淘饭,只需一点粥菜,不用吃菜肴了,又不需另烧火煮,芸娘吃茶泡(淘)饭是在婆家较为克已的表现,但茶泡(淘)饭并不具有粥的养生作用,对胃也不好。

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关于芸娘的记述,主要集中在《浮生六记》的前三卷中。卷一“闺房记趣”中,作者沈复主要回忆了与妻子芸娘的新婚后的点滴,甜蜜、愉悦、美好;卷二“闲情记趣”中,沈复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日程生活的饮食、种花、旅行等闲情逸事,表现了夫妻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卷三“坎坷记愁”中,主要写了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也写尽了小家庭的悲伤:生活窘迫,芸娘病故,儿子夭折,作者尝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生活清贫:努力觅乐趣

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芸娘的生活情趣,哪怕一包普通的茶叶,因为放在荷花中窨过,有了“花中君子”之香,也就有了不一般的诗意。

芸娘对姑苏城内的仓米巷情有独钟,认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原来,芸娘原先住过沧浪亭旁,沧浪亭是一个外面人隔河可以看见部分园景的园林,芸娘娘家和出嫁的沈家都是贫穷人家,不可能居家有园林,于是她对荒地的野趣颇感兴趣,让丈夫出面和那里的种菜人商借住一个月,既是避暑,也是亲近自然。沈复写道,“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 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芸喜曰……”,钓鱼、赏花……让芸娘心情放松,故她说话也是愉快地“喜曰”。

沈复喜欢花卉园艺,芸娘也跟着喜欢,并常助以巧思,让生活充满情趣,还跟着养兰花、做盆景。在书第一卷中,还记了一件小事,他们婚后要去“西跨塘福寿山”扫墓,芸娘看到地下小乱石,长有斑驳苔纹,芸娘关照夫君说:“以此叠盆山,较宣州白石有古致。”可见芸娘也会做山石盆景。

生活在清幽、雅致的环境中,不论莳养花卉,还是制作盆景,都需要精心照料伺弄,人沉醉其中,会淡化甚至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使精神得到松弛,这对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血压有益。

旅游对养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城市居民经常参加踏青、爬山,在大自然中漫步赏景,或者在城里寻访古迹: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活动。沈复和芸娘谈起过旅游,夫妻两人都神往不已,希望以后能一起旅游。他们因生计所迫,虽不能专门出游,但也记录了一些旅游趣事。

民国时期的沧浪亭

离沈复家不远的醋库巷,巷里就有座神庙名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其神就是中国古代戏曲人物——柳毅。庙里回廊曲折,小有园亭,是苏州一处胜迹,庙会时更是热闹。芸娘为了去观赏,特地扮了男装与丈夫前往。苏州下属吴江县,县治靠近太湖,沈家有故友病逝,沈复奉父命前往吊唁。芸娘想看看太湖风光,坐船从太湖边的胥口镇出发,沿太湖东岸前往吴江,看到风帆沙鸟,水天一色,感慨说:“此即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可见旅游让她心胸开阔,心情大好。

凄凉病逝:养生有启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芸娘嫁了沈复后,生活清苦,与婚前比似乎没有什么改善,但她性情淡泊,没有很强烈的欲望,通过苦中寻乐,让生活过得有情趣。

在所有的长寿秘诀中,性格温和、豁达是不可缺少的。冲动、焦躁、易怒、好斗、嫉妒、褊狭、偏执、欲望强烈……会导致血管紧张,也会影响睡眠、消化。然而婚后的现实处境,并没有给芸娘带来她所期望的恬淡生活。丈夫沈复自己不会挣钱,又有一些文人的坏习性,比如喝酒、交友、花心……这些因素都为芸娘的中年早逝面下伏笔。

然而,芸娘对丈夫却没有太过计较,有时反而替丈夫策划,将家庭的小活动搞得兴趣盎然。某年春天,姑苏城的油菜花开了,虽气温还较低,但沈复想赏油菜花,还想赏花时能吃到热的食品,但大家都没有好办法。芸娘想了个好办法,她用众筹的钱,在苏州城雇了一个用骆驼挑担卖小吃的前来,利用骆驼担上的炉子,在赏油菜花时,下馄饨吃;芸娘还带去了砂罐,“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后来还利用骆驼担上的锅灶煮了粥吃,至黄昏日落时方尽兴而归。这一“雅集”,所费不多,但别有情调,也体现了芸娘的聪慧。

芸娘想过“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的日子 ,认为若能这样,就是人间神仙了。芸娘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一直很朴素,也很注重养生,但病逝时才40岁,为何?

芸娘自己在离世前总结道:“妾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而平素又多过虑,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能得,以至头眩、怔忡诸症毕备,所谓病人膏盲,良医束手……”

社会复杂的封建家庭关系、娘家亲人的变故以及生活的压力,都给她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沈复擅吟风弄月,虽文笔清雅,然不擅长打理生计,导致婚后家庭经济拮据,生活贫困,自己却还存有纳妾之非分之想。因此,沈复的父母并不喜欢他们这个儿子,甚而还因此责怪芸娘,最后借故将芸娘赶出了家门。

素有妇科月经病的芸娘,原本体质不强,婚后不仅没有获得很好地治疗,还要带病刺绣,可能她最后还有营养不良、贫血、疑似肺结核等病症。寒冬女儿只穿件单衣,冻得瑟瑟发抖,还强说“不冷”,芸娘看了自然心如刀绞,但出于维护封建妇道,芸娘又不能指责丈夫,最后只能“誓不医药”,拒绝治疗,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猜你喜欢

芸娘沈复苏州人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夕阳西沉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浮生六记
浮生若此
张建霖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