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横向一体化、技术溢出与创新

2018-07-10

产经评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寡头分工价值链

一 引 言

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新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特征,在生产同一产品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企业按照资源禀赋和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劳动密集工序和技术密集工序分离,并在全球的空间地域上分开形成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胡春力 ,2003)[1]。以垂直专业化为典型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快速发展,是在技术进步、运输成本与信息交易成本下降、贸易自由便利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诱发的(Hummels,1998[2];Hummels et al.,1999[3];卢锋,2004[4])。国际技术创新更倾向于沿着价值链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扩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形成的特定纵向关系,总是嵌入在特定的全球价值链某些环节(陶锋和李诗田,2008)[5],企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后,更容易获取全球价值链内不同环节的优质资源、市场和技术信息(Anand和Khanna,2000)[6],可以突破资源约束,加速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演变的核心推动因素,也是GVC不同环节企业收益分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黄晶,2008)[7]。

在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中,领导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行为可以影响全球价值链关联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和GVC的租金分配。本文研究全球价值链的领导企业横向一体化、技术溢出与创新的相互关系,试图回答以下现实问题:全球价值链的领导企业在什么情形下更倾向采取横向一体化策略?横向一体化、技术溢出对价值链纵向关联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何影响?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领导企业横向一体化对技术政策和反垄断政策有何新的启示?

本文借鉴Milliou和Pavlou(2009)[8]的思想,在一个连续双寡头的纵向分工结构下,拓展性地引入行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参数,研究行业内兼并、技术溢出对企业创新激励的影响。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模型含义:命题及主要观点,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 文献综述

(一)横向一体化(兼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兼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比较复杂,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一方面兼并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Hagedoorn和Duysters, 2002)[9]。GVC中企业之间的横向一体化行为(行业内兼并)能够解决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交易成本高昂和传送困难等问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横向一体化行为有利于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开发出以前单个企业难以开发出来的产品或新技术(Gerpott,1995)[10],特别是GVC上、下游企业之间拥有互补性知识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GVC企业之间兼并也可能不利于企业创新。首先兼并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并购后整合失败的机率很高,从而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Chakrabarti et al., 1994)[11]。另外,兼并也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知识的交流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不利于企业采取其他更有价值的途径获得创新所需的知识和资源。

企业创新与横向一体化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兼并是否利于创新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企业之间的兼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从企业规模的角度分析,相同规模水平企业的兼并能提高创新绩效,大企业兼并小企业会降低创新绩效。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高科技行业的企业间兼并比非高科技行业表现更差,但是也有相反的研究结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GVC的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不仅会影响所在环节的行业结构,同时对GVC上、下游企业的研发投资产生影响。Inderst和Wey(2001)[12]在一个连续双寡头纵向结构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GVC下游企业的兼并会迫使上游供应商选择更有效率的研发投资活动。Milliou和Pavlou(2009)[8]构建了一个连续双寡头纵向结构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上游企业的兼并导致下游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降低,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兼并后的上游独家垄断企业会比上游双寡头企业收取更高的中间产品价格。

(二)技术溢出的作用

技术溢出水平是企业研发投资激励的重要影响因素。行业内技术溢出水平较高时,企业自身的研发投资激励强度会降低(Spence,1984)[13]。假如企业创新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对行业技术溢出知识的吸收能力,高的行业技术溢出水平也可能激励企业进行更多创新投资(Cohen和Levinthal,1989)[14]。从行业层面看,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均有利于创新产出。如果考虑行业的技术溢出水平高低特征,市场竞争对不同企业的创新激励也不一样。Aghion et al.(1997)[15]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特别在行业内高技术溢出情形,落后企业除非一开始就赶上领先企业,否则将很难超越。

在全球价值链中,创新知识分布在各个环节,技术溢出的存在及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GVC上、下游企业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必然会引发知识传播和应用创新等过程,导致一些企业可以无偿(或较低成本)获取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形成技术溢出效应。全球价值链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发生,比如通过技术人才的流动、合作研发、企业家创业、贸易投资等实现。行业内技术溢出实质是一种被动的知识转移过程。GVC领导企业通常会建立安全的防火墙阻碍技术外溢,但是GVC各环节的其他企业会设法投资逆工程,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尽可能地获取技术外溢带来的正效应,由于技术创新的知识默会性,其交易成本较高。不同行业的技术溢出水平会不一样,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也会不同。

(三)领导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创新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是核心环节,而不同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拥有不同的战略环节,要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一旦企业抓住了战略价值环节,也就控制了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权(KaPlinsky和Morris,2001)[16]。在特定全球价值链中,GVC的领导企业可从利润份额、增值份额、购买份额、核心技术和市场品牌等五方面指标来识别(张辉,2004)[17]。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大多数全球价值链条上的绝对领导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主导者也是利益分配的最大收益者。技术创新优势使得领导企业成为行业中的“领路者”和龙头企业,形成对高端市场渠道的掌控能力、人才储备、资金实力和领先的管理经验等比较优势。它们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很少有企业能够与其正面竞争,构成威胁和挑战,因而在行业结构上往往处于寡头垄断地位。

借助占据的全球价值链战略环节和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领导企业进行大量研发投资和资源建设形成绝对的领先优势。领导企业会牢牢掌控其关键核心技术,为防止技术扩散,往往对技术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设法阻止其它企业进入该环节,也不愿意同上、下游合作企业分享技术创新。对于全球价值链的非核心业务环节,领导企业通常会采取外包战略,利用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将其纳入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全球价值链的领导企业与链条内合作伙伴(本土企业)的业务合作过程中,为了实现链条整体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知识转移(主动知识溢出)向上、下游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当然领导企业不会将核心技术和知识转移,当本土企业逐渐成长,对其地位构成潜在威胁时,这种主动的非对称的知识转移就会停止(刘丹鹭和戴文婧,2009)[18]。

总之,领导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有较大影响,技术溢出效应也会给价值链内外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 理论模型

本文在一个连续双寡头的纵向分工结构下,引入技术溢出水平参数,研究全球价值链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策略性选择及其对上、下游企业研发投资激励的影响。

1.理论模型

假设在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体系中,上游是两家寡头垄断企业,下游也是由两家寡头垄断企业(连续双寡头结构)。上游企业Upstream(用U或u表示)进行研发投资,下游两家寡头企业Downstream(用D或d表示)在接受上游企业的中间产品价格(记为W)后生产同质产品,在下游终端需求市场进行古诺形式的竞争。博弈时序如图1。

博弈时序的第一阶段:GVC上游寡头企业决定是否采取横向一体化行为。把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放在企业研发投资行为之前,主要是考虑到并购行为具有战略意义,影响更为深远,通常是领导企业要率先作出决策的重点战略行动。

博弈时序的第二阶段: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垄断企业(U)进行研发投资决策,企业研发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满足边际规模效应递减,R(xu)=kx2u(R(xu)表示上游企业总的创新投资成本,xu表示每单位研发投资成本的降低需要投入的努力,k表示企业创新投资投入产出参数)。

博弈时序的第三阶段:GVC的上游寡头企业(U)制定中间产品价格W;在不受产能约束条件下,上游企业面临的引致需求量Qu=γ∑ni=1qi,为简化计算,不妨设γ=1,则Qu=∑ni=1qi(其中qi为GVC下游寡头企业i的产量)。GVC上游寡头企业以价格W向GVC下游寡头企业提供所需中间产品qDi。

博弈时序的第四阶段:下游企业接受价格W,进行古诺竞争决定各自产出量。

对于简单的线性需求情形,以上的博弈均衡可采用逆向求解得出,类似方法参见Etro(2004)[19]、Milliou和Pavlou(2009)[8]的研究。根据相关研究的思路,可以逆向依次考虑博弈时序每个阶段进行求解。

首先考虑博弈时序的第四阶段:GVC下游寡头企业接受价格W,并生产同质化产品进行古诺竞争来决定各自最优产出量qDi。

GVC下游寡头企业面临线性需求:

P=A-(q1+q2)

(1)

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Di=(P-ci)qi

(2)

古诺竞争均衡时,下游企业产量为:

q*i=A-2ci+cj3 (i,j=1, 2,i≠j)

(3)

为了简便起见,可区分上游企业保持独立(未采取兼并行为)或一体化(采取了兼并行为)两种情形进行比较分析。

情形(一):上游两家寡头企业未采取兼并策略保持独立状态。

第三阶段(Stage 3):上游垄断企业(U)制定中间产品价格W;

上游企业u1的利润函数形式为:

π1=(W*1-W1)Q1=(W*1-W1)·A-c0+2W1+W23

(4)

设cu1为上游企业u1的边际成本,cu2为上游企业u2的边际成本,给定(cu1,cu2),对W1求一阶条件:

∂π1∂W1=- 4W13 + 2W03 +A-c0+W23

均衡时,上游企业u1的中间产品价格为:

W*1=A-c0+2cu1+W*24

(5)

类似地,有上游企业u2的中间产品价格为:

W*2=A-c0+2cu2+W*14

(6)

由式(5)和式(6)解得:

W*1=A-c03 + 8cu1+2cu215

(7)

W*2=A-c03 + 8cu2+2cu115

(8)

博弈时序的第二阶段:考虑GVC上游两家寡头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

GVC上游寡头企业的边际成本为:

cui=cu0-xi-βxj(i,j=1, 2,i≠j)

(9)

其中,x1、x2分别为GVC上游寡头企业u1与上游寡头企业u2的研发投入,cu0为GVC两家上游企业的初始边际成本,β为技术溢出系数,0≤β≤1, 采取横向一体化策略后,β=1)。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线性形式等类似假设参见Cohen和Levinthal(1989)[14]的研究。

上游企业利润函数形式为:

π(ui)=(W*i-cui)Qi-Kx2i

(10)

其中,上游企业的引致需求Qi=qi,R(xi)=Kx2i为企业的研发投资成本函数,K为研发投入产出参数,不妨取K=1。

将式(3)和式(7)代入式(10),可得上游企业u1的利润函数为:

π(u1)=[a3 + (7-2β)x1+(7β-2)x215 〗[a3 + (2-β)x1+(2β-1)x23 〗-x21

(11)

其中a=A-c0-cu0,通常情形下可反映市场规模大小。

式(11)对x1的一阶条件:

∂π∂x1= (17-7β)a+(4β2-22β-62)x1-(11β2-32β+11)x245

(12)

式(11)对x2的一阶条件:

∂π∂x2= (17-7β)a+(4β2-22β-62)x2-(11β2-32β+11)x145

(13)

均衡时,两家未兼并的上游企业的研发投资为:

x1=x2= (15β2-54β-51)(7β-17)a(4β2-22β-62)2-(11β2-32β+11)2

(14)

情形(二):GVC中上游两家寡头企业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情形。

博弈时序的第三阶段:GVC上游垄断企业(U)决策制定中间产品价格W;

GVC上游两家寡头企业在横向一体化后成为单一寡头企业u,横向一体化行为需要支出一笔固定成本记为F,上游一体化企业利润函数为:

πu=(WI-cu1)∑ni=1qi-F=(W-cui) 2A-2c0-2W13 -F

(15)

WI为上游企业一体化后的中间产品价格。

一阶条件 ∂πU∂WI=0,则均衡时的中间产品价格为:

W*(I)=A-c0-cui2

(16)

第二阶段(Stage 2):上游垄断企业(U)的研发投资决策。

上游一体化企业的边际成本为:

cui=cu0-x

(17)

将式(16)代入式(14)可得上游企业利润函数形式:

π(u)=(W*I-cui)∑ni=0qi-Kx2-F

(18)

分别将式(15)、式(16)代入式(17),并求解一阶条件,可得均衡时,兼并后的上游企业研发投资满足:

x(I)=a7 =0.143a

(19)

其中a=A-c0-cu0,通常情形下可间接反映市场规模大小。

四 模型含义:命题及主要观点

命题1: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背景下,随着GVC技术溢出水平(β)的提高(或降低),GVC中领导企业的研发投资激励会降低(或增加),领导企业获取的利润也将减少(或增加)。

证明:式(14)中x1=x2= (15β2-54β-51)(7β-17)a(4β2-22β-62)2-(11β2-32β+11)2,对β的偏导数小于零,式(11)中企业的利润对β的偏导数也小于零,因此企业的研发投资和利润是技术溢出水平的减函数,呈负相关。

命题1反映行业内技术溢出水平会直接影响领导企业进行创新投资激励,与Spence(1984)[13]的观点类似,较高的行业内技术溢出水平也会降低企业的内在创新投入激励,并降低企业的利润。在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条件下,在一些低附加值的环节,由于行业处于成熟阶段,行业内技术溢出水平较高,该环节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命题2: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背景下,随着市场规模(A)增大、行业内技术溢出水平(β)处于较高水平,且行业内并购成本(F)相对较小时,领导企业的利益会增加,更倾向采取兼并行为。

证明:均衡时,一体化企业的利润为:π(u)=0.18a2-F(K=1),而在上游企业独立时π1=π2=0.076a2(β=0.5时),当行业内兼并成本满足0

命题2表明,兼并作为价值链中领导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策略性行为,受市场需求规模、并购成本、技术溢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就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当时美国国内统一的铁路网促成了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而诱发。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也刺激了跨国企业的兼并行为。而在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行业内高技术溢出带来的技术风险在高科技行业内激发了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浪潮。

命题3: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背景下,上游企业创新投资在横向一体化情形状态下比非横向一体化情形降低,即横向一体化将会降低上游领导企业的创新投资。

证明:由式(19)可知兼并状态下的企业创新投资为x(I)=0.14286a(取K=1时)。由式(14)可知,上游企业非一体化(未兼并)情形下的企业研发投资为x1=x2= (15β2-54β-51)(7β-17)a(4β2-22β-62)2-(11β2-32β+11)2,在行业内无任何技术溢出,即β=0时,上游企业的创新投资有最大值x1=x2=0.2328t,而行业内存在完全的技术溢出(勾结或联盟)的理想情形,即β=1时,上游企业的创新投资有最小值x1=x2=0.1428t,刚好是上游企业兼并后的创新投资。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创新投资激励(命题3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纵向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投资激励。实质上,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使该环节的行业集中度提高(甚至形成寡头垄断),企业更容易凭借垄断地位攫取价值链其他环节的利益,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将被削弱,并购后的企业绩效改善缺乏持续性(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20];张新,2003[21]) 。我国一些行业(比如钢铁、电力等)内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企业规模,但由于企业自身的内在创新投资激励被进一步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仍然令人堪忧。

五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在一个连续双寡头的纵向分工结构下,把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内生化,同时引入技术溢出参数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技术溢出与创新投资激励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1)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背景下,随着技术溢出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创新投资激励将降低,企业的利润也减少。

(2)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采取横向一体化行为通常发生在并购成本相对较低、市场规模扩张、技术溢出水平较高的情形。

(3)全球价值链中领导企业的横向一体化行为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资激励,同时也降低了纵向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投资激励。

在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领导企业的兼并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研发投资,还会带来价值链战略环节中企业所在行业结构(企业数量)的显著变化,对价值链的上、下游寡头领导企业的研发投资激励也将产生影响。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导企业可以采取横向一体化行为来攫取价值链其他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当然领导企业是否实施横向一体化策略会受到市场需求规模、并购成本和技术溢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全球价值链的领导企业可以借助先发优势、市场地位和优质资源,实施和增强对价值链的管理能力,以激励机制引导价值链的本土龙头企业通过“跨价值链的学习”逐步提高所在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提升本土产业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对于传统的产能过剩行业(比如钢铁、石化、纺织等),政府应着力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完善人才的区域流动和信息平台。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兼并提高市场集中度。对于新兴产业,政府宜随着其市场规模扩大,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鼓励其他企业自由进入,严格制定和执行反垄断法,约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横向一体化行为,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投资激励,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春力. 我国资源开发型经济的形成与对策[J]. 战略与管理, 2003, (2): 108-116.

[2] Hummels, H.. Organizing Ethics: A Stakeholder Debate[J].JournalofBusinessEthics, 1998, 17(13): 1403-1419.

[3] Hummels, D., Ishii, J., Yi, K. 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 1999, 54(1): 75-96.

[4] 卢锋. 产品内分工[J]. 经济学(季刊), 2004, (4): 55-82.

[5] 陶锋, 李诗田. 全球价值链代工过程中的产品开发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基于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8, (1): 115-122, 172.

[6] Anand, B. N., Khanna, T.. Do Firms Learn to Create Value? : The Case of Allianc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2000, 21(3): 295-315.

[7] 黄晶. 产业内垂直分工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的视角和中国的实证[D]. 广州: 暨南大学, 2009.

[8] Milliou, C., Pavlou, A.. Upstream Horizontal Mergers and Efficiency Gains[R]. Working Paper, 2009.

[9] Hagedoorn, J., Duysters, G.. The Effe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the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a High-tech Environment[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 2002, 14 (1): 67-85.

[10] Gerpott, T. J..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Research-and-Development Functions after Acquisitions-an Exploratory Empirical-study[J].R&DManagement, 1995, 25(2): 161-780.

[11] Chakrabarti, A., Hauschildt, J., Sueverkruep, C.. Does It Pay to Acquire Technological Firms? [J].R&DManagement, 1994, 24(1): 47-56.

[12] Inderst, R., Wey, C.. Bargaining, Mergers, and Technology Choice in Bilaterally Oligopolistic Industries[R]. Working Paper, 2001.

[13] Spence, M.. Cost Reduction,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Econometrica, 1984, 52(1): 101-121.

[14] Cohen, W. M., Levinthal, D. 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EconomicJournal, 1989, 99(397): 569-596.

[15] Aghion, P., Harris, C., Vickers, J.. Competition and Growth With Step-by-Step Innovation: An Example[J].EuropeanEconomicReview, 1997, 41(3-5): 771-782.

[16] Kaplinsky, R.,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 2001, http://www.srp-guinee.org/download/valuechain-handbook.pdf.

[17]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38-46.

[18] 刘丹鹭, 戴文婧. 外包功能的再认识: 知识转移、 学习和其局限[J]. 产业经济研究, 2009, (1): 62-68.

[19] Etro, F.. Innovation by Leaders[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 2004, 114(495): 281-303.

[20] 冯根福, 吴林江.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1, (1): 54-61.

[21] 张新. 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3, (6): 20-29.

猜你喜欢

寡头分工价值链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去寡头化法》难解乌克兰寡头干政的顽疾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短视频四寡头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小蜜蜂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价值链重构》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