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18-07-09桑利娥

知识文库 2018年18期
关键词:医患医学生医学

桑利娥

本文针对医生核心职业精神培养,提出改进课程设置方案。浓缩医生核心职业精神为“爱-生-死”三大模块,通过爱的精神、生命原则和对死亡的态度培养医生核心职业精神。基于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构建微课体系,从伦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角度诠释医生核心职业精神,使人文学科在功能上互相配合,形成整体效应,传播医学人文关怀。

1 对医生职业精神的呼唤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医患矛盾升级,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医患关系紧张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医生对病人及其家属身心关注不够,患者对人性化医疗求而不得,成为重要的矛盾导火索,换句话说,即医生职业精神中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回顾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分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既要具备医学知识和实践,还要具备医学人文和艺术素质的卓越医生。作为培养未来临床医护人员摇篮的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精神重要而迫切。医学院校应该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强化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医生职业精神是医生医学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人文精神是主导。医学的实质是人学,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卓越医生培养目标中强调要培养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素养、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有较好的沟通技能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这些都可归纳为医生职业精神的范畴。

2 模块创新

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将医生职业精神教育浓缩为“爱-生-死”三大模块,它们涵盖了医生职业精神的精华。医生是救死扶伤者,医生的职业关乎健康、幸福、生命,还有死亡。医生如果自己对生与死认识不到位,或者认知有偏差,就难以抵御在职业中面临的诸多生死困惑,了生知死是作为医护专业人士所必备的素质和不断研学的基本命题。从生到死的过程,“爱”是贯穿各种关系的基础旋律。医生对病人的爱表现为同情心,奉献精神和利他精神,在语言上体现为关切温暖的话语,在行为上体现为救死扶伤,无怨无悔。对医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可以通过整合人文资源,从伦理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来解读“生的意义”、“爱的精神”和“对死亡的关怀”,使人文各门课程在功能上互补,互相配合,形成整体效应,从而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驱动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和医學人文的发展。

从伦理学、文学、语言学等角度诠释“爱-生-死”三大模块的内涵,使人文学科在功能上互补,互相配合,形成整体效应,传播医学人文关怀。例如,人之“生”的问题是伦理学关注的永恒话题之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新的人工生育技术“代孕”,这必将与传统的自然生育方式展开对“生”的讨论。现代医学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挑战和破坏,还是对不孕不育患者的拯救,医生会选择积极参与其中还是避之不及?由这种新的生命方式所引发的争论,能够促进医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伦理立场。

有生必有病和死,消费时代下过度医疗带来诸多问题,对衰老死亡和病入膏肓的挽救治疗,引发大量的医疗浪费。在病危病人身上插满抢救管是对生命的挽救和孝心的体现,还是对病患的身心折磨?对平静而优雅的告别的需要,病人及其家属对心理抚慰的需要,舒缓医疗(palliative care)应运而生。世界卫生组织对舒缓医疗的定义是“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病人完全的主动的治疗和护理。控制疼痛及患者有关症状,并对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予以重视。其目的是为病人和家属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舒缓医疗的三条原则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通过对舒缓医疗的引介,让学生思考医学的真正对象究竟是什么?是“人”还是“病”?真正关心病患的医者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生,希望每个人在抵达人生的终点时都能安详,能得到最温柔的关怀。医护人员要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如何在精神上关怀临终病人,并以开放的心胸面对新观念和新方法。

在现代医学领域,各种不良的情绪与心态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至为重要,如果用概念和定义的手法来描述,显得抽象而枯燥,令人难以认同和理解,但若能以文学的手法,以感性的方式加以叙述,则能使读者获得情感认同,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医学和文学都以救人为目标,医学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文学以拯救人的灵魂为使命。通过介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病隙碎笔》,能让学生从这位“专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病人角度体会病患的心理情感需求,能促进学生对生老病死的哲学思考。

此外,语言学方面摄入委婉语(euphemism)的正确使用也是提高医生职业精神的手段。委婉语是使用含蓄、让人容易接受的说法表达不愉快或是禁忌的事情。在中外文化中,“死”都是语言上的禁忌。因此医生在告知病人家属病人医治无效时,要避免使用死亡(die/dead),相对而言,“去世”或者“离开”(pass away/depart )会比较容易接受。用“白色的东西”(white matter)表示“肿瘤” (tumor),用“长”(growth)表示“肿瘤的生长”(the growth of tumor)。委婉语能够让病人在语言的接受层面上更容易一些,但前提是医患双方都明白所指是何。掌握委婉语这种语言的技巧是成为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的艺术,是在医患沟通中表达爱心善意,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所必备的素质。

围绕“爱-生-死”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从伦理学、文学、语言学等多角度切入,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全面渗透,有效促进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构建多维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此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人文素养与医学知识技能兼备的卓越医生的培养,赋予医生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新的内涵。在认知层面多维度的学习探讨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帮助学生柔和内心,实践爱的语言,自利利他,“打开的心胸是一颗充满怜悯的心,怜悯与慈悲是最强的统一力量,能战胜所有不适”,医学生自身的认知和言行成长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持续力量。

3 形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录制相关微课视频,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医学核心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和网络的普及,为提高医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新手段,微课教学以其组织形式多样,短小精悍,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微课平台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通过微课课程资源建构医学生职业精神,成为新媒体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

该微课体系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实现人文职业精神培养的连贯性和自主性。当前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主要安排在基础教育阶段,微课群借助网络等新媒体,能够实现各阶段人文职业精神培养的连贯性;此外,微课视频课程体系能够更新传统分散式的教学过程,利用新媒体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课程体系方便灵活,可以为在校学生、见习生、实习生及刚进入职场的新医生把脉定针,提高医学人文素质,使学生受益,患者受益,将爱传递。

以微课形式建构和传播的“爱-生-死”三大模块核心职业精神课程体系的优势还体现在教学层面上,整合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拓宽对卓越医生职业精神培养方法的路径,形成服务于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此外,在医疗服务层面,有助于促進未来医生职业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医患关系,而和谐的医患关系势必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提升。不仅在校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微课进行学习思考,走出校门的医学生也可以随时点击访问学习;对教师而言,建立这样的资源整合课程,可以吸引更多立志于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同仁,进一步拓展该课程体系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同时也要注意,重专业知识轻人文教育的认识依然未得到全面改变,而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要有效发挥该课程体系的效用,学校、教师和相关部门要意识并积极宣传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或者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该课程资源。

4 结语

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职业医生不可或缺。以微课形式建构的“爱-生-死”三大模块核心职业精神课程体系将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起到推动作用,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供新路径,为提升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提供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医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将来在职业岗位上面对的复杂的职业状况不同,医学生成长为职业医生,除了学校理论知识,同样需要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做好准备。该核心职业精神课程体系,能丰富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精神发展的理论,推进卓越医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满足进一步把医学专业和人文社科相结合的要求。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青年医生尤其需要稳定自己职业精神的核心,才能避免不知所措和心理困惑,才有可能直面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顺利实现自己的价值定位,这对青年医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本文系西安医学院教改课题(2014JG-15)。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猜你喜欢

医患医学生医学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纾困医患关系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介入治疗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