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分析
2018-07-09王升位祝欢朱小军
王升位 祝欢 朱小军
随着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低头族”现象在高校生活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侵占课余时间。分析和研究高校“低头族”现象原因对于缓解和改善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问题,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升课堂质量具有着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既带来了便捷和大量信息,同时负面问题也接踵而至。许多人在生活中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消耗,同时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引领者,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的占据了智能手机使用者的半壁江山,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已经成了引发关注的社会问题,对高校教育和课堂环境都产生了冲击。
1 高校“低头族”的表现及危害
1.1 “低头族”现象具体表现
“低头族”泛指总是低头玩手机的人群。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族”人群,拿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发微信……比比皆是,同学、朋友、师生间即使近在咫尺也缺乏沟通交流,由于手机的运用渐渐拉远了彼此的距离。课堂上的“低头族”蔚然成风,在《土力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发现,即使在课堂认真授课,然而许多学生依然难以自控,频繁使用手机聊天、看视频等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而课后,由于沉迷手机游戏,许多学生忽视了课后作业及科研实验的完成,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大打折扣。
1.2 “低头族”现象主要危害
首先,“低头族”现象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生是介于学生和社会人的特殊群体,首要任务仍是学习,同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过度使用手机极大浪费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自我人格的发展;同时,过度使用手机对于年轻人的视力、颈椎、骨骼都有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次,“低头族”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在课后生活、聚会场合中“低头族”总是专注于手机,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长期以往,容易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甚至影响与朋友、家人间的感情。
2 “低头族”现象原因分析
对于“低头族”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外在方面,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手机、网络所带来的新媒体新技术,使得大学生群体爱不释手,手机日益智能化,不仅能使大学生群体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同时使得日常缴费充值等生活需求得到方便解决。再者,智能手机中大量有趣的app极大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不仅填补了他们生活中的空白,更使他们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除此之外,“低头族”现象的普遍也与学校的教育有重要关系。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长期吸引学生课堂关注,缺乏创新和变革,缺乏趣味性;另一方面,学校对于课堂秩序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案,对于上课玩手机现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变得有恃无恐。
在内在方面,许多大学生过于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正常交往,对于学习和同学交往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学校教师缺乏敬畏和尊重,对于课堂抱着漠视和抗拒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在手机和网络中忽视了自我发展。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存在攀比和跟风现象,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也存在跟风心理,抱着“别人玩手机,我也要玩,最近流行什么,我也要尝试”的心理,促使“低头族”现象渐长,逐渐普遍。
3 “低头族”现象解决途径及课堂反思
面对“低头族”现象不断发展的情况,高校教育必须及时进行引导和改善,尤其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创新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环境。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对于学生听课率有着主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案设计和课堂秩序的把控方面要狠下功夫,不仅要注重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注重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吸引学生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另外,发挥手机快速便捷的优势,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搜集,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完善工作,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2 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全面发展。许多学生由于不善人际交往而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借助手机和网络的方式来参加自我存在的认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同学更需要对他们进行关注和帮助,即使倾听他们的声音,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交流和沟通,使他们逐步摆脱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而对于一些由于攀比心理形成的手机依赖,学校要通过开展班会课、相关讲座等方式对此心理进行引导和更正。
3.3 丰富课余生活,举办文化活动。事实证明,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单一的课余时间。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要具有吸引力、影响力,通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改善校园”低头族“现象,规范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
课题成果:本论文为扬州大学2018年度校本研究课题《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和《管理科學与工程学科发展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XBKT06和2018XBKT09。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