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护理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8-07-09巨明星
巨明星
【摘 要】 目的:探讨风险控制护理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及心理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控制的护理模式。于治疗10周后评价患者的NCSE(神经行为认知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C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控制护理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风险控制护理;精神科;生活质量评分;NCSE
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一直以来是护理工作的难点所在,由于患者没有自主行为能力,因此在正确治疗的同时,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风险控制护理是指控制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可能造成患者治疗时间延迟、生命风险增加及可能危及生命的一系列因素[1]。风险控制护理可以对患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分析得出最佳的护理方案,以减少护理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损失。本研究选取本院精神科治疗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风险控制护理方法探讨其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本院精神科住院治療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22例,年龄为25~77岁,平均年龄(51.39±19.63)岁;对照组:男患者25例,女患者23例,年龄为26~80岁,平均年龄(48.79±21.02)岁。两组患者于年龄、性别及一般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实验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经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入组患者符合CCMD-3型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病情稳定;入组患者发育及营养状态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除以上疾病外,其余身体机能健全;无其它重大肾、肝等脏器功能损伤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感染、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者;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及心理治疗,对照组在服药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1)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初步的入院沟通,了解患者基础情况;2)对患者的基本状态进行护理评估;3)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患者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风险;4)帮助患者定时定量服药;5)完成患者的日常基本护理工作,耐心接单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风险控制护理的方法,主要包括:1)积极提升工作者的防范意识,要求护理人员在完成基本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2)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情况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培训计划,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与患者交流技巧以及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寻求良好的解决方案;3)严格规范及完善医院的系统管理制度,护理工作者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及岗位职责,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特点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案;4)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控制护理程序,坚决遵守护理要求中的处理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并弥补工作中的纰漏;5)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类型选择正确的的护理方式,如果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必须实施强化护理, 及时准确地处理患者发生的异常指标提示;6)护理人员要尽量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情绪,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科室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规程记录到绩效考核当中;7)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模拟演习,提前演练好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积极地寻找应对风险的机制对策,在经常护理的位置设置风险防控警示标识,时刻提醒护理人员规避风险;8)对于年龄较大及状态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强化服药管理,若患者离开病房,一定有人陪同或嘱家属陪同,防止跌落事件发生,将病房内有棱角处进行包裹,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1.4 观察及评价指标
1.4.1 生活质量评分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选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core30,QLQ-C30)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4.2 NCSE评分[2] NCSE评分包括意识能力、定向能力、专注能力、结构组织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及推理能力八个方面。测试标准严格参照NCSE手册规范评定。
1.4.3 服药依从性 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准确性包括错服、误服及漏服情况,观察患者服用的时间及计量,是否按时服用等方面,若其中一项为否,则记为服药不依从,调查后统计服药依从性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CSE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CSE评分间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CSE评分(53.47±10.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7.79±8.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药物错服、误服及漏服发生率间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错服、误服及漏服发生率(2.83%、4.17%、6.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10.4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间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71.32±1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4.78±9.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3所示。
3 讨论
在目前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由于精神科患者病情特殊,因此可能存在更多的风险,若护理出现漏洞,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危险事件[3]。近些年来由于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人民对于健康水平要求的日益升高以及人们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就日益提升,对于护理风险的控制也就愈发关键[4]。
目前我们的护理多为传统的一对多模式,这种模式只是对患者常规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症的处理,并未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妥善评估,因此可能出现风险事件。风险控制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护理机制的完善,加强风险管理原则,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5]。
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C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義。以上结果说明,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在解决患者认知情况、药物使用准确性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有了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袁嫄.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5):115-116.
[2] 苏淑贞.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6):151-153.
[3] 杨春雷.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4(11):57-58.
[4] 孙晨,王奎.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01):202-203.
[5] 刘焱银,杨坤.风险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