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2018-07-09谢晓颜
谢晓颜
摘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真态度,这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为此,科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其通过观察找出问题并处理问题。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各种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养进而达成建立科学认识、培育科学作风的目的,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教学方法;激发;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好奇心极强。喜欢具体形象、新颖有趣,不喜欢平巴巴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兴趣教学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一个具体观察的目标,对于整个班级体不作统一规定,让他们各自组织团队成立观察小组进行反馈。例如,上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个章节,就提前挤时间与学生商讨,谁喜欢什么动物,谁喜欢哪种动物等,你是否家里养到什么宠物,要求他们观察身边的动物共同成长过程,同时连续写好观察日记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因此上此章节以金鱼、蚯蚓、蜗牛、蚂蚁这些动物来学习哪些相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平时发现和课堂准备的实物观察就能轻而易举把他们的特性说出来。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全體学生参与到实验观察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平常上课比较调皮的孩子,这个时候他们却表现出一种“想动手”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力所能及种出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养自己喜欢的动物。在科学实验课中,如果离开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什么兴趣,更谈不上去认真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当人有某种需求时,才会对事物发生兴趣。有了兴趣,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作性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前苏联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还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验观察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全方位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并非只用眼睛,而应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还可以运用“读、画、看、听、想、说、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明理;让学生自编、自演,达到趣中愿学;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身边周围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乐于观察。因为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促进学生一次又一次探究新天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二、立足于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动手探究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这是常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也是实施观察能力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观察,同时把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到有益的方面来,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使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相反,没有兴趣,强制性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能的灵感,就不会有创作和发现。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依赖教师教学的丰富有趣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观察,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同时,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大树和小草》一课,课前,师生可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欣赏“各种大树和小草”的视频,让学生认识这些树木和小草;然后观察这些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带学生重游校园观察大树和小草,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了解和区别,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可以认识生活中常见植物。所以,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事物的兴趣,是使学生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极好机会,从而培养其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活动中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用发挥得好,学生观察能力就能更好的得到培养。所以,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上课前创设好情境,提供观察材料
现代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而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为其保持“庐山真面目”。例如:在上《蜗牛》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放大镜,带他们到校园空旷的草地上寻找蜗牛,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寻找到蜗牛,然后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帮助他们开展有实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2.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做适当引导,提高他们观察的实效
科学课上,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的作用不是告诉,更不是灌输,而是帮助,是引导,引导学生把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教师要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要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是可靠的,教师可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如当堂课没材料,没实验证明它的错误,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带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研究,借实验证明,用事实说话,促使学生认清事实和概念,澄清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在教学活動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谁流得更快一些》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前准备的洗洁精、食用油、水和玻璃板,那么我们要研究三种液体?猜测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比较,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三种液体的成分、是否含有固定形状和无固定形状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总结和应用观察结论,达到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的观察效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知识经济,2013,(7):19-22。
[2]张洁云。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5,(1):42-44。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5]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