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校园贷背景下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培育

2018-07-09罗尹

卷宗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专为大学生提供贷款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即校园网络信贷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校园贷的无序发展,“高利贷”、“裸条贷款”等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频繁爆发,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关注和研究。校园不良网贷现象违背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破坏和谐校园建设,助长不良社会风气。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不良网贷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不仅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齐心协力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大学生重视自我教育,自觉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金融市场随之而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金融借贷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贷服务,专门为解决高校学生短期资金需求而提供贷款服务,通常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以趣分期等为主的校园分期购物金融平台、二是以京东白条等为主的传统电商金融平台、三是以名校贷等为主的P2P网络贷款平台。高校网络贷款平台尤其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其审核手续简单、无抵押、零利息、放款快,备受一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购买欲望强烈的大学生青睐。然而,在校大学生资金来源较为固定,自控能力较差,加之旺盛的购买欲望和有限的消费能力等因素,对资金的需求开始转向看似利率低的校园贷款。部分校园贷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使学生步入深渊。学生无力还款时,又求助于其他平台,出现“拆东墙,填西墙”现象,从而债台高筑,甚至部分女学生选择“裸贷”。校园贷乱象的盛行,逐步将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究其本因在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题。

1 不良校园贷引发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1.1 扭曲青年群体消费价值观,传统美德被淡化

不良校园贷导致的最直接危害就是对大学生消费观、金钱观等思想观念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门打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传入国内。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他们的消费观念受到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出现盲目消费、重视物质享乐性消费现象,这种消费行为与中华民族崇尚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

1.2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

大学生大多来源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开销费用由家庭供给。当大学生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而追求超前消费,出现收支不平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校园贷。不良校园贷其实质是高利贷的衍生物,大学生由于毫无节制的挥霍消费,导致无力偿还债务,父母不得不为其买单,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部分学生为了还债、躲避贷款机构的暴力催债而精疲力竭,导致荒废学业,激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父母的关系日趋紧张。

1.3 破坏和谐校园建设,享乐主义得以滋生

大学生喜欢在同辈群体中寻找存在感,部分同学通过占有高档消费品,炫耀自己的高消费品位博得同学的赞许和关注,过多地沉溺于享乐舒适的生活中,不思进取,试图通过走捷径、拼关系来获取成功的不正之风逐步蔓延。在男生中流传“干的好不如娶得好”,女生中流传“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寄托于别人身上,这都不利于纯净的校风和学风建设,直接冲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4 助长社会不良风气,不利于主流消费文化的形成

校园贷乱象的疯狂生长,与大学生崇尚的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和非理性消费是分不开的。校园网贷逾期未还,反映大学生契约精神和诚信教育的缺失。不健康的消费风气一旦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后,他们会把的这种不良消费风气带入社会,人们如果效仿大学生身上的这种消费风气将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主流消费文化的形成。

2 大学生深陷不良校园贷归因分析

2.1 社会消费环境受到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冲击

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是一种视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加节制的挥霍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观念。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正处于不断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社会媒体对不良消费理念大肆宣传,造成了不良的舆论环境,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错误消费观念的误导与干扰,出现扭曲的消费欲望,片面推崇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不顾家庭经济实力而进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更有甚者出现负债消费,落入不良校园贷的陷阱。

2.2 高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生活的地方,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提高就业率,高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忽视对学生“三观”教育和消费价值观培育。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生出现非理性、失当的消费行为。即使在经济类教育提到消费观教育,也仅是对学生进行常识性的理论教育灌输。大学生对消费的概念就是花钱买东西,对消费的其他相关知识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未做更多思考。

2.3 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缺失

大学生法定年龄已成人,但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正確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对自身行为方式缺乏理性判断。首先,进行日常消费时,独立理财能力缺乏,部分大学生会在月初花光父母提供的费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其次,受从众心理效应的影响,为了快速融入群体,愿意跟风效仿周围同学进行超前消费,给朋辈制造出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假象。最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经历的挫折少,遇到困难和办事不称心时,心浮气躁,为了舒缓情绪,不顾后果的进行盲目消费。总之,在校园中,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没有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更别提进行理智的消费,这也催生了不良校园贷的出现。

2.4 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园贷监管不到位

校园贷乱象的发生与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着关联性。首先,大学生征信体制建设不完善。网贷平台之间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大学生用身份证、学生证在多个平台办理贷款业务。其次,缺乏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个别借贷平台未经金融部门审批,私自开展借贷业务,大学生对自身还款能力未适当评估。借贷机构打着“零利息”、“放款快”等幌子,诱使缺乏金融常识和处事经验欠缺的学生落入圈套。最后,实施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2016 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依法惩治未经批准在校园推广的网络借贷。但是,《通知》更加注重普及大学生网络安全、金融知识和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上,对违规违法的不良网贷缺乏具体监管方案。

3 规避不良校园贷,培育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的策略

3.1 自觉摒弃畸形的消费观念,为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生理性消费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强化新旧媒体责任担当。习主席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旧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科学消费、合理消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和理财能力,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自觉抵制校园贷,做到可持续消费、理性消费。当消费权益受威胁时,敢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第三,政府要加強网络借贷消费规章制度建设,规范信贷消费领域,实行市场准入机制,有效遏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蔓延,坚决肃清违规网贷,营造正能量的社会风气。

3.2 依托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校园是培育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为使大学生免遭扭曲的观念误导,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将消费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三观”教育相融合,重视学生消费道德的培养,提升抵抗错误思想观念的免疫力。其次,教育者要发挥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约束消费行为,对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时,要立足国情,主动结合社会实际,培养积极向上的、绿色环保的消费价值理念。最后,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健康、和谐、文明的校园消费气氛对大学生人生观、消费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消费观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消费观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了解父母的辛劳,对父母心怀感激之情。

3.3 树立理性消费榜样,营造简静的家庭消费文化环境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首个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成长成才道路上最关键的老师。父母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子女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首先,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支状况,不能因为家庭生活富裕忽视对孩子日常开销的监管,也不能抱有“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纵容孩子消费。同时,家长树立健康理性的财富观和消费观,优化家庭消费结构,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针对子女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父母要及时制止并用正确观念加以引导。最后,父母可适当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品质,既积累了财富,也获得了社会经验,有利于营造家庭宽容与理解的和谐氛围和塑造大学生独立健全人格。

3.4 大学生立足自我教育,自觉树立理性消费观

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消费,除社会、学校、家庭共治共管之外,要靠大学生健康消费习惯的养成。首先,提升自身价值判断能力,注重发展性消费。校园贷乱象在于大学生阅历不足,对各种消费观的认知能力较差,易被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误导,因此要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把精力放在提升专业技能知识上,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认清校园贷的本质,抵制外来消费的诱惑。同时,重视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金融风险。大学生缺少固定收入,要懂得开源节流,养成记账的消费习惯,避免收支失衡,若有闲置资金可尝试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最后,增强个人消费的责任意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会潜移默化影响同学、社会的消费方式。科学、理性的消费会让其树立良好榜样,然而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不仅让自己深陷消费主义的泥沼,还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 结论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黄金时期。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诱导而迷失自我,丧失主流社会价值观,从而出现非理性消费。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消费理念的腐蚀,树立健康、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提高抵御不良校园贷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吴再发.探索消费主义思潮语境下的大学生消费引领[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05):485-489.

[2]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 人民日报,2016-02-20(001).

[3]曹国娇.校园网贷背景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育[J].江苏商论,2017(08):18-21.

[4]田月.思想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罗尹,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贷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用法律红线整治不良“校园网贷”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