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2018-07-09杨敏

读写算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品德

杨敏

摘 要 “童年是人的春天,播下善美、纯真的种子,势必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九年义务初始阶段特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基础。要引导学生热爱、拥有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社会参与能力。结合这几年的教育经验来说,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共同携手,密切以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为基础,合理组织、适当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学习在生活过程和社会相处中,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关键词 品德;生活情境;自主活动;感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96-01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

都说“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全的投入并且学习。在教学中为了为了让学生对内容有兴趣,我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努力设计贴近真实生活、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动、听效果等方面下功夫。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声、形、色俱全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我教学《我国的各个民族》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民族风装,民族美食,民族的文化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民族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民族的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似,从而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讨论发言,并言之有物,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龄段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特设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和外界的困难苦责反馈来实现的。学生只有经历和感受、体验一系列的、多姿多彩、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的、形象的、深刻的体验,才能使自身的品德得以内化。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活动、灵活的内容、直观的实例,给学生大量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交流,角色互换,分类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道德法制观念社会性的发展。

(1)学生实际学习、家庭生活是兒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如教学《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我国的地形地貌,河流情况”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然后全班展示。例如:谁见过过住过的大山?大河?来给大家说说。学生通过倾听、评价,感悟到我国的大好河山的组成。

(2)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有意义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本礼仪知识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社科的原则之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儿童的最初有的情感认知出发,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真正激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童年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最近本道德礼仪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首先要儿童形成对道德情感的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知识和道德准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拓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

三、与家长携手,品德内化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教学学科,书面的家庭作业几乎是没有的,重在生活中的感悟,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课外作业则是以生活中的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融入社会能力,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欢庆春节》这一单元后,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礼仪,中华传统礼仪的学问可大了,懂得如何尊老爱幼,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安排自己的生活。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既要让课外环境,和学习生活尽量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通过教学,把儿童的现有经验和他们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看、摸、悟,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孟雅男.浅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视界,2010(01).

[2]王国强.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J].浙江教育科学,2008(10).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